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社会发展动力新论

2017-05-12李本松

关键词:五大发展理念

关键词:社会有机体;社会发展动力;五大发展理念

摘要:社会有机体是思想家们关于社会的形象化比喻,科学的社会有机体理论是马克思创立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有机体是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生成的社会关系总合体;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各种构成要素、结构、关系和合而生成的动力。当前我国进入“十三五”时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主导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五大发展理念”,其思想和方法论基础是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与生成发展动力思想。树立“五大发展理念”有助于改变利益固化的社会关系,实现社会协调健康发展,统筹国内外资源,激发人民的创造力,由此生成社会发展动力,这是在新常态情势下实现我国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条件。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4月第18卷第2期李本松:社会有机体视角下社会发展动力新论——兼论对“五大发展理念”的理解11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理解。唯心主义要么是从存在于人之外的客观精神中去寻找,把上帝、绝对理念等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要么是从人的主观精神中去寻求,把人的心理、意识、理性、意志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旧唯物主义试图从物质、经济、技术等方面来寻找社会发展的动力,将地理环境、人口、物质生产、科学技术等看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动力的认识,总的说来都是错误的,尤其是旧唯物主义对社会发展动力的机械理解遮蔽了社会的本质、社会发展动力的本真内涵。本文拟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对社会发展动力进行新的解读,以求教于学界。

一、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

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零散地分布在其众多的著作和文章中,只有对其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才能获得其完整的内容。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指出,一切关系在其中同时存在而又互相依存的社会机体就是社会。[1]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由人构成,而是表示这些个人彼此发生的那些联系和关系的总和。”[2]在《致巴·瓦·安年柯夫》的信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社会——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3]

基于对这些文本深入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将马克思的社会有机体思想简要概括为:社会是一个类似生命有机体的另一种有机体,社会有机体不是单个人的集合体,而是人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关系的总合体。换言之,社会有机体就是社会关系总合体。[5]这里的“总”是指人们通过交互作用形成的相互依存的全部社会关系,是社会总的关系;“合”是指通过和合生成新事物的机制和过程,是新事物的生成;“体”指的是实体性与整体性的结构和状态。

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是理论与思维方法的统一。从理论上看,它表明社会不是单个人的集合体,而是社会关系的连结体,就像一张立体结构的网状体;从思维方法上看,它是一种有机思维方法和整体方法论,是一种关系思维和生成论方法。惟其如此,其对创新发展理念和制定政策意义重大。

二、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社会发展动力新认识社会关系是现实的人通过总体性社会实践形成的,社会有机体是各种社会关系同时存在又相互依存而生成的社會关系总合体。基于社会有机体理论,社会发展的动力应该是一种和合动力论,即社会发展动力是由社会各构成要素、结构、关系和合而生成的。“和”是指社会有机体的要素、结构、关系的和;“合”是指构成社会有机体的多种要素、结构、关系的综合、总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是和合动力,表现为旺盛的社会活力和肌体生命力。社会发展的动力源于人的社会需要和利益追求,生成于社会诸要素的和合。马克思这种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的社会发展的“和合动力说”,与恩格斯关于社会发展的“合力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社会发展动力的“和”,既表现为社会结构的各部分之间的互相适应和有机配合,又表现为社会结构与其结构对应下的功能之间的互相适应和有机配合。社会发展动力的“和”,还表现为社会构成要素的结合和相互作用上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和”更是一种最能实现有机体结构和功能的有机配合和互相促进的“和”,是一种能形成社会有机体活力的、具有健康生命力的结合形式,是社会有机体要素发挥功能和结构配合上的“和”。社会发展动力的“和”也表现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功能的互相适应和有机配合。社会有机体的构成要素有多种,每一种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当它们通过总合生成社会活力时,社会的结构和功能是互相适应、相互配合的,社会发展的动力就生成于这种适应和配合之中。

社会发展动力的“合”是社会各种构成要素、前提和条件的总和、综合、总合,是生成新事物的过程。与人的生命机体等一样,社会有机体也是由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等构成,但是这个整体一旦形成,就具有超越部分的性质和功能。总合会形成社会整体与新质,这种整体和新质的内容之一就是产生社会发展的动力。总合是一个生成与合成的过程,既表现为社会机体活力和生命力的生成,也表现为社会有机体发展动力的合成与生成。

总的说来,“和”侧重于社会有机体动力结构的“关系”上,是社会构成要素的关系和谐;而“合”则表现为社会各种构成要素之间的互相配合、合成与生成,侧重于社会有机体的功能及其发挥,亦即侧重于社会发展动力的生成机制和合成过程。社会发展动力植根于社会的生命活动中,社会的生命活动就是社会的新陈代谢,贯穿于社会总体运行过程。社会总体运行是两种统一的总合:一是物质、信息、能量在社会有机体内外部交换的统一;二是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的生产、人口、社会关系再生产的统一。因此,社会发展的动力是通过综合、总和与总合而生成的和合动力,具有自生成性,是自我生成、自我发展进化的过程。

三、社会有机体理论视角下“五大发展理念”新解读发展的理念是动态的,社会发展动力是社会机体由于社会关系的和谐与良好适应所展现的旺盛生命力和机体活力。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思想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来审视“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有其内在逻辑的,那就是以改革为动力、以协调为要求、以绿色为特征、以开放为条件、以共享为目的。虽然每一部分都自成体系、相对独立,但是它们之间是相互连接、环环相扣、紧密依存、互为条件、互为目的的。因此,只有按照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的思想和方法论要求,才能很好地理解“五大发展理念”的内涵、要求和实现途径,才能实现新常态下我国经济社会的新发展。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坚持创新发展,而创新与改革是连在一起的,创新与改革是新常态下实现新发展的动力来源。当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仅从经济领域来看,传统的“需求侧”管理模式下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说在逐渐失去作用,尤其是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成效显著减弱。例如,2015年以来中央银行5次降息降准,发改委新批基建项目规模超过2万亿元,但投资依然萎靡,这表明“需求侧”管理增强经济增长的动力模式正在失去作用。一方面,需求旺盛,国民海外购物热浪一浪高过一浪;另一方面,我国产能过剩,产品库存积压严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缺乏活力、腐败严重、国有资产流失惊人、公有资产私利化、国资被一些国企“硕鼠”淘蚀等,国民经济结构转型艰难,经济下行压力增大。这表明当前阻碍我国经济增长的一大障碍来自于“供给侧”的错配、低效与无效,来自于社会生产全要素的生产效率不高。要改变这一状况,我们就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实现“供给”和“需求”的双侧拉动,以推动经济增长。在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下,坚持改革发展,就要通过改革的手段与方式来改变社会有机体中的各种结构僵化与利益固化的社会关系,由此形成和谐关系,然后和合生成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动力。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协调发展,不仅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还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就要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注重城市反哺农村,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使城市有城市的强项,农村有农村的优势,实现两者互补互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就要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地區援助等形式,形成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协调发展还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联动发展,这是我国实现协调发展的重要内容。基于马克思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协调发展就是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在实现协调发展中形成社会发展动力。当前我国要实现协调发展,关键在于要增强强项,补差项、弱项、缺项、短板,以此实现社会有机体的结构、功能的协调。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绿色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尊重自然生态规律、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4],走保护生态、可持续增长的发展之路[5]。在粗放式发展模式下,我国所取得的发展成就是以资源大量消耗、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为代价的,这是造成我国当前生态环境严峻形势的根本原因。少数企业无视法制、道德沦丧更是加重了这一情况。这种发展方式及其所造成的生态环保灾难,已经严重破坏了社会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的要素关系,正越来越造成各种关系的不和谐,导致社会机体的病态,影响社会进一步持续健康发展。而基于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坚持绿色发展就要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相适应、相协调,坚持增长和发展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为限度,实现“天人合一”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发展依赖于自然生态环境,依赖于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如果人类社会活动造成自然生态环境破坏,就会导致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之间关系的恶化,带来灾难性后果。因此我们必须走绿色发展的道路。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开放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对内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实现自身更好发展。通过对外开放,以积极的和海纳百川的胸怀主动融入世界,充分吸收和大胆借鉴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趋势,使我们自身发展与世界发展紧密相连、相互促进。全球化时代,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都会因为科技快速发展与进步的巨大推动、经济与生产上的相互依存、人员交往流动的频繁、文化与文明的交融等多种因素,卷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成为全球化的一部分,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超大的社会有机体。全球化时代,任何国家的发展都不可能离开人类文明大道而独自前行,中国近代闭关锁国政策造成落后被动挨打的教训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坚持开放发展也包括对内开放,这是充分利用和盘活国内资源、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必要条件。在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下,坚持对内和对外开放是形成我国发展所需要的全面、丰富、和谐关系的条件,是社会作为一个有机体的必然要求。

“五大发展理念”强调共享发展,这是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坚持共享发展,就是要更加注重人民群众分享发展成果、更加注重发展为人的目的[6]。只有共享,才能使人民群众真正得到现实的利益,享受发展带来的实惠;只有共享,才能激发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创造性与积极性,持续地为社会发展提供动力源泉。社会发展出现两极分化,就会形成社会关系的对立和社会的分裂,甚至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倒退。因此,我们要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入手,以解决好民生问题为抓手,在兼顾效率中突出社会公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迈入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7]实现共享发展的关键和重点在于对低收入群体、困难群体进行兜底保障,既要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存和生活,又要防止福利养懒。同时,要着力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发挥其社会稳定器的作用。在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下,只有实现了共享才能实现利益的和谐,这是和谐关系的根本和基础。和谐关系是社会协调发展、良性运行、富有活力的前提和基础,共享是通过利益的协调来实现的。所以,坚持共享发展就要通过分享发展成果来实现。

“五大发展理念”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引领和指导我国“十三五”规划的发展理念。从社会有机体与生成发展动力视角来看,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和条件。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43.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0.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32.

[4]李本松.论习近平绿色化思想的方法论[J].邓小平研究,2017(1):120.

[5]李本松.绿色化的经济学向度[J].理论视野,2015(6):25.

[6]李本松.论新常态下“包容性增长”的价值考量和世界历史意义[J].江汉论坛,2015(3):79.

[7]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C].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13.

猜你喜欢

五大发展理念
关于坚持五大发展理念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考
论五大发展理念与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融合
跨越拉美陷阱: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五大发展理念视阈下的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探究
五大发展理念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研究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法治保障
以“五大发展理念”统领推动陕南移民搬迁工作创新发展
以新理念开启新征程
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把握“五大发展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