APP下载

虚词在文言句式中的标示作用

2017-05-27杨振峰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句末后置虚词

杨振峰

某些虚词能够标示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一般疑问句、反问句、倒装句等。可以通过虚词的标示作用,分析和把握文言句式特点。

接下来,笔者举例分析虚词在文言句式中的标示作用。

(一)判断句

断定主语是什么或不是什么的句子。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许衡字仲平,怀之河内人也。——(《元史·许仲平义不苟取》)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①句“者”无实意,只起标示判断句作用;②句“也”在句末,也无实意,同样起标示判断句的作用;③句“则”本义“就是”,属于副词,在这里也起到了标示判断句的作用。

如:吾乃梁人也。——(《战国策·赵策》

神即形也,形即神也。——(范缜《神灭论》)

判断句省略了谓语(或者由某些标示“是”的副词充当),需要借助虚词来完成。一般标示判断句式的虚词主要有“(者)也”;也有以副词来标示的,如“乃”、“则”、“非”;有助词“惟”等等。

(二)被动句

被动句中的虚词,主要是引出施动者(动作的发出者),一般用“于”、“为”、“被”、“见”等虚词来标示。如:

①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荀子·修身》)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史记·高祖本纪》)

①句“于”标示被动,“役”的施动者是“物”。上下两句形式极其相似,通过被动句式强调了受动者(“君子”和“小人”)的区别。

②句“为(所)”标示被动,后面省略了施动者(刘邦)。句子强调了“若属”的结局,从而达到警示的作用。

③句“被”标示被动,“见”用法同“被”,也是起标示作用,后面都省略了施动者。整个句子通过省略和被动句式,强调了一种前后强烈矛盾。

被动句中标示被动的虚词,直接影响着整个句式的表达,突出受动者,从而强化某种语意或情感的表达。

(三)一般疑问句

文言文中,一般疑问句式都需要通过虚词来辅助表达。句末一般都会有疑问助词。如:

①缚者何为者也?——(《晏子使楚》

②由,诲汝知之乎?——(《论语》)

③公亦嘗闻天子之怒乎?——(《战国策·魏策四》)

①句“也”放在句末,标示疑问语气;②句“乎”放在句末,标示疑问语气;③句“乎”放在句末,标示疑问语气。

以上例句中的虚词“也”、“乎”,位于句末,标示疑问语气。文言表达简洁,却在句中保留了这类虚词,由此可见这类虚词在一般疑问句式表达中发挥着重要的标示作用。因此我们将虚词标示句式的作用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虚词的用法了,而且对疑问句式的理解也更明了了。

(四)反问句

文言句式中,反问句往往会借助某些虚词放在句末标示反问,如:

①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西蜀之僧哉?——(彭端淑《蜀鄙二僧》

③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

①句末“耶”标示反问,体现了人物晏子机智自信的形象;②句末“哉”标示反问,强调立志为学重在行动的道理;③句末“乎”标示反问,体现了任务陈涉藐视王侯,敢于反抗的精神。

以上例句中的虚词“耶”、“哉”、“乎”常用来标示反问句式,强化了语意的表达。

(五)倒装句

文言句式中的倒装句,也可以通过标示倒装的虚词来准确把握其语意。如:

(1)宾语前置

文言句式中,往往会出现宾语前置的情况,一般都是借助某些虚词标示的,如:

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②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③寡君其罪之恐。——(《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④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先君之好是继。——(《左传·僖公四年》)

①句借助虚词“之”将宾语“何陋”标示在谓语“有”的前面;②③句也是借助虚词“之”标示宾语前置;④句中疑问代词“谁”,借助虚词“与”标示宾语前置;⑤句中“先君之好”是“先君的友好关系”的意思,作为宾语,借助结构助词“是”标示宾语前置(也有学者认为“是”、“之”等为指示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2)状语后置

文言句式中,状语往往由“于”、“以”等虚词引导,位置灵活,会出现状语倒装的情况。如: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山海经·北次三经》)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③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

①③句均是借助虚词“于”标示状语后置; ②句借助虚词“以”标示状语后置。

这类虚词往往是由“于”、“以”等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结构作了状语,而状语一般应位于谓语(动词)前,进而把握状语后置句式特征及此类虚词的用法。

(3)定语后置

在文言表达中,为了突出定语,或使语言更流畅,往往会借助虚词构成定语后置的句式。如:

①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孟子·告天下》)

②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韩愈《马说》)

以上各句,均是用标示宾语后置的虚词“之”来突出定语。①句理解为“华美的宫室”;②理解为“锋利的爪牙,强壮的筋骨”;③句理解为“能跑千里的马”。这里的虚词“之”无实义,也不充当任何成份,只起标示定语后置的作用。

很多人容易混淆①句中的虚词“之”为结构助词,当作“的”来理解。究其根源,“宫室”为名词,“美”本为形容词,形容词位于名词后,中间以虚词“之”来连接,应理解为定语后置,正确的语序应为“美之宫室”。根据句法关系,此处虚词“之”还可以理解为标示取消主谓(后文详述),“美”活用为动词,其语意为“为了宫室变美”。因此要弄清虚词的用法,熟练辨别句式,就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从而掌握文言文的句法。

(4)取消主谓

某些文言句式表达中会同时出现几个主谓结构,而这显然不符合汉语的语法规律,实则是借助了虚词标示取消其中次要的主谓结构,从而使得文言表达更规范。这类用法最常见的就是虚词“之”标示取消主谓结构,如:

①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庄子·逍遥游》)

②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彭端淑《蜀鄙二僧》

③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①④句谓语是“不知”;②句谓语是“不知”;③句谓语是“久”;意思是“很久”。在句式表达上,例句均用虚词“之”来标示后面的动词不能作谓语,从而使句意表达更清晰合理。

弄清楚这类虚词标示文言句式的作用,能够更方便理解文言文,疏通文意。

猜你喜欢

句末后置虚词
四川方言句末助词“哆”
完整句末不一定都用句号
“也”“还”在英语中的用法
非正交五轴联动数控机床后置处理算法开发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句末“没”和“没有”的演变分析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沉淀后置生物处理组合工艺的工程应用
Review of Research on the Prevention of HPV Infection and Cervical Cancer
后置式自动发卡机系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