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应用

2017-05-16金鑫

活力 2017年4期
关键词:把关人

金鑫

[关键词]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理论与应用

2016年2月19日,习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当今信息网络技术深刻改变我们日常生活的新媒体时代,人们更加熟悉用智能手机、微信、微博、社交软件、APP等信息网络工具感知、体验和接受信息与新闻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的优势正逐渐丧失,信息的传播秩序和规则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新闻报道的有效性和真實性越来越受到纷繁变化的网络环境和媒介的影响。在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坚持新闻报道正确的舆论导向,做好网络新闻传播内容的安全把关已成为每位从业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一、新媒体环境对网络新闻传播带来的改变

1. 传播方式改变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定时、定量、定制”的传播方式不同,新媒体的影响无处不在,借助手机、APP、软件、网络等方式使得网络信息传播更为迅速、范围更广,“手指轻轻一点、屏幕轻轻一划”,海量信息内容即刻传达。同时,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媒体的传播内容不仅限定于文字和图片,线上线下、直播、访谈、微视频、动新闻,虚拟现实等报道方式的出现,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更加丰富多样,交互式的传播特征让信息分享与受众互动融为一体,成为传统媒体难以逾越的最大比较优势。

2.接受习惯改变

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更新迭代,深刻改变着受众对信息新闻阅读和接受的习惯,传统媒体下“晨起看报纸,饭后看新闻”的固化模式将会迎来颠覆性的改变,定制的新闻APP弹出、每日新闻推送、信息分享RSS等碎片化的信息分发手段使得网络新闻报道无处不在,并且对受众的传播渠道更加直接,热点与焦点事件的反应更加便捷,传统媒体将面临新的转型。

3.舆论环境改变

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使得“主流媒体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界限愈发模糊,两个舆论场的融合将成为趋势。新舆论场的形成将使新闻的即时性特征更为明显,受众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等工具自发传播新闻的主动性增强,新闻事件的多元性和公开性进一步显现,在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管的条件下,新闻热点的突发性和难控性将被放大。同时,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发布信息难度低、随意性大,虚假信息泛滥,内容不规范,观点视角不以媒体的意识为转移等现象将成为制约网络新闻发展的主要因素。

4.媒体格局改变

新媒体的到来,将使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面临新一轮的转型,直播、访谈、VR等报道技术和手段的日新月异,让新媒体逐步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传统媒体的影响力此消彼长。从媒体格局来看,如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已经成为舆情散播的主要源头,受众评论和互动的广泛性增强了信息传播穿透力,不同观点的对冲和受众情绪的释放增加了舆论对新媒体身份的认同,新旧媒体格局的变化不可逆转。

二、网络新闻传播“把关人”缺失乱象

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传播学奠基人库尔特·卢因首次提出“把关人”概念,认为“信息总是沿着包含有‘门区的某些渠道流动,‘守门人将对信息或商品是否被允许进入渠道做出决定”[1]。随后,传播学者怀特将这个概念引入新闻研究领域,概括来说其观点就是,大众传媒在进行新闻报道时不是可不可能是“有闻必录”,而是一个取舍选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传媒组织形成了一道关口,通过这道关口传达到受众那里的新闻只是众多新闻素材中的少数[2]。

在传统媒体中,广播、电视和报纸是受众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拥有绝对的大众传播支配权,其新闻报道与信息传播遵循严格标准和流程,并且谨慎、客观、公正的行为价值观能够真实反应新闻、信息的全貌,传媒和舆论的立场不会过多的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但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的即时性和随意性得以放大,信息来源的渠道和方式更多更广,极易受到主观、利益、媒介等外部因素的制约和干扰,尤其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面临深化,[3]新媒体难以规范和固化信息标准和流程,各种缺失乱象频现,[4]主要表现在:一是低价值信息泛滥,各大门户网站和社交平台中偷换概念的“独家”新闻信息重复泛滥,极大的浪费了舆论资源;二是虚假报道频现,为抢夺“首发”资源和“头条”优势,不对基本事实进行查证,或者根本就是传谣捏造焦点热点,扰乱视听,无中生有;三是偏离主流导向,在转载或转发过程中,为博得公共眼球,更改标题,或是用明显与内容相悖或产生歧义的“字眼”正题歪做,违背基本新闻事实;四是格调低俗无底线,恶搞、调侃、戏谑的方式在网络报道中层出不穷,违背了基本社会道德准则;五是刻意夸大夸张,利用猎奇、煽动性的语言有意炒作某些事件和焦点,赢得受众持续关注和网页点击率的上升,成为推波助澜的反面典型。

三、新媒体环境下“把关人”理论的应用

新媒体环境下,网络新闻报道的“把关”与传统媒体相比,主要表现为:一是信息来源不可控,传播源头并不是传统媒体的记者、采编、编辑等专业队伍;二是内容形态难以掌控,除去文字、图片外,大量的含有视频、音频、动图、外网链接等多种形式;三是内容真实性无法核实,不会有传统媒体的签发人负责制;四是日发布量巨大,各种网站、平台、APP、RSS订阅、微博、微信等信息发布量难以想象,并无法甄别;五是内容审核无法保证及时有效,信息的海量特征让媒体长期保持具有专业素养的审核队伍无异于天方夜谭。因此,在日渐开放和网络环境下,如何深化和演绎“把关人”理论,让每位从业人员扮演好“把关”角色,强化“把关”职责在新闻报告和信息传播过程中舆论监督责任显得尤为重要。

1.建立安全把关的专业团队

“专业的事让专业的人去做”,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针对网络信息传播的专业审核团队,其主要作用是加强对国家新闻制度的理解,坚持网络信息防控与新闻把关的有关制度,提高新闻敏感性和鉴别力,把好工作流程关、稿件审核关和工作报道关,真实有效反映新闻内容,合理引导舆论走向,主动净化网络环境,真正提高新闻传播力和公信力。

2.建立有害信息数据库和防火墙

各级新闻机构应该建立网络信息新闻传播的数据库,将散播政治谣言,映射体系制度,抹黑历史信息,散布煽动性思想,宣扬错误思潮,传播低俗、愚昧、迷信、有害信息和编造虚假新闻等方面纳入数据检索范围,设置关键字条警示和屏蔽,在新闻网页、客户端、APP与RSS推送中形成防火墙,防范有害信息在受众间传播。

3.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工作流程

在网络报道环境中,加强并规范新闻采编和审核的工作流程,“把关人”要切实承担起责任,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不迎合偏激情绪,不跟风炒作低俗信息,不抢跑越位、打“擦边球”。转发信息一律执行先审后发,严格把握导向、甄别事实,不使用无权威来源或无法查证的信息。按照“一个出口、一个标准、一个流程”把关,严格执行稿件送审制度和流程。

4. 做好新媒体下编辑人员的角色转变

首先应该加强国家有关政策、法律和制度的学习,对重大方针的变化要有清楚的认知,能够真正领会中央及地方的意图,紧跟相关部门的工作大局;其次要加强自身的学习,扑下身子、潜下心来,让业务水平能够适应相关技术的发展,新媒体的发展对编辑来说就是一个不断学习和适应的过程,无论是直播、VR还是微视频,技术的更迭适应的是受众的习惯,只有不断提高对新技术应用的适应水平,才能跟上新媒体发展的步伐;最后要具有发现新闻、提炼新闻和凸显新闻的“慧眼”,编辑人员每天要面对社内和本埠数以百计的稿件,内容庞杂,哪些是反映时代要求和社会本质的主流,哪些是传播舆论正向的先导,哪些是体现社会民情的头条,编辑人员要心中有数,具备独特慧眼,从大量稿中将舆论关注,受众关心的热点甄别出来,放在最显眼的位置和最易传播的渠道,这样才更易被受眾接受。

参考文献:

[1]库尔特·勒温.团体动力的边界-群体生活的渠道[M]. 1947.

[2]屠筱茵.网络与新媒体环境下的“把关人”理论[J].西部广播电视.2015(14).

[3]梁苑.浅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把关人”的角色深化[J].新闻研究导刊.2016(7).

[4]韩璐.网络新闻传播中的“把关人”缺失现象探析[J].今传媒.,2014(10).

(编辑/穆杨)

猜你喜欢

把关人
自媒体时代如何做好微信公众平台“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迈向网络内容建设专业化之路
论博客对“把关人”理论的再定义
喜剧网络剧“把关人”前期剧作策划的几点核心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新华每日电讯》一位头版编辑防堵差错的心得与思考
印度电影“把关人”受贿落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