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走进教材 激活思维

2017-05-17毛莲香

数学教学通讯·小学版 2017年4期
关键词:激活思维教学

毛莲香

摘 要:数学教学要走进教材,研究教材,以此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首先要走进教材情境,让思维有温度;其次要走进教材例题,让思维有坡度;最后要走进教材练习,让思维有深度。

关键词:走进教材;激活思维;比的应用;教学

目前新修订的数学教材,从编排结构到内容上,都能够遵照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年龄特征,对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学之前我们要走进教材,在学生真实基础上活用教材,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与素养得到发展。下面,笔者就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比的应用》部分内容的教学为例,来浅谈之。

■一、走进教材情境,让思维有温度

无论哪一个版本的小学数学教材,许多数学知识都是以学生的真实生活为背景而展开的。但是,不同地区的学生生活背景与习惯是不一样的,而数学教材只能以某一地方学生的生活背景为材料,不可能兼顾到所有地区。这样,教材中所创设的教学情境相对于某一地方也许是非常合适的,但是相对于另外一个地方的学生,也许就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情感,不能让学生的学习有温度。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没有温度时,他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枯燥的,无趣的,这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在数学教学时,要创设的数学情境最好来源于本班学生的生活实际,可以对教材的教学情境进行深加工,在能完成基本教学任務的情况下,采用“扬弃”的策略。适合本班学生,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境,我们就保留下来,而不适合本班学生的教学情境,我们就要学会舍弃或更换。这样,才能让学生激情四扬,才能提升数学教学效果。

比如,这一部分内容的情境安排是把橘子分到一班与二班的背景(见图1),它只给出每班学生的人数,并没有告诉学生橘子的个数。但是,对于学生来说,平时能把橘子拿到教室里分给学生吃的基本上没有。如果我们还是用这样的主题图作为学生学习的情境,那么学生想到的并不是如何分橘子这个问题,而是想“为什么要把橘子分给一班与二班?这一筐的橘子有多少”等问题。这样的情境就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对这样的情境产生不了温度时,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思考。

所以,在教学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选取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我们可以用分图书的场景作为情境创设。因为为了充实班级图书,有时候学校会购买一些图书,然后按一定的比例分给各个班级。这个情境是学生经常遇到的。所以,当我们呈现这一情境时,就会激起学生的回忆,学生就会回忆学校分图书时的情景,然后让学生按一班30人,二班20人的比例,思考如何分才公平。调整后的教学情境立足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又完全体现了教材编者编写这一部分内容的用意,让学生感觉到熟悉而又亲切,让他们的数学思维有了温度。所以,在不变更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对教学情境进行合乎学生真实生活的改编,就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就可以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走进教材例题,让思维有坡度

教材例题是我们展开新知识教学的范例,也向我们指明了一节课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让我们能够正确把握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但是,我们也不能唯例题至尊,例题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例题没有什么,我们就不教什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例题的安排是根据学生普遍学识能力水平来编排的,针对一些特殊班级、特殊学生,如果我们还是硬搬例题的内容来展开教学,也许就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只有走进教材例题,研读例题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在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背景下,重组教材例题,寻找到一条更好更适合学生的例题教学策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编者的意图,把握例题的实质性内容,从而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比如,这一部分内容的第二个例题,(见图2)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应该如何分。例题给出的解法有两种,一种是用分数来解决的,一种是用方程来解决的。但是这两种解法都是基于份数来思考的,而学生对于什么是份数,每一份是什么意思也许不理解。所以,基于这一种现象,我们可以改编这一道题目:

1. 一班人数与二班人数比是3∶2,那么一班人数是二班的几分之几?二班人数是一班的几分之几?两班分别占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2. 如果把140个橘子按3∶2分给两个班级,你认为应该如何分?

这样安排,就让学生的思维有了一定的坡度。因为学生通过第1道题目的学习,已经对份数有了一个清晰的理解,这时候再让学生来解决这一个例题,学生就可以顺利解决出来。除了教材中的两种解法,学生还想出了另外解法:

第一种解法:

先求出每一份是多少个橘子:140÷(3+2)=28(个),

一班分得橘子的个数是:28×3=84(个),

二班分得橘子的个数是:28×2=56(个)。

第二种解法:

根据第一道题目先算出二班分得橘子个数是一班的2/3,然后计算。

一班分得橘子个数是:140÷(1+■)=84(个),二班分得橘子个数是:140-84=56(个)。

如果没有第一道题目作为铺垫,让学生的思维有坡度,也许学生就不会考虑到小小的2与3之间,蕴含着那么多的数量关系。这样,不仅学生能够更丰富地寻找到这种数学问题的解决策略,还让学生感觉不到思维的难度。这也许就是把数学教简单的最好体现吧!

■三、走进教材练习,让思维有深度

教材中的练习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拓展自己数学思维的有效平台。但是教材习题只能选几种有代表性的题型,不能把同一数学知识点的不同问题都演变成数学题来让学生练习,这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在组织学生进行解决教材中练习题时,不能就教材练习来教练习,把练习教学的目标放在学生能够完整、正确地解答出来,而是要根据学生的水平,利用教材中现有的习题,进行重新整合,并进行适当的拓展,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深度。

比如,教材练习五第14题: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要配制20吨混凝土,需要水泥、沙子、石子各多少吨?这一道题目学生可以利用前面所学的“比的应用”相关知识来解决。但是我们不能把目标仅仅放在学生能够顺利求出需要水泥、沙子、石子的吨数,还要进行拓展。所以,在学生解答完这一道题目之后,笔者把这一道题目进行了改编:

1. 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现在,有水泥20吨,如果把水泥用完,那么需要沙子、石子各多少吨?

2. 一种混凝土的水泥、沙子、石子的质量比是2∶3∶5,现在水泥、沙子、石子各20吨,如果把水泥用完,沙子、石子还需要购买多少吨?

这两道题目就是对练习五第14题的拓展。学生通过练习,就可以让自己的数学思维更有深度,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系统,让学生对“比的应用”这一部分知识的掌握更牢固,更新颖,更有条理。

2011年版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同时强调要“把握好教材的编写意图和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对教材的再创造,集中表现在:能根据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贴切的教学素材和教学流程,准确地体现基本理念和内容标准规定的要求。”所以,数学教材只是我们展开数学教学的媒介,我们要依据学生知识的形成规律,遵从学生的认知水平,走进教材,并能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样才能让教材最大化地服务于我们的数学教学,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我们的数学课堂绽放精彩。

猜你喜欢

激活思维教学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运用电教媒体激活低年级数学课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析
浅谈教育创新在数学课堂的实施
让有效提问开启学生思维之门
借助阅题平台,激活数学思维
莫让对话止于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