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东皮影戏审美趣味中的视觉特色

2017-05-18黄子君

戏剧之家 2017年8期
关键词:审美趣味

【摘 要】巴东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北部,是中国皮影戏的分支地带,巴东皮影戏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在其独特审美特性的视觉特征下,还富有浓厚的民俗文化。

【关键词】巴东皮影戏;视觉特色;审美趣味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41-01

一、皮影戏的有关理论概述

(一)皮影戏的发源。皮影,这种被王国维定义为与傀儡为同一“家族”,并与之有着共同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发端于汉代,盛行于宋元时期。如今流传在鄂西巴东一带的皮影戏源自于四川,巴东皮影戏系四川沿江而下的一个分支,相传距今已有三百多年的传承发展历史。皮影戏的传入,既保留了最初的基本风格,在其传入后,又深深地烙上了土家审美情趣和民俗风情的独特印记。

(二)皮影戏的制作。皮影道具的制作是一个繁琐复杂的过程,如《梦粱录》中吴自牧就相关记载:“更有弄影者,元汴京除以素纸雕簇,自后人巧工精,用以彩色妆饰,不致损坏。”社会的进步,促进了皮影工具选材和设计的多样发展。皮影戏自四川传入巴东后,选材有了很大改变,它们的选材已不局限于素纸雕簇,而更多的选用牛皮,充分发挥牛皮柔软性和韧性的特性,将其运用于皮影的制作中。

(三)皮影戏的特点。皮影戏,又称“影子戏”或“灯影戏”,是一种借助光源,通过强光照射人物的剪影,并将其剪影投射到隔亮布上,通过控制剪影动作形态,配合当地流行曲调,以达到视听俱佳效果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

二、皮影角色的造型特征与角色定位之间的关系

巴东地区民间皮影戏按照题材进行分类,人物形态造型属于其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占有主导地位,各种情节的展开都离不开角色的演绎。

(一)头茬。头茬,是指人物皮影中皮影头部。影人的头部和身体一般都是分开的,这样方便不同场景需要进行重新组合拼接。头茬一般是以五分脸或七分脸的侧脸形象为主,侧面的人脸线条,更能突出人脸面部轮廓特征。

(二)身段。身段,是人影动作造型的基础。身段多采用正面造型。身段的正面造型,有利于表现服饰上的装饰图案,以达到视觉审美需求。如图1身段造型,这是官服的一种,通过头茬加身段的完整表现,深化了我们对他身份地位和性格认知,增强了艺术表现的张力。除了固定人物的头茬身段和不同表现特征外,還有不少固定的人物造型,如图2中的孙悟空头茬,根据孙悟空的不同神态进行细致刻画。

图1身段 图2孙悟空头茬造型

三、巴东皮影戏的视觉特色

(一)巴东皮影戏的静态造型特色。影偶的成型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一过程需充分考虑造型形式美和舞台表现力,也就形成了巴东皮影戏动静皆宜的视觉审美特色。

1.以形写神的影偶造型。皮影造型多以简练直观的抽象线条概括人物造型特点,所以,在许多造型中,皮影形象与现实形象相差甚远,但因为其把握了事物的本质属性,并将其以概括总结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种二维的平面剪裁配之以三维的立体表现效果,是视觉造型与想象空间的结合,也是皮影戏独有的艺术魅力。

2.富含装饰意味的图案运用。巴东影偶上的装饰图案,同样是取自自然世界,以花草和动物为主,将传统纹样如回纹、云纹、雷文、龙纹、凤纹等安置于人物造型中,如影偶的头茬中头饰的表达,以图案显示其身份,通过大胆想象拼接形成独具一格的装饰图案,将这些图案赋予无限的生命力,并以此为载体,诉说着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祝愿。

(二)巴东皮影戏的动态画面特色。皮影艺术所采用的是白色幕影,一般这种幕布是在两米乘两米的架子上,拉开一块长两米宽八十公分白布作为幕影,将说唱、伴奏、影子表演等多种元素综合运用,影子、音乐、念白、背景图片等是皮影戏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或动或静止的表现元素,这样的一种黑白投影的表现形式,使得只要能看到屏幕就能看到表现内容,直观明了。

四、结语

土家族巴东皮影戏是土家族的文化基因,它是土家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头活水。对巴东皮影戏的保护,不仅对促进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有重要意义,还对促进民族间友好往来有积极推动作用。加强巴东皮影戏保护工作,还能为建设我国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现状[M].文史,1983:19.

[2]魏力群.中国唐山皮影艺术[M].石家庄:中河北美术出版社,2000:11.

[3]叶建军.神奇楚韵猎猎楚魂[J].今日湖北,1999:9.

[4]顾颉刚.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9:190.

作者简介:

黄子君(1991-),女,湖北恩施人,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审美趣味
立体构成教学中怎样进行现代审美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