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2017-05-11余桂玲郭淑梅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7年5期
关键词:高新技术京津冀天津

■ 余桂玲 郭淑梅

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策略分析*

■ 余桂玲 郭淑梅

近年来,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但也暴露出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弱、人才短缺等问题。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积极承接北京科技资源溢出,放大天津制造的优势,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畅通京津冀人才流动渠道,为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创造新优势。

京津冀 协同 科技创新 高新技术产业 集群

在 “十二五”期间,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规模都有了快速增长,出现了一批具高成长性的企业。天津科技创新投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北京科技资源向天津溢出量增多,河北产业承接步伐加快,加之“十三五”期间天津各项利好政策的带动下,天津高新技术产业面临难得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高端人才短缺,与河北省在产业承接上存在竞争,这将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制约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瓶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对天津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发展问题展开探讨,这对加速天津高新技术企业高端、高质、高效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现状与成就

(一)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与规模急速扩大

在十二五期间,天津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在空间上,主要聚集于各开发区内。主要形成了九大主导产业,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企业。例如,以飞思卡尔、霍尼韦尔为代表的电子通讯产业;以一汽丰田、长城汽车为代表的汽车和机械制造产业;以葛兰素史克、诺和诺德、诺维信为代表的生物医药产业;以顶新、可口可乐为代表的食品饮料产业;以膜天膜、京瓷太阳能、东邦铅资源为代表的新材料新能源和生态环保产业;以维斯塔斯、东汽风电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以渤海钻探、长城钻探为代表的石油化工产业;以新一代运载火箭基地为代表的航天产业,以金融、物流、服务外包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

(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结构不平衡,覆盖面窄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行业分布高度集中,产业覆盖面较窄。以2014年数据为例,在高新技术产业的七大行业分类中,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技术和医药三大行业的总产值占据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74.65%,其他行业只占25.35%。从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导产业分布情况看,多集中在传统制造业产业,深加工产品、精品产品少,缺乏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核心产品和核心技术。从产业链角度看,高附加值产品较少,产业链短而细小,关联度不高,对城市经济的带动性不强。

(三)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国产化率低

目前天津与北京之间由于创新资源分布不均和创新资源配置落差较大,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区域创新能力差距。通过对天津市华苑产业园区部分高新技术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发现,由于企业自主创新投入回报周期较长,相当大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以生产、加工业为主,处于产业链条的低端环节。企业为在短期内获得收益,部分企业不得不以引进技术为主,从长期看,由于缺乏核心技术,产品附加值低,企业难以发展壮大,产品也难以 “走出去”。

表1 天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统计 (2012-2015年) 单位:亿元

(四)创新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流失严重

由于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环境影响,大量高科技人才被 “虹吸”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天津大部分高新技术企业面临着创新人才短缺问题。尤其是缺乏行业内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长期存在人才引进难、流失严重等问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缺乏 “后劲”。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也同样 “孔雀东南飞”,人才储备严重不足。

加速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策略分析

(一)积极承接北京科技资源溢出,夯实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础

创新主体、创新环境间协同的主要表现是创新活动所需的关键资源的流动和转移,北京高校众多,高新技术企业聚集优势明显,中关村已经成为世界知名创新中心,积极吸纳北京科技资源溢出,是加速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 “强心剂”。2012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告发布了 《产业转移指导目录》,对天津市承接发展的重点进行了说明,虽已过去五年,该 《目录》仍有指导意义。该 《目录》基本上覆盖了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的九大支柱产业:电子通讯产业、汽车和零部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食品及粮油加工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石油化工产业、航天产业、现代服务业。这也是天津高新技术产业未来承接的重点。天津要积极发挥与北京中关村在科技研发、产业发展、空间资源等方面的互补优势,围绕新区自身支柱产业和大型建设项目,积极从北京中关村吸引移动互联网、文化创意、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端制造业等领域的高新企业。通过积极承接北京的教育和科研的功能,在实现创新资源的流动和创新成果的转化的同时,推动京津之间科技创新能力“均一化”发展。

(二)处理好协同发展与特色发展的关系,放大天津制造的优势

要处理好天津高新技术产业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天津高新技术产业特色发展之间的关系,一是要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加速京津冀三地产业链融合,发挥北京科技研发、金融服务产业优势,天津创新转化、技术创新的优势以及河北省在原料、人力资源、加工制造等环节的成本优势,形成名企汇聚、上下游贯通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带动天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形成有机的产业梯次布局,发挥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的作用,推动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带动作用。

充分发挥天津区位资源优势,强化集聚创新,避免在产业承接上与河北省产生同质化竞争。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光电一体化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支柱产业,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及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建设契机,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并通过政策扶持、技术对接、科技金融服务等措施,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向企业加速流动集聚,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竞争力强、发展势头好的中小企业成长壮大。

(三)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串联各产业园区发挥 “握指成拳”作用

扩大北京科技溢出效应,在北京至滨海新区之间打造京津科技新干线,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聚集区,在空间上形成串联,发挥产业园区 “握指成拳”的作用。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轻工纺织、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其他制造业。目前,中关村已与天津滨海新区、宝坻地区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推动了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宝坻京津中关村科技新城建设。要不断扩大这两处科技园的样本效应,吸引更多天津科技园区与北京中关村展开合作。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中的龙头带动作用。

发挥创新资源聚集优势,握指成拳,为天津打造 “全国先进制造研发基地”创造动力源。利用京津冀各类产学研用资介合作的各种平台和渠道,推动国家级研发机构在园区落户和建设,加强企业研发中心与北京各重点高校合作,帮助重点企业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积极承接中关村高端优势产业的成果转化,重点吸引区域性总部、研发服务功能和核心组件制造等产业高端环节,争取将各类孵化器吸引到开发区内。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替代进口的高新技术产品,主动参与全球研发、检测、外包服务等分工,争取打造立足京津冀、辐射国际的创新中心。加快天津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设,加大知识产权培训服务,提高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大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全面提升知识产权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四)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高新技术产业升级、生产效率提高创造条件。要围绕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融资、物流、专利申报等问题,大力发展交通运输、金融租赁和商务服务、科技服务业。以建立相关法律体系、拓展银行网络、提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搭建融资互助联盟等方式为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科技金融支持。积极学习中关村科技金融发展经验,积极吸纳风险投资进入天津,为中小企业孵化平台等各类科技服务机构注入资本。在各大产业园区周边大力发展智慧物流业,提高土地和空间利用效率,优化产业布局,走集成、集约、集聚、集群发展的路子。

围绕各产业园区,加速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在天津市东丽区、武清区、北辰区、宁河区的产业园区周边,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重点发展零售、住餐、房地产、文体娱乐、居民服务等行业,解决园区生活服务匮乏问题,为园区工作人员做好生活保障工作。

(五)打造以人为本的人才管理体系,畅通京津冀人才流动渠道

要把人事工作作为城市转型的重点,高度重视人事人才服务城市转型工作,积极适应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高端化、专业化需求,不断破除不利于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打造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人才管理体系。要既重视 “外来”人才的引进,又强化 “本土”人才的开发。一是要不断优化引智体系,制定出引进、聚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配套政策,在科研经费、场地、安家等方面给予扶持,针对特殊行业急需的人才,建议制定 “一人一策”。二是要加速人才培养,针对天津产业发展需要,调整各高校专业设置,为企业“定向”培养创新人才及高技能人才。同时不断优化创新创业扶持体系,建立 “人才+产业+项目”的创新创业支持模式,为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创造便利的环境。

参考资料

1.陈诗波,王书华,冶小梅,唐文豪.京津冀城市群科技协同创新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5(7):63-68.

2.臧维,秦凯,于畅.基于资源视角的京津冀高新技术产业协同创新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5(2):47-54.

3.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战略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4(10):119-123.

4.许爱萍.京津冀科技创新协同发展背景下的科技金融支持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5(9):69-72.

余桂玲,天津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创新创业管理;郭淑梅,湖州师范学院社会发展与管理学院译审,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责任编辑:刘桂素

天津社会科学院京津冀及城市群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天津构建京津冀科技创新共同体的路径研究”(JJJCSQ-YB-2017001)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高新技术京津冀天津
如果天津有“画”说
新昌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在跨境并购中的价值评估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相关高新技术介绍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