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药理模式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儿童哮喘管理中的作用

2017-05-15谭娴玲邹商群陈宏君黄春平刘莲芳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7年2期
关键词:儿童哮喘气道哮喘

谭娴玲 邹商群 陈宏君 黄春平 刘莲芳



·短篇论著·

药理模式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儿童哮喘管理中的作用

谭娴玲 邹商群 陈宏君 黄春平 刘莲芳

药理模式; 儿童支气管哮喘; 依从性;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

哮喘是一种以慢性气道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近年来呈上升趋势,全球约有3亿哮喘患儿,且发病年龄提前,中国20余年来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1]。1990年全国城市中14以下儿童哮喘累积患病率为1.09%,2000年为1.97%,2010为3.02%[2]。虽然诊疗水平有所提高,但儿童哮喘控制水平偏低。控制水平偏低主要是患者或家庭依从性不高。怎样在长期管理中,提高患者或家庭的依从性,国内外学者和护理健康教育者都进行了多因素的分析和指导[3],除常规的健康宣教,有必要增进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服务,增加患者或家长药理的知识,减少对激素使用的恐惧感。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我们对儿科门诊32例哮喘患儿在常规管理中增加药物模式,旨在提高用药依从性,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本院儿科哮喘门诊5~15岁患儿62 例,男40 例,女22例,平均5.23±1.23 岁。诊断及分度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病学组2016年制定的儿童哮喘诊断标准[1]。随机分为有药理模式参与的以家庭为中心观察组(32例)和一般对照组(30例),观察组患儿男22例,女10例,平均年龄(5.02±1.02)岁。对照组患儿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3±1.11)岁,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二、研究方法

两组均采取了常规健康教育及“以家庭为中心护理”(FCC)的管理模式。常规护理主要是常规药物治疗、药物及装置使用方法介绍注意事项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入药理模式的作用。具体措施如下:制定护理计划:对家庭成员中主要护理者进行培训与指导,让家属积极参与护理:①患儿入院后通过与患儿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亲通过沟通询问的方式了解其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包括对疾病了解,认识、文化、经济条件、甚至他们各自的性格等均是影响今后长期用药的重要因素;②用药指导:首先雾化治疗,培训中心护士应全面了解及掌握常用药物种类、药理作用尤其是药物在气道局部的滞留时间、起效时间、体内维持时间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等;③定期培训指导:初次用药对家长应进行详细讲解,包括药物种类、作用机理、起效时间、体内维持时间、药物怎样入气道、在气道滞留时间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等。复诊校验用药方法、护理及装置使用是否得当等。让家长不断认识到医、护是与其一体共同参与患儿疾病康复过程;认识到吸入疗法对治疗哮喘的重要性及药物的安全性;④指导的形式:通过口头、墙报、及健康知识小册子、阿期利康公司组织的全国红围巾行动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全面介绍哮喘疾病的发生、典型症状及发作过程、急性发作期的救治、及全国各地有名的专家库等。

三、观察指标

观察时间为半年,半年后比较两组的依从性差异以及临床症状、肺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哮喘发作次数、急诊就医次数、住院天数。肺功能指标:IOS(强迫脉冲振荡)肺功能中R5、R20、及通气功能FEV1、FEV1%、FVC 等。

四、统计学方法

结 果

一、两组患儿家长依从性效果

观察组患儿在心理认可度、规范用药及定期复诊、检查情况(接受治疗方案执行率、定期复诊和检查率)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患儿用药依从性情况

表2 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表3 观察组干预前后常规通气及IOS肺功能情况

表4 对照组干预前后常规通气及IOS肺功能情况

二、两组患儿肺功能检测指标对比

半年后观察组患儿干预前后常规通气中FVC、FEV1、及IOS中R5、R20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而FEV1%无论在观察组还是在对照组干预前后均没明显改善(P>0.05),见表3、4。

讨 论

哮喘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气道慢性炎症和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的异质性疾病[5-6],由于反复发作需较长期规范治疗,对儿童哮喘患者,存在家长对激素治疗的恐惧心理,往往依从性较差,影响治疗效果,严重时可影响生长发育、患儿和家庭的生活质量,甚至有可能影响到患儿的终身生活质量。张楠等[7]认为,儿童在11~12岁前是哮喘最好的控制时期[7]。如何做好儿童哮喘长期管理,提高治疗依从性,科学护理健康指导,让家庭参与哮喘儿童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今的整体护理在以人健康为中心和以患者为中心转移到了家庭对患病者的支持与保障的FCC,是基于系统化整体护理基础之上的全新护理模式。1960年美国率先提出由父母提供护理单位的概念,即孩子患病时,由父母及其家庭成员在医院陪伴。Cheryl 等[8]介绍了FCC的核心概念是:尊重患儿及家庭,传送健康信息,尊重患儿选择权,强调患儿、家庭及照顾者间的协作,给予力量及支持,有弹性,授权。PCC突出了家庭在整个疾病治疗护理过程中的作用,强调医院管理者、医务工作者与患儿及其家属的合作是伙伴关系[9]。

IOS检测更适合学龄前肺功能检测,克服了患儿在操作中需配合的问题,这也与国内相关学者及我们先前学龄前慢性咳嗽患儿IOS检测中采用R35检测肺功能相符[10]。半年后观察组患儿常规通气中FVC、FEV1、及IOS中R5、R20均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则改善不明显(P>0.05),而FEV1%无论在观察组还是在对照组干预前后均没明显改善(P>0.05)。实施药物模式前,观察组无论常规通气还是IO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药物模式贯穿于以家庭为中心的哮喘患儿管理中,是现代哮喘管理中应大力提倡的一种新模式[11]。让家长了解药物治疗目的、作用机理、药物在气道滞留时间、体内维持时间及可能产生的副作用,提高家长及患儿的依从性,主动参与哮喘管理计划,提高治疗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本研究通过这种模式,观察组患儿的依从率、临床症状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由此可见,药物模式能有效提高家长依从性,减少哮喘发作次数,改善肺功能,中长期或远期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COPD发生。

1 鲍一笑, 陈爱欢, 符州, 等. 儿童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2016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 2016, 54(3): 167-181.

2 沙莉, 邵明军, 刘传合, 等. 2010年与2000年中国城市儿童支气管哮喘患病率比较[J]. 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 2015, 38(9): 664-668.

3 牛延军. 儿童哮喘治疗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探析[J]. 中国保健营养, 2015, 25(8): 230.

4 边晓惠. 家长健康教育对哮喘患儿疗效及治疗依从性影响[J].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5, 29(10): 56-57.

5 黄美娜, 兰帝仕, 曾冰英, 等.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在学龄期儿童哮喘中的应用效果[J]. 中国当代医药, 2014, 21(36): 169-171.

6 潘亦林, 朱燕亭, 李满祥. 支气管哮喘气道重塑的研究进展[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5, 8(6): 773-776.

7 张楠, 王爱敏, 于桂玲, 等. 哮喘儿童综合管理模式的实践及效果评价[J]. 中国护理管理, 2014, 14(10): 1102-1104.

8 Cheryl L Hoying, Linda w, Susan A, 等. 以家庭为中心护理模式的探讨及安全管理[J].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9, 4(6): 481-484.

9 蔺萃, 张永法, 曲彦. 以家庭为中心有护理在儿童支所出版社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研究[J]. 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5, 7(1): 91-94.

10 谭娴玲, 邹商群, 陈宏君, 等. 学龄前慢性咳嗽患儿IOS检查中R35的临床意义[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4, 11(12): 19-20.

11 徐凤娟, 许小雪. 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模式对哮喘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J]. 医学临床研究, 2013, 30(8): 1637-1638.

(本文编辑:张大春)

谭娴玲,邹商群,陈宏君,等. 药理模式在“以家庭为中心护理”儿童哮喘管理中的作用[J/CD].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 2017, 10(2): 213-214.

10.3877/cma.j.issn.1674-6902.2017.02.025

519001 广东省珠海市妇幼保健院

谭娴玲, Email: 2239190881@qq.com

R563

B

2016-12-27)

猜你喜欢

儿童哮喘气道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精细化护理管理对人工气道患者气道湿化、并发症的影响
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含量监测在儿童哮喘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搜风愈喘方拆方“祛宿痰方”调控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
儿童哮喘的认识误区
84例儿童气道异物诊治分析
儿童哮喘控制现状及家长对疾病认知水平的调查研究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