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课堂中国学教育的具体路径

2017-05-27张秀红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刘兰芝李清照国学

张秀红

国学博大精深,哺育了历史人物,教育了华夏子孙,锻造了独特的民族性格,优良的精神传统,铺垫了厚重的民族文化。在高中语文课堂中,以文本为载体,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古典文化底蕴,让学生在文本中汲取做人处世的真谛。

一、诵读为主,提升感性认知

古诗词讲究音律,平仄错落有致,长短句交替,骈散结合,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大声吟诵,读出抑扬,读出轻重,读出情感,读出舒缓,读出境界,在诵读中领略古诗词中的情感,体会古诗词音韵特色。学生在课堂反复诵读,“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感受古诗词审美表现力,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技巧和能力,丰富学生语言素养和文化底蕴,在国学教育的熏陶下,提升感性认知,培养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养成学生审美情趣。

如,《离骚》作为一首爱国抒情长诗,节选了诗人屈原表白心志、抒发情感內容,充分表现出屈原不屈品质和正直人格,学生在诵读中,富有感染力。加上节选内容的骚体诗形式,学生对屈原有一定的隔膜感。教师在讲述时,可以读代讲,让学生反复品读,沉浸其中,理解诗词内涵,领略诗词精髓,为之感动,继而喜欢上这首诗。

二、调动情感,引导学生理解

语文教育中富含情感,不诉诸情感就没有语文教育。文本阅读中打动听觉,直击心灵,依托文本通过文字、声音呈现出文本中错综复杂的关系,调动文本中文词、行为和思想等意象,鼓动学生和谐修养,架设作品和学生的情感桥梁,引起学生和作品的共鸣,陶冶学生情感,继而升华情感。

李清照,有着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生,她以词代声,在李清照的词中诉说悲怀愁情,可以看出李清照是一位抒情高手,故此世人称李清照为“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在《声声慢》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诗词,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理解词中李清照与丈夫死别的永恒之愁,国破家亡、理想破灭的永恒之愁。

三、知人论世,把握作品内涵

“知人论世”要求我们在欣赏国学作品时,要深入作品创作的环境和时代,全面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和为人,和作者心灵沟通,成为作者的好朋友,理解作品的主旨内容,感受文本中蕴含的情感美、意蕴美。因此,在高中语文国学教育中,教师应引入文本作品相关史传材料、后人评述,把握作品内涵,感受作者心灵历程、精神世界。

如,《归去来兮辞》的解读,有人认为是乐天知命的宿命,也有人认为是消极避世的逃避,还有人认为是回归自然的超脱。我们看《归去来兮辞》的序言,联系作者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可以看出作品是作者告别官场的宣言,是作者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回归自然的宣言。可以看出,作者自己选择了人生道路,是一种主动的人生选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进取,勇于自持,坚守节操,描绘出陶渊明屹立千古的形象,是世人精神家园。在课堂中,以“知人论世”为出发点,真正审视陶渊明真实形象,把握作品内涵,感悟作品生命。

四、批判现象,着眼继承发扬

高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提出,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发现·创新”中获得发展,让学生注意观察文学、文化现象,从习以为常的事实中,发现问题,养成发现问题和探究意识的敏感性。高中生对未知世界有着强烈的激情和兴趣,敢于探究,勇于求新,尝试新方法,开展新领域学习,追求思维和表达的创新。在高中语文课堂中,教师引导学生多维度阅读文本,在常读中求新,获得新发现和新体验。

如,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女主人公被遣送回家,在拜别阿母的时候,面对阿母的“怒不止”,刘兰芝说到:“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仍表达了对阿母的牵挂。很多学生在阅读中,提出自己的质疑,认为刘兰芝这句话体现出她的伪善。当然,在下文中,刘兰芝和小姑的告别对话中“泪落连珠子”,“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可以看出刘兰芝对阿母的牵挂是真心的,并非虚情假意。阿母排挤刘兰芝,但是她却丝毫不记恨,说明刘兰芝生性善良、能守孝道。再看焦仲卿,在孝道和爱情的矛盾冲突中,他无能无力,一方是自己敬爱的母亲,一方是自己钟爱的妻子,“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取舍太难。在焦仲卿软弱的背后,有一个“孝”字。“孝道”是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但是可以看出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孝”是盲目的,是泯灭个性的。对比今天,我们可以看出古今差异,加深学生对“孝”的理解,让学生批判性思考,吸收正确的“孝”,让正确的“孝”根植于学生思想。

在高中语文课堂中,通过诵读为主,调动情感,知人论世,批判现象,让学生经历国学学习的感性认知,深入理解,内涵把握和继承发扬的不同学习阶段,在国学中养成,在国学中成长。

猜你喜欢

刘兰芝李清照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也谈刘兰芝被休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点绛唇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的死因探究
泪写《孔雀东南飞》
喝醉的李清照
李清照改嫁辨证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