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塑造”调查研究

2017-05-15刘兴隆张术茂张树奎

中国集体经济 2017年14期
关键词:职业精神调查研究辽宁省

刘兴隆+张术茂+张树奎

摘要:文章以辽宁省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期访谈和文献资料研究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分别从职工对职业精神的看法、职业精神在组织中的作用以及塑造职业精神的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并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措施。

关键词:职业精神;调查研究;辽宁省

李克强总理在 2014 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 “要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大批怀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而且,要让受教育者牢固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使‘中国制造更多走向‘优质制造、‘精品制造”。那么,在新一轮东北振兴的背景下,辽宁省的职业精神状况到底如何,怎样塑造职业精神,这些问题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职业精神的研究较为集中于对职业精神内涵、职业精神培养及具体行业的职业精神等方面。在职业精神内涵及结构上,戴文宪(2014)认为培育职业精神的着力点在于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作风五个方面;伍强瑞等(2015)将职业精神的内涵分为八个维度,分别为职业的态度、作风、技能、规范、良心、信誉、 理想和信念。从职业精神培养的途径上看,韦春北(2014)以思政课教师为研究对象,认为其职业精神培育途径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实践: 承担职业使命的实践、应对职业压力的实践和塑造职业素质的实践;薛栋(2016)认为职业精神的传承路径包括课承、师承、血缘传承以及业缘传承等。在职业精神塑造具体操作上, 2014年绍兴市总工会编写了《绍兴职工职业精神读本》,用漫画形式来倡导职业价值取向。从已有研究来看理论研究较多,实证研究较少,对策缺少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塑造状况

为获取辽宁省有关职业精神塑造方面的具体状况,我们采用文献资料与访谈和问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访谈了六家企业的负责人或工会负责人,企业目前对职业精神的看法及采取的职业精神塑造措施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职业精神塑造问卷(问卷见附录)。然后采用问卷调查法获取量化数据,此次问卷调查采用网上调查方式,调查对象为辽宁省的各类企业,共收到有效问卷355份,主要调查结论如下。

(一)职工对于职业精神的内涵有一定了解,但职业精神教育开展不力

从调查结果来看(见图1),职工对职业精神的内涵有一定的了解,选择“比较了解”和“有一点了解”的共占73%,但对职业精神内涵非常了解的只占13%,另有14%的职工不了解职业精神内涵,由此可已看出,对职业精神内涵的宣传还应强化。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当前社会职业精神教育的开展,65%的职工认为“有点,但很凌乱”,35%的职工认为“好像没开展”,没人觉得“比较丰富”。从而可知,当前职业精神教育工作开展不力,系统地开展职业精神教育很有必要。

(二)近半数职工认为职业精神是职业成功最关键的因素

在职业成功最关键因素的选择中,有44%的职工认为职业精神最重要,远高于专业技能、人际关系、机遇和外部环境。这表明职工对职业精神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开展职业精神塑造工作具有可行性。

(三)职业精神塑造起主导地位的是工作单位,培养职业精神应先从管理者入手

职工现有职业精神养成最主要的来源是工作单位培训,占53%,其次来源于家庭学校教育。对塑造职业精神过程中应起主导作用的主体选择中,有68%的人認为是所在单位。有51%的人认为培养职业精神应先从中基层管理者入手,17%的人认为应从高层管理者入手,两者合计占68%。由此可见,职业精神塑造起主导地位的是工作单位,培养职业精神应先从管理者入手。

(四)职业精神塑造的媒介选择多元化

在选择职业精神塑造的媒介上,选择纸版读物、专家讲座、电子版读本的相对较多,分别占25%、25%、22%,选择视频和自我体会的分别占15%和13%(见图7)。由此可以看出,在选择职业精神塑造的媒介上有多元化趋势,不同职工更易接受的宣传媒介不同,因此在宣传上应综合应用不同的方式来满足职工的个性化需求。 当然,由于本次调查采用的是网上调查,调查对象可能不包括那些对网络不熟悉或根本不上网的职工,因此对纸版读本和专家讲座的实际需求可能高于本次调查结果。

(五)政府专门针对职业精神塑造方面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比较少见

根据资料调查发现,我省目前鲜有专门进行职业精神塑造方面的宣传和推广活动。现有相关评选项目主要有劳动模范、先进生产者、先进工作者、五一劳动奖章、职业道德标兵、大国工匠等,2014年开始,省总工会、省委宣传部还在全省举办了“辽宁好人”系列评选(如:辽宁好人-最美工人;辽宁好人-时代楷模;辽宁好人-身边好人;辽宁好人-最美人物等等),尽管这类评选中都包含“爱岗敬业”等职业精神内容,但并不是评选的最主要条件,此类评选更加看重业绩等工作结果。原“最美辽宁工人”活动在2014年发起后,当年反响较好,但从目前的资料来源看, 2015年只有盘锦市等个别城市举办了第二届活动,后续跟进乏力,没有建立常态的评选机制。

三、完善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塑造的对策措施

(一)编制《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读本》

为广泛宣传职业精神,培植职工职业操守,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总工会可借鉴绍兴市经验,编制《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读本》,将职业精神直观化、具体化。

1. 读本内容:应能反映目前辽宁面临新的挑战与新机遇状况下,职工应当具备的职业精神。开展了“辽宁职工职业精神”大讨论活动,征集专家学者和广大职工的意见,精心提炼新时期辽宁职工职业精神的核心词。

2. 读本形式:将职业精神与辽宁优秀职工的真实感人事例相结合,采用简单易懂、轻松活泼的漫画形式深入浅出、图文并茂地宣讲职业精神,形象化地诠释和解读辽宁职工职业精神。

3. 读本发放: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在选择职业精神塑造的媒介上有多元化趋势,不同职工更易接受的宣传媒介不同,因此可采用纸版与电子版相结合的形式。纸版可分为小版画册和大张宣传画两种方式,画册用于个体传阅,版画用于张贴于企业中的显眼位置。电子版读本则充分利用工会已有的宣传渠道(如各级工会的官网、期刊、报纸等)和各种新型网络工具进行广泛宣传。

(二)举办“最美辽宁职工”评选,并形成常态化评选机制

为了突出职业精神并尽量减少评选项目,建议将原有的“辽宁好人-最美工人”改为“辽宁好人-最美辽宁职工”。具体操作如下:

1. 将“最美辽宁工人”改为“最美辽宁职工”。通过名称的改变,扩大评选对象范围。原评选对象主要是一线工人及基层工会工作者,现将所有一线职工、中基层管理者、劳务派遣工、农民工和个体经营者都被纳入到评选当中来,评选条件紧密围绕职业精神来设定。

2. 在具体操作上,总工会除与宣传部联合外,还应增加妇联、团委等部分联合举办。推荐方法除“组织集中推荐外”,还可以允许“职工联名直接推荐”;评选方法除网络投票、劳模投票、组委会投票外,还应增设微信投票环节。

3. 后期的人物宣传上可以和《辽宁省职工职业精神读本》相结合。可每年将部分评选人物纳入到读本的电子版中,即提高读本的新颖性,又可扩大人物宣传渠道。

4. 建立常态评选机制,固化“最美辽宁职工”品牌。总工会应建立常态的评选机制,每年定期举行评选,固化“最美辽宁职工”品牌。

(三)政府将职业精神塑造的重点首先放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身上

从调查结果来看,有68%的职工认为在职业精神塑造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所在单位,有68%的职工认为培养职业精神应先从管理者开始。而实际上目前的职业精神教育主要针对基层职工,建设职业精神就是要紧紧抓住各级“头”,要让“头”的行为影响员工的行为。因此,总工会的职业精神塑造工作重点对象应首先针对企业的管理者特别是中高层管理者而不是基层职工。总工会可采取专家讲座等方式强化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职业精神塑造,使其努力践行职业精神,然后由他们来带动和推动本单位职工的职业精神塑造工作。

(四)开展职业精神专家和职业精神典型人物进校园活动

目前已有部分高职高专建立了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主要方式有教师示范、实践教学、引入企业化的管理理念、校园文化建设、专业渗透和职业生涯规划等等。但受条件所限,学校目前的学生职业精神培育体系缺少与工作实际的对接,不够直观。总工会应联合教育主管部门,开展职业精神专家和职业精神典型人物进校园的活动,将职业精神教育扩展到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包括普通高校、高职高专及中职)中,与学校共同推进学生的职业精神培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戴文宪.培育职业精神的意义、重点与途径[J].企业文明,2014(08).

[2]伍强瑞,刘慧,余慧娟,郭勵.关于职业精神内涵构成的调查研究——以上海市旅游业导游岗位为例[J].职教通讯,2015(31).

[3]韦春北.核心价值观塑造过程中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精神的培育[J].河池学院学报,2014(04).

[4]薛栋.课承与师承:学校教育传承职业精神的路径研究——兼论职业精神传承的途径[J].职教论坛,2016(03).

(作者单位:刘兴隆,沈阳大学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张术茂,沈阳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张树奎,沈阳人才交流服务经营管理中心)

猜你喜欢

职业精神调查研究辽宁省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中职学校学生社团加强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途径
医学生职业精神培育的探析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高职实践教学的多重关系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论体育传播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和素养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