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媒体微传播的“把关”角色探索

2016-03-15郑安杰

新闻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微传播把关人传统媒体

郑安杰

【摘要】这是个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信息传播者的自媒体时代。以微博、微信、移动终端为代表的“微传播”兴起,为以报纸为主阵地的传统媒体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机遇。本文从传统媒体的把关角色转变探索方面,试图寻找传统媒体在微传播领域的作为。

【关键词】传统媒体;微传播;把关人

一、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的“把关”现状

“把关人”理论是由传播学四大先驱之一的卢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体生活的渠道》一文中,首先提出“把关”(gatekeeping)一词。对信息进行的过滤,加工过程就是“把关”。“把关”即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和过滤的传播行为,往往用在媒体对于信息的选择上。正如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报道,需要记者对新闻素材进行取舍选择和加工,形成稿件后,由编辑根据媒体的立场、方针和价值标准进行审核,层层把关,才能形成新闻报道。然而随着新兴传播技术不断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出现后,传统的传播格局和把关模式被打破,互联网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意见表达市场和信息传播的平台,公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传统媒体在“把关”方面有自己非常成熟的流程体系,传者处于整个传播的中心位置,传统媒体的记者、编辑决定了传播的内容,受众显得比较弱势。如今,传播主体多元化了,每个人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任何人都拥有传播权,这一切都颠覆了传统媒体中受众的被动地位。传统把关人的角色在不断地被弱化。另外,由于现在整个传播领域传播内容的海量及信息的复杂还有技术的局限,使得专业的把关人员有了局限,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判断标准也很难做到统一,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把关”的效率。再者,把关变得越来越难控,新媒体扩充了信息传播渠道,平台是多样的,内容是可以自由选择的,传播的人本身也就是把关的人,传播的流程在简化。传播方式的多渠道,使传统把关人失去了其存在的受众基础,把关的可控性在减弱。传统媒体在新媒体时代中亟待突破掌握自己的话语地位。

二、传统媒体在微传播领域的传播环境

新媒体高速发展,传统媒体角色也亟待改变,在微传播领域,传统媒体既面临机遇也有挑战。

(一)微传播的参与门槛低

微传播中的微博、微信等传播载体,发布的信息具有碎片化、移动性、门槛低的特点,用户参与度变高。用户通过信息的点赞、评论和转发,形成了新的传播链,改变了传统的传播模式,传播速度,影响呈几何式扩散,常常能成为一场全民传播。通过简单的操作,用户便拥有话语权,由简单的受众变为传者,由围观变为评论参与,进而掀起舆论风暴。

(二)微传播的受众更加细分

从依赖于互联网到如今移动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新媒体的移动化趋势愈加明显。用户已经从传统的PC端向手机端发展转移了。如今微信和移动新闻客户端更是发展迅速。依托于及时沟通、免费便利等特性,微信更是发展迅猛。有调查数据显示,2013年底中国手机新闻客户端用户规模达到3.44亿,手机新闻客户端在中国手机网民中的渗透率已经达到60.4%。新闻客户端已成为公众获取新闻资讯的主流渠道。由此,微传播的受众也将更加细分。

(三)微传播的体验更丰富

与大众传媒的传播方式相反,微传播依托的是微力量、微信息。决定传播效果的是信息的价值,不是传播媒介,其中关键词的价值越大,传播范围和深度越大。清华大学传播学博士栾轶玫认为,微传播的核心特征就是“微”,一句话、一个表情、一张图片等等都能成为传播内容;传播的体验是“微动作”,可以借转发、点赞、吐槽等等动作表达态度;传播的渠道是“微介质”;传播的对象是“微受众”。微传播改变了大众传播的传播方式,传播已经从“教堂式”演变成“集市式”了,虽然一个人的声音很微弱,但千万个微小的声音集合在一起力量就很大,大到可以影响主流媒体。

(四)微传播的信息更匮乏

新媒体时代,信息是海量的,但是能接触到的有用信息却相对匮乏。微传播通常就是将信息最精炼的部分提取,只保留最有吸引力的一句话、一张图片或其他形式,既方便接收,也可以方便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传播。但微传播也有弊端,一旦信息以大家最关心的某种方式或是片段出现,便会立即受到追捧,很难顾及信息本身的真伪、深度及意义。

三、传统媒体在微传播中的“把关”探索

微传播带来传播方式、传播体验等的革命性变革,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单一的做报纸做网站到媒体品牌的塑造,传统媒体的发声方式和传播影响力及发展的可能性的空间在拓展,需要传统媒体把握转瞬即逝的机遇去深入探索,扩散思维。近年来,很多传统媒体已经开始关注微传播。传统媒体应该深度介入,不仅要进驻新媒介平台、开通移动终端等等,还要不断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影响领域。尤其是“把关人”角色的转变,决定着媒体在微传播舆论场中的个性定位及权威话语地位。

(一)微传播环境里,把关更要严谨有深度

微传播领域多为一些“自媒体”,它能实现以最快的速度进行信息传播,但传播的信息多为零碎的,很难对一个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深入、整体的剖析。这些缺点,正是传统媒体可作为的空间。传统媒体拥有很好的基础,专业的采编人员,健全的职业约束规范等,可以在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上做好文章。在网络表达日益蔓延的信息大潮中,民众也需要一批专业的媒体人能专注地把一个新闻事件做好做深做透。传统媒体在参与微传播的时候,要把握住微传播“短平快”的特点,但更多的作为空间是在严谨深度内容的快速跟进,迅速以自己的专业素养占据话语地位,这才是更为重要的。

(二)微传播环境里,把关要从被动变主动

微传播呈现去中心化、多元价值观、小叙事等特点。多是志同道合的小圈子,这样的小圈子存在着传播壁垒甚至有着排他性,如果传统媒体仅想着以自己的专业内容取胜,不疏通微传播渠道,势必不断碰壁。传统媒体应该化被动为主动,从内容把关上占据主动,设置“引爆点”,打造一个汇集众多圈子意见的公共平台,实现圈子之间的沟通。传统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应当承担起公众意见平台组织者的角色。传统媒体要主动设置议题“互动”,设置“引爆点”占据舆论场,对舆论因势利导,进而影响舆论发展。

(三)微传播环境里,把关要示弱示强并举

微传播的盛行在为受众带来更多表达话语机会的同时,也为把关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如今的微传播平台已经出现了谣言泛滥等问题。在新格局下的新闻传播的主战场上,在实际工作中,要把“七条底线”作为“红线和高压线”,不能踩、不能碰。“七条底线”包括:国家利益底线、社会制度底线、法律法规底线、公民合法权益底线、社会公共秩序底线、道德风尚底线和信息真实底线,涉及这些内容上的把关必须强势,这是原则。同时,把关的作用是要引导平台健康发展,而非阻断受众表达个人观点的自由。微传播领域里,把关也要学着示弱,要做平台发展的护航者,而非抑制其发展的刽子手。把关的角色应该逐渐向言论自由的推动者转变。传统媒体应该在其中有所作为,主动拓展新闻媒体监督的范围。

总之,面对媒介技术革新引发的传播领域的变动,传统媒体要把握好媒体生态,把握时代潮流,了解自己的短板所在,直面存在的问题,才能更好地在新传播领域走出自己的路。

猜你喜欢

微传播把关人传统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微传播”时代微信平台在医学期刊中的实际应用
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把关人”
新媒体时代报媒“把关人”的角色定位
“互联网+”时代传媒对媒介域“私有化”的应对
公共领域视野下的高校微传播研究
中国新媒体行业发展现状:国家战略推动行业发展,促进媒体融合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