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更应用好学生的求异心理

2017-05-27焦丽丽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丰富性自主性风筝

焦丽丽

求异心理人皆有之,是其生命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产生的“机杼”。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遵照这种求异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独树一帜、与众不同的意识转嫁到对文本的学习上来,使其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从不同角度赏析文本,看到文本之中反射出来的“七色光”,进而营造丰富多彩的课堂氛围。当然,学生犹如“未开之刃”,还需要教师运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引导。

一、营造情境,燃起求异之火,促成丰富性课堂

传统的课堂是封闭的,与学生相对的是文字性的文本,这恰恰囚禁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因此,要燃起求异之火,首先要开放课堂,将单纯文字性的文本情境化,让学生可感、可观、可听,获得文本与求异心理的撞击,使课堂迸发丰富性。

以鲁迅的《风筝》为例,这篇文章选自鲁迅的《野草集》,作者通过眼前北京二月的风筝想起故乡小兄弟玩的风筝,以及小兄弟那只被“我”毁坏的风筝,融于文章字里行间的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来自内心深深愧疚之情的无限内省,以及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这种种复杂的情绪都来自风筝。因此,为了丰富课堂,挖掘学生内心的丰富细腻的情感,教师可在教学之前利用多媒体创造情境:阳光和煦,草木萌发,清风荡漾,风筝翱翔于天际,许多小朋友争相追逐,与天空中风筝的争相尾随相呼应,一派快乐的景象。面对这样的情境,教师可向学生提问:“你看到风筝会想到什么?”并要求学生要有自己的见解。有学生想到童年;有学生想到家和在外求学的自己;有学生想到自由与挣扎;有些学生想到规矩,道德,束缚等等,学生发乎自己的见解和想象,挣脱固定模式的限制,任由丰富的内心尽情想象,课堂由此变得丰富起来,而课堂的丰富又折射到学生的内心,使其看到其他学生的视角,并整合变为自己的。这是对教学的一次预热,在之后,教师再引出鲁迅的《风筝》,“我们来分析一下鲁迅由风筝想到了什么?”因为之前的求异且丰富的导入,学生会对这位文学大家从风筝想到的东西很感兴趣。

二、引发提问,唤起求异意识,促成自主性课堂

不仅仅只有回答才能使学生追随自己的求异心理,发掘事物的丰富性。将“提问”的权杖交由学生,学生也必然会将求异心理融于提问中,引发对事物的多角度、多方位的探索,促成学生自主性的,有自己思考,有自己目的,有自己认知的学习。学生自主性的萌发也使得课堂具有自主性,摆脱传统教育的受限于教师、受限于课本,受限于课堂的学习状态,更利于學生语文素养的形成,综合能力的培养;更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敢于惑,敢于问,敢于探索,敢于求知。

学生在学习《风筝》这篇课文时,常常迷于最后几段,读来仿佛是那个意思,又仿佛还有其他意思,迷惑,不解。为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正视学生与众不同的视角,正视课堂上出现的“异端”。例如有学生提到:“就像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心只得沉重着——这几句话好像掺杂着‘我的失望之情,作者的小兄弟既然都原谅了,为什么‘我的心仍是沉重的呢?”又有学生提问:“‘我的小兄弟小的时候那么喜欢风筝,风筝被毁坏应该记忆非常深刻,为什么会全然不记得了?”面对这些新奇的问题,教师可让其他学生来回答,学生的有问有答充分的表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及文本学习过程中自己见解的发乎。

三、唤起想象,激发求异心理,促成创造性课堂

文本阅读过程中,想象就已经在跟随我们了,它投下的影子就是求异心理。因此,想象到哪里,求异心理便也跟随去哪里,它们是换取创造性认知的两个筹码。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对文本的阅读进行升华、延伸,这便需要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成创造性思维的便是想象及求异心理,因此,教师要唤起学生的想象,激发其求异心理。

以《在山的那边》为例,“那边”是一个方向的指引,那个方向有什么?文本中给出了自己见解,“山的那边是海,是用信念凝成的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为了深化、升华、延伸文本,教师可以让学生抛开文本,想象一下“在山的那边有什么?作者看到山,无数的山,那是失望,是想往,是远方,是诱惑。那么你看到什么”,学生发挥想象,“是远方,是未来,是诗与歌,是鲜花与阳光,是雾是霾等等”

在人的心灵深处,潜藏着自我的声音,它发出生命个体性的呼唤,这便是“求异心理”。求异是学生表现生命个体底色的方式,教师不可抑制。而是要遵照这一心理特点,促成课堂的丰富性、自主性、创造性。

猜你喜欢

丰富性自主性风筝
新闻采访语言信息丰富性缺失的表现分析
实用英语教材与艺术生自主性培养
发挥主体作用,加强高中数学复习的自主性
开放式课堂的丰富性及趣味性探析
维护科学的自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