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文化馆办刊策略探究

2017-05-25池洪涛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读者编者刊物

池洪涛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馆的发展,文化馆刊物的办刊策略也应做出相应变化,可从读者、刊物本身及编者三个方向入手进行调整。

关键词:新时期;文化馆办刊策略;读者;刊物;编者

中图分类号:G2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11-0176-02

兴办刊物一直是文化馆的一个传统。作为群众文化工作重要阵地的文化馆,创办刊物的作用不言而喻,馆办刊物是文化馆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是信息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馆的发展,在当前环境下,文化馆的办刊方向也应做出明确定位,或进行相应的调整。刊物的问世到影响于世,其过程涉及到三个要素,即读者、刊物本身以及编者。这里从这三个要素着手分析新时期文化馆的办刊策略。

一、读者

(一)扩大受众面

当前,不少馆办刊物即官办刊物,也就是说,有专门的财政经费支持办刊,刊物也多属内刊,即只在文化系统内部交流,并不面向市场公开发行。这样的运作方式有其优势,也有其弊端,仅从受众角度来说,内部交流的发行方式会造成与普通大众的隔阂。这种情形应该并不罕见,提起文化馆,不少群众常常将其与博物馆、文化宫等机构相混淆,遑论对文化馆的业务功能有多少了解。由此,从发行的受众面来说,这十分值得注意,应将刊物扩散至普通百姓中去,而不仅仅使其在文化系统内部流通。

(二)重视读者群

重视受众,或者说重视读者,才可能获得稿源。投稿的作者多来自读者群体,有了一定数量的作者群,才能维持刊物正常运转。对文化馆的刊物而言,更应该重视本地作者稿件的选用。

首先从文化馆业务来说,发掘和扶持本地优秀作者,本就是文化馆的一个重要工作内容。这并非地方保护,文化馆以及相应的刊物几乎遍及全国各市、区、县,每个文化馆刊物都可以成为本地作者的一个良好平台。

其次,全国各地人才济济,如果跨域区域,舍弃本地有潜质的作者而去追逐相应明星级作者,这种费力不讨好的方式很难长期获得一手稿件,而若反复使用二手稿源,馆办刊物也就成为了文摘读物,这已偏离了文化馆办刊定位。况且文化馆本身就有服务群众的义务。每个成名的作家、艺术评论家都是从普通群众起步,如果担此义务的文化馆不提供给他们展示作品的平台,何谈服务群众?鲁迅说过,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可以类推,本地的作者更熟悉本地的风物人情,本地的刊物也理应更了解本地的作者,从而间接地将本地的特色推向于世。

(三)注重培养新人

同样,从服务群众角度出发,本地的作者中,特别要重视新人的发掘和培养。固然成熟作者能够提升刊物档次,但只采用成熟作者的稿源,就挤占了新人新作的平台,一味如此,新人成长缓慢,新作越来越少,势必造成稿源的枯竭。同时,新人成长起来之后,反过来对刊物本身即是一种无声的宣传,这是一种良性循环,作者和刊物都会因此而获得积极影响。

二、刊物

(一)栏目有所侧重

馆办刊物刊登的内容当然要与文化馆业务紧密相关,一般包括文化动态、文艺作品及评论等。文化动态方面,由于馆办刊物多为季刊、双月刊或月刊,出刊周期较长,消息的时效性方面无法与报纸相比,但是可以抽取部分重要新闻事件详写成通讯稿或报告,时间上虽有滞后,内容上却更深入细致。

根据目前各馆办刊物来看,文艺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一般占据较多篇幅。从稿源上来说,文学作品较其他类稿源容易获得,数量较为丰富,而且刊物编辑也多是文学专业出身,这也使得不少馆办刊物成为了文学期刊。这一点应值得注意,如果开辟作品栏目,作品种类就不应过于单一。如文学或其他某一类型文艺作品来稿数量过多,可创立相关艺术专刊来登载,从而保证刊物符合文化馆功能定位。

(二)重视理论文章

文化、艺术作品固然是以感性材料的具体形式呈现出来,然而离开理论的支撑,都难以长久持续发展下去。群文刊物在登载各类作品之外,还应为理论文章开辟栏目,而文化馆也应积极鼓励撰写理论文章。并且这里所提及的理论文章不独为文化、艺术门类的科目支撑,还有文化馆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地域文化艺术的评论等。

同时,必须把握的一点是,文章内容尽可能为本地区文化服务。发表这类论文,既推进了本地文化传统的继承与发展,又填补了这些方面学术研究领域的空白和薄弱环节。

(三)内容与时俱进

刊物内容应随着文化馆工作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例如随着非遗工作的并入,非遗项目的搜集、整理和保护也被纳入文化馆的工作中,并且成为一项重要内容。再有,由于舞台科技的发展,舞美艺术也在进行着频繁的革新,而对于最新的艺术理念和技术手段的推广,馆办刊物责无旁贷。

(四)手段及时更新

随着网络的普及,每个文化馆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而馆办刊物随着每一期的出刊,也应该及时上传至网站,便于更多潜在读者阅读。

在版式设计方面,文字、图片及封面风格应偏于厚重、简洁。此外,注意要突出本地特色。突出本地特色,本身就是刊物创办的一个宗旨。同时,在设计上突出本地特色,可以使刊物设计有别于其他地方同类刊物,从而建立自身鲜明的特色。

三、编者

(一)人员构成

目前的情况是,刊物编辑以文学干部为主。文学专干在文字修改编辑上具有优势,但也有其不足,因为多数文化馆的刊物涉及艺术门类众多,仅靠文学专干无法完成整个刊物的编辑。因此,刊物的编辑需调动不同业务干部全员参与,不同版块由相应的专业干部组稿,并注意加强地方作者联系。

(二)人员素质

引领群众提升文化素质是文化馆干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于刊物编辑来说,更应注重作者团队的引领。这种引领不仅表现在吸收优秀稿源,还有对来稿的细致点评和与作者的深入交流,也包括对热心投稿者的积极辅导,让这部分人又侧面地引导其他群众,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创作热情。

相关业务干部还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撰写相关理论文章或创作作品,打造自身的影响力,使更多的读者和文艺创作者认可自己,从而吸引更优秀的稿源。

此外,要关注编辑领域的发展动向。编辑也是门系统的科学,其自身也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因此,编辑工作要把握好这一领域的进展,更新思想,吸收先进工作知识技能。

(三)积极接受反馈

为使刊物良好发展,应及时吸收各方意见,虚心听取读者和专家反馈。办刊过程中应吸取各领域专家的学术智慧。可以定期不定期约请专家召开编辑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及时纠正办刊中出现的错误。这里的专家不仅是资深的刊物编辑,凡是刊物栏目涉及的专业领域的专家都在其列。這些专家能够结合文化馆业务,对于办刊方向给以更专业化的指导。

群众的反馈更为重要。当前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认为读者来自普通群众,比不上专业人员,他们的意见可有可无,这种想法表明未能对自身准确定位。馆办刊物属于文化馆业务的一部分,文化馆的工作就是要面向普通群众,刊物读者群即来自普通群众。办好刊物,需要与读者交流,听取他们的反馈,读者需要怎样的刊物,是办刊人员必须把握的根本,这是制定办刊策略的一项重要依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国家对文化事业的日益重视,作为文化馆业务重要阵地的馆办刊物也应不孚众望,担负起相应的责任和义务,配合文化馆各方面工作,越来越好地服务和引导群众文化生活。

参考文献:

[1]徐梅.新时期学报编辑创新意识刍议[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

[2]王芳.浅谈新形势下群文工作的开展[J].大众文艺,2013(12).

[3]冯蕾.关于推进新时期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大众文艺,2014(1).

[4]陈荃有.《音乐研究》在新世纪的办刊之路——兼及音乐学刊的现时发展问题[J].音乐传播,2014(02).

猜你喜欢

读者编者刊物
刊物贺词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
Happiness Is Some Little Things
读者论坛等
编后絮语
更正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