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激励·分享·引领——下水作文的认识与实践

2017-05-27傅应湘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2017年4期
关键词:作文教师学生

傅应湘

至今犹记,1995年,我曾承担了省教改课题“双快——快速阅读与快速作文”的实验任务。各级领导和教师上百人汇聚三中,要听我的作文连堂课。第一节课他们出题,学生习作,第二节课教师讲评。或许是年轻时的轻狂使然,我与学生一起奋笔疾书,40分钟写了1300字,并在讲评的最后环节与学生分享。始料未及,课堂有掌声,课后有好评。

作家秦牧曾指出:“不会写作的语文教师,是很难真正理解教材中写作上的微妙之处的,是难以真正教好语文课的。”教师下水作文,其功效显而易见,报杂网络见解杂陈,概而言之:一者,激发学生兴趣,刺激其动笔欲望;二者,教师提供了现实的优劣参鉴,学生取舍有據;三者,有了范例引领,趋向取向更为明晰,预设的目标更易达成;四者,师生互动,教学偕长,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学生长的内驱力。

凡此种种,无须赘言,紧要之处,在于教师如何以长久的践行,对学生产生长期的、深刻的、革命性的影响,对学生的写作习惯、认识水平、思维角度、技能方法、语言风格等诸多方面的长效发展与良性蜕变,产生由量的积累而生成的质变,并对其应试能力、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铺垫蓄势。基于此,在长达十余年的“弹唱结合”中,我确立并贯彻了以下操作思路。

一、形为先导,领其上路。

纵览当今高中学生作文之现状,大都一无技法,二无文采,连学生自己都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教师的评语也往往是“平平淡淡,亮点寥寥”。据此,教师下水作文,择取技巧运用、语言锤炼为突破口,由点而面,可操作性可掌控性显著,颇切实际,也易收成效。如在训练学生“以类比方式开头”的环节中,我随堂写了《解不开的球结》,开篇第一段是这样的:

这人间,有一些情,一经萌生,就会顽强生长,分蘖拔节、生枝添桠,密密匝匝,缠缠绕绕,盘根错节,直至拧成一个结,怎么也解不开。比如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们的老聂在中日围棋擂台赛上过五关,斩六将,大挫了东洋人的锐气,于是,古老的“国粹”被哄抬出场,围棋一时热浪滔天。你看那堂前檐下,老老少少,不是在围着一盘棋指点比划,便是在眉飞色舞地谈论棋道人道。围棋成了一个结,一个一代人的心结。

但我在这里要说的,是我们(1)班解不开的球结。

另外,在语言的铸炼上,鼓励学生多务实,少务虚,多“去陈言”,少当“搬运工”。记叙文多创设情境,多让文中人物自己登台表演,少去做“代言”,少去“替人受过”。如2002年上半年,我班学生以“选择”为话题作文。我结合自身实际,取题为《我选择这样的生活》。下面是文中一段:

没有原因,没有理由,我又鬼使神差地漠视了黄土地上学子们渴望的眼神,作别故土,混迹于都市的滚滚红尘。几回回,临风把盏,朋友们苦苦相劝:算了,改行吧!我无言,我恪守着如金的沉默。而第二天的清晨,在凛冽的寒风中,当我一如既往地“老夫聊发少年狂”,单薄着衣裳,率领孩子们奔跑在操场上时,我知道,孩子们急着要见清晨的第一缕阳光,那里贮有我未见的美妙诗行。北风呼呼,脚步匆匆,热血在奔腾,青春在激荡,我岂能放慢自己的脚步?

二、神为中继,促其叩门。

清代桐城派代表人物方苞,首倡为文应重“义理、考据、辞章”,认为无“义理”的文章没有灵魂,当为下品。在实施了训练技巧、训练语言的基础上,在初步完成“形”的平台搭建与基本建设之后,着手“神”的触击与开掘,遵循了渐进性原则,也符合学生思维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文体自然有别,但灵魂的贯注与统摄却没有区别。叙述类作文讲求叙述流畅,情感丰沛、饱满、真挚,流露自然,切忌游离与矫情。2001年,为配合讲评学生作文《校园红绿色》,我取达夫先生旧题,写了《春风沉醉的晚上》,旨在寄托一份复杂的师生之情。下面是其中几段:

教学楼六楼。独自凭栏。身后是我的班,那个让我欢喜让我忧的高三(1)班。数学张平老师那洪钟般的声音正拂过孩子们的耳际,透过玻璃窗,播扬并消失在广漠的夜空。我回头看看教室,张老师正在讲圆锥曲线,孩子们都很专注,或静静地看,或细细地想,或痴痴地算。不时有学生提问,那里有我——一个二十年前的文科生都觉得并不复杂的问题。张老师顿了顿,略带苦笑地点了点,孩子们也恍然大悟地点点头,又跟着老师继续赶路。我不觉想起了白天课堂里提及的“悲壮”二字,想起了二战初期的波兰战场,而我身边的这些孩子又何尝不是当年那些装备恶劣却英勇不屈的波兰人!

不由自主地,目光又落到了第一组第三号那个空空的座位上。那是《一碗阳春面》里的“二号桌”,虚位以待陈婧。不过陈婧是不会回来了,这个承载着我太多关注与幻想的女孩,曾信誓旦旦要考个象样的大学为我争口气,却没有来得及给自己几近完美的中学生活打下一个句点,便毅然决然,匆匆打点行囊,远走异域,去寻她的另一种好梦了。陈婧不参加高考,或许是我心中永久的痛。

议论文是高中作文的重点,议论类作文崇尚理性与思辨,讲究观点鲜明,事例典型,理性充盈彰昭。如何将诸多材料有机整合,如何紧紧围绕中心展开论述,这是议论文写作首当其冲的问题。此外,学生作文在中心论点的确立上也易入误区,或观点林立,或主旨飘浮,或看法偏激,不一而足。强化中心意识,是作文之路上极其重要的一程。此文开头提及的我在1995年那堂公开课上的下水作文,标题为《人要有点量》。此处节选几段:

人生在世几十年,风风雨雨,坑坑洼洼,尽在意想之中。然而是不是任何时候都能“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呢?我看未必。常言道:“忍得一时之气,免得百日之忧。”要能忍,就得有点量,有了量就能透过眼前的风雨,窥见未来的曙光。同在三国的舞台上,曹操的表现就远胜于周瑜。当兵破赤壁,败走华容时,曹操为什么能从关羽的利刀下悄然走过,继而重整旗鼓,再定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曹操有“量”。细心者不难发现,关羽曾经被迫寄寓曹操麾下,然而在得知刘备去向时,毅然头也不回,单骑走千里,过五关,斩六将。而此时的曹操,已对关羽的忠肝义胆钦佩得夜不能寐,只得三遣信使,令沿途关隘悉数放行,其大人大量可见一斑。倘若没有此时的大量,又何来走投无路时的路呢?

由此看来,“量”既抽象又具体。纵使人生路上再多跌跌撞撞磕磕绊绊,但有了气量,有了度量就有了更多的留住青山、柳暗花明、逢凶化吉的可能。

最近几年,新课标逐渐施行,学生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顿成教育的时代性主题。在议论文的写作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地认识问题,倚靠传統文化之大树,掺合时代元素、时新观念、流行主调,写出既具历史感又具时代感的文章,就成了我们语文教师思考与实践的课题。下面是我几年前与学生同观美国电影《热血教师》,同题《请为平凡中的执著鼓掌》而写的文章中的片段:

影片里未曾介绍,我们无法揣摩克拉克老师的童年、少年与青年时代,无法断定他的天资他的悟性,也一时无法明晰所有这些与他后来人生成就之间的必然或偶然关系,但,相形之下,我们这些起点高、悟性好、多少有些自命不凡的人,却经受不了几场人生的酸雨,挨受不了几顿命运的鞭笞,用余秋雨的话说:“几乎要走到民族文化的高坡前,与现实交手不了几回合,便迅速地败下阵来,垂头丧气地浩叹终身。”更其可悲的,还喜欢用一些过往的诗家词家的话来自我解嘲,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却木然浑然,全然不知“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

三、形神兼修,助其入室。

虽说前路迢远,但有了引领、激励与扶掖,学生一路思考、一路拾掇,一路尝试磨砺,也会日渐贮满行囊,步履矫健。有了侧重于“形”的训练,也有了着眼于“神”的操习,完备的作文雏形逐渐浮出水面,形神整合,汇演合练,则学生“登堂入室”为期不远。

形神兼修,重要的是“和谐”,是余光中先生提倡的“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是思想性与艺术性的汇合。同时,应务求“到哪山唱哪山的歌”,因题而变,因时而化。下面附录参观上海世博会所写的《变》的结尾:

两天甜蜜的煎熬过去,第三天的上午,导游给了我们40分钟游览外滩,聊作道别上海的最后一瞥。原本占地不多的黄浦公园不见了,那块“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醒目刺目的招牌自然也不见了,旁边1906年由外人修建的铁桥——外白渡桥依旧,前来留影者一拨一茬的;外滩内侧的万国建筑群依然赫然矗立,其方正与伟岸似乎仍在昭示着某种不愿褪却的威严与凛然,但楼房的脸面上,大都早已嵌入了“中国”二字。尤其有趣的是,这个群落与隔江而立的由“东方明珠”、“经贸大厦”、“环球金融”以及其它诸多现代建筑组成的摩天楼群悄然对峙,难免让人思绪丛生,浮想翻飞。

再看黄浦江,江水执拗地流淌,千年不变。

想当年,沈从文先生在高校教授写作课,每布置一个题目,他就从各个角度先写几篇,贴在教室的墙壁上,有时甚至密密麻麻贴满好几面,让学生去看,看了再写。这是何等的盛事!著名教育学家罗杰斯认为:“一个充满人情味的课堂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相互之间的信任感,促进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获得更大的成效。” 教师不妨下下水,动动笔,尝尝味,到了讲评学生作文时,胸有丘壑,心存云霓,理性认识加上感性体验,就更能贴近学情,有的放矢,增其功效。

猜你喜欢

作文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学生写话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