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根据中学生自信心发展特点研究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

2017-05-10赵晓婧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自信心初中生

赵晓婧

摘要: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初中生的自信心水平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初中生的自信心水平与父母家庭教养方式有密切的联系,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对学生的自信心有显著的影响。

关键词: 初中生;自信心;父母教养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的的结构越来越简单,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子女的自信程度与父母对其态度,对其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联系。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如何教养独生子女,使子女形成良好成熟的人格,越来越多的受到家长和教育界及心理学届的关注。自信心是一种重要的人格品质,它对心理健康和成功的人生有极大影响。

在国内, 相关研究也表明个体自信的发展与父母教养方式有关。但总的说来,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研究取样多集中于大学生群体, 对中学生自信的探究较少; 二是已有研究多考察父母教养方式各维度与个体自信的关系,少有研究整体分析父母教养类型的作用。基于此, 本研究拟选取中学生为研究对象, 在考察中学生的自信特点的基础上探析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 从而为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家庭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与支持。我的主要任务是,通过问卷法收集数据,对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本研究来了解哪种家庭教养方式有利于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地研究结论,家庭更和谐,中学生的人格发展更完善。

1.文献回顾

1.1.自信心的概念及內涵

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也称自信[1] 。自信心是一种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它表现为自我有能力、能胜任的感觉。自信( self-confidence) 最早由人本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43) 提出, 他在其需要层次理论中指出, 自信是自尊需要获得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 尊重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时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感。在国外, 精神分析学派A dler 认为导致个体自卑的因素中包含孩童时期父母的溺爱或忽视。(1975) 和Weiner (1970) 认为如果家庭气氛温暖,中学生又享有与年龄相适应的自主, 那么就会表现出自信。国内研究者对自信的定义也很多,如车文博(1985) 认为,自信是个体相信自己的能力和精力的一种自我意向;黄希庭(1991) 认为,自信是过去获得很多成功经验的结晶;张春兴的《张氏心理学词典》(东华书局印行,1992) 认为:“自信指个人信任自己,对自己所知者与所能者具有的信心,对自己所做的事或所下的判断不存有怀疑”。

自信心有其积极的内涵:第一、自信心使人肯定自己的价值,缺乏自信者反之;第二、自信心包含了积极乐观的情绪;第三、自信心与良好的意识品质紧密相连。自信心是人的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具有自信心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工作、学习效率,并能取得较好的成就。且高自信者倾向于把成功或失败作外归因。低自信者则往往把成功或失败作外归因,所以自信心在取得成就,进行正确归因方面的影响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自信心强弱还与心理健康、人格特征关系密切。一般自信心强的人,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搞好学习、工作和人际关系,他们较少受到来自这些方面的压力和困惑,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自信心弱者,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难以发挥自己的潜力,容易造成学习、工作困难和社会适应不良,遇到的应激源相对较多,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甚至导致心理疾病。

1.2.家庭教养方式的概念、内涵及分类

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是教养观念和教养行为的综合体现,它直接作用于亲子活动过程,对儿童多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2 ] 。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教养态度,二是教养行为。教养态度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方面所持有的有关认知、情绪及行为意图(或倾向) 。教养行为是指父母在训练或教导子女所实际采取的行动与做法[3 ]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经常接触的家庭成员,父母对孩子的态度、评价是直接的,或赞许或反对、毫不含糊,如“你很聪明”、“你是个笨蛋”等等,这样的评价很快被孩子接受,内化为对自己的识别、评价。有研究发现,不同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儿童自我认识偏差。一般地,性情稳定、自尊心强的家长其孩子的自信心也强。这些父母倾向于与孩子建立亲密友善的关系,鼓励孩子们自立,允许他们有相当的个人自由。他们与孩子在一起时,亲切热诚、充满温情,并通过鼓励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而情绪暴躁、专横的父母则没有给孩子提供行为的指导,他们似乎对建立一种稳定的家庭结构缺乏信心,这样的父母在问题出现时一般是用粗暴、专横的方式来管教孩子,消除争论,而不是探讨问题。因此在这种高压式的教育方式下,儿童常常表现出慎重、胆小等不自信的态度。家庭教养方式( Parentin gSt yle) ,国内有些学者也称之为“抚养方式”、“养育方式”或“教育方式”。不同的学者对家庭教养的定义不同。

最早研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社会化影响的美国心理学家西蒙兹提出亲子关系中的两个基本维度:接受——拒绝,支配——服从。他研究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社会所需要的行为。如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同情心等;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情绪不稳定、冷漠、倔强并具有逆反心理倾向。受父母支配的孩子比较被动顺从,缺乏自信心,依赖性强;让父母来服从自己的孩子表现为独立性和攻击性强。

马克比和马丁(Maccoby&Martin,1983 ) 采取综合方式,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父母的要求与控制”与“父母的接纳与反应”两大向度,又将前者区分为“要求、控制”与“不要求、不控制”两类,将后者区分为“接纳、反应”与“拒绝、不反应”两类,再由这两类综合交错而形成四个基本类型:权威抚养型、独断扶养型、宽容溺爱型和宽容冷漠型。日本心理学家诧摩武俊也作过类似的研究,表明母亲采取拒绝的、干涉的、溺爱的、支配的、独裁的和压迫的教育态度,儿童将表现出适应能力差、依赖性强、情绪不稳定和富有反抗性等。我国大陆有的学者表述为拒绝型、严厉型、溺爱型、期待型、分歧型等。这些分类是通过不同角度进行的,而从不同角度对家庭教养方式进行分类,可帮助人们选择最佳的家庭教养方式,对家庭的和睦和孩子的成长都非常有益。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选取七十一中学初一、初二、初三三个年级,共120名学生作为被试,每个年级四十人,男生53名,女生67名。

2.2.研究方法

2.2.1. 个人评价问卷(PEI)

在心理学中,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識往往表现为对自己的评价。“个人评价问卷”用来评定自我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自信。一般认为自信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或技能的感受,是对自己有效地应付各种环境的能力主观评价。这个问卷考察的是您在以下六个方面对自己的评价: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爱情关系、社会相互作用及同人们交谈。测验使用的是自测法,也就是请您对自己的各个健康指标做一个主观评定。量表的总分范围54―216,得分越高表示您越自信。

2.2.2.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

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该量表是1980年由瑞典Umea(于默奥)大学精神医学系C·Perris等人共同编制用以评价父母教养态度和行为 的问卷,由我国岳冬梅等于80年代末引进并修订。EMBU包含11个因子,其中有关父亲的6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惩罚、严厉,Ⅲ过分干涉, Ⅳ偏爱被试,Ⅴ拒绝否认,Ⅵ过度保护。有关母亲的5个因子依次为:Ⅰ情感温暖、理解,Ⅱ过分干涉和过度保护,Ⅲ拒绝、否认,Ⅳ惩罚严厉,Ⅴ偏爱被试。(建议:对独生子女家庭的父母养育方式评测,可从父亲教养方式中抽取5个主因素:情感锡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拒绝否认、过度保护,共包含52个条目;从母亲教养方式中抽取4个主因素: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严厉、过度干涉和过度探护、拒绝否认,共包含53个条目。)

2.3.施测和数据处理

为避免本次调查结果受不同主试及其它因素的影响,将被试集中在一起,使用统一指导语。个人评价和家庭教养方式属于个人生活范畴,为取得真实情况,问卷采用无记名方式进行,两份量表分别施测,间隔时间15 分钟。所得数据应用Excel 和SPSS17.0 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自信心水平基本情况

3.1.1. 自信心水平的基本状况

对所有被试的自信心水平进行单变量频数分布分析可知(见上图),对三个年级所有学生的自信水平进行单变量频数分析可知,大部分学生自信心水平处于中等,三个年级的自信水平优和较差的人比较少, 但自信心水平处于最低水平100到105之间的学生较次于低水平的105到110之间的学生多,且很显著。自信心水平分布呈“ 两头小, 中间大” 的趋势。

对自信心数据的正态性进行单样本K-S检验,K-S Z=0.936 P=0.345﹥0.05 说明自信心成正态分布。

3.1.2.年级不同对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影响

以自信心为因变量,以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1结果显示:学生自信心水平在年级不同的情况下没有显著的差异。年级不同对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影响。

3.1.3. 地区不同对学生自信心水平影响

以自信心为因变量,以地区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2结果显示:不同地区的学生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性差异。地区的不同对学生的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3.1.4. 性别对学生自信心水平的影响

以自信心为因变量,以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3结果显示:自信水平在男女性别上得分差异不显著。性别不同对学生自信心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

3.2.父、母教养方式的基本情况

3.2.1.年级不同的学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因变量,以年级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7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各因子得分无明显差异。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学生所处于哪个年级无关。

3.2.2.地区不同的学生的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因变量,以地区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8结果显示:城镇和乡村的学生在父母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得分和母亲拒绝否认因子得分上有非常显著的差异。城镇和乡村的学生在父母亲过度干涉因子得分上和父亲惩罚严厉因子得分上有显著差异。

3.2.3. 男女学生受到的父母教养方式分析

以父、母教养方式为因变量,以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分析

表6显示:学生性别不同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亲拒绝否认和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得分上存在显著差异。而在父母教养方式的父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父亲惩罚严厉、父母亲过度干涉、父亲偏爱被试、母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等因子得分无显著差异。

3.3.父母家庭教养方式对自信心水平的影响的状况分析

3.3.1.学生自信心水平受父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影响的分析

表9结果显示: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在父亲教养方式中因子一即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即对学生自信心水平影响显著的因子是父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

3.3.2.学生自信心水平受母亲教养方式各因子影响的分析

表10结果显示: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在母亲教养方式中因子一即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的得分上有显著差异。即对学生自信心水平影响显著的因子是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

4、讨论

4.1.自信心水平和家庭教养方式都是比较稳定的因素,不会因为年年级的不同而有影响

研究表明年级不同学生的自信水平无显著差异。自信心是一种反映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信任程度的心理特征[5],是一个人的自身的心理特征,不会因为年级高而显示出自信强,也不会因为年级低显示出自信弱。

研究结果显示不同年级的学生父母的教养方式没有明显的差异。家庭教养方式是指父母在对子女的日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具有相对稳定的行为倾向,父母的教养方式是一种长久以来的“习惯”,不会随学生所处年级阶段的不同而产生差异。

4.2.城镇学生自信心可能源于家庭条件优越,乡村学生的自信心可能源于学业成功

研究表明所处地区不同学生的自信水平无显著差异。通常人们會认为由于城镇的学生生活条件较乡村学生优越,所以他们的自信水平要高于乡村学生,但在本研究结果看来并不是如此。城镇学生的生活条件比较优越,他们在自己的外在条件生活物质等方面的自信是比较强,但也正是因为这种优越感使得有些城镇学生学习不努力,所以在学业表现方面他们的自信不强,乡村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不优越,会缺少这些方面的自信,相反乡村学生由于生活条件不优越而更加努力学习,在学业表现方面往往优于城镇学生。所以在自信水平方面城镇学生和乡村学生各有各的自信。

4.3.男女生的自信水平没显著差异

以往有的研究表明男生的自信高于女生的自信心[6],源于社会的传统观念,认为男孩比较重要,很聪明有能力,这对男孩的自信高于女生有一定的影响。但本研究显示男女生在自信心水平上没有显著差异。由于现在社会的观念逐渐改变,主张男女平等,所以不会因为性别的原因而影响学生的自信水平。

4.4.城镇父母表现出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乡村的母亲表现出拒绝与否认, 乡村的父亲表现出惩罚严厉

研究表明其中城镇地区的父母亲比乡村地区的父母亲更表现出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乡村的母亲比城镇的母亲更表现出拒绝否认。乡村的父母亲比城镇的父母亲更表现出过度干涉,乡村的父亲比城镇的父亲更表现出惩罚严厉。这种差别可能是城乡两地父母的文化程度和经济水平不同引起的。城市经济环境优越,父母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在教养子女方面显得更加理性科学,他们倾向于给予子女更多的理解、温暖和沟通,而乡村的父母大都不擅长表达自己对孩子的感情。乡村的母亲对于孩子的需求由于家庭条件的关系也易呈现拒绝与否认的现象。乡村的父母亲璧城镇的父母亲更多的表现出干涉,城镇的父母亲多主张孩子发展其个性,主张理解与关心,而乡村的父母希望孩子有出息则会强势的去干涉孩子的活动。乡村的父亲由于文化水平较低,在教育孩子时多采用武力,不计后果。

4.5.父母对男孩子教养方式呈现出拒绝与否认及母亲对其偏爱,可能受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对男孩期望更高

异性子女所受到的教养方式有很大差别,父母在对不同性别的子女的教养方式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通常父母对男孩比女孩要求严厉,但父母给予男生的偏爱又显著高于女生。这反映了父母对两性子女的看法及关注不同,一是因为男孩多好动,支配欲强烈,行为富有冲动性和攻击性,多喜欢冒险,常因此而受到父母的严厉惩罚。女孩则比男孩细致敏感,多喜欢服从,易受人支配。二是因为社会文化赋予男女不同的性别要求,受中国传统“重男轻女”思想影响,不论社会还是家庭都认为男儿应该有泪不轻弹,特别强调男子汉大丈夫要顶天立地,父母对男孩的期望值很高,因此导致父母对其更严厉有加,使男孩得到拒绝否认的机会相对较多;同时,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男孩承担着传宗接代的任务,因此父母给予的偏爱会多于女孩。

4.6.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与其父母的教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

研究表明对中学生自信心水平影响显著的因子是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因子。中学生的自信心与父母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存在很密切的关系。可以这样理解父母对子女的情感温暖、理解越高,其子女的自信心越强。研究还发现,中学生的父母越偏爱被试,其自信心也越强。这是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父母亲比较喜欢优秀的子女,对他们的赞扬和肯定当然也越多,子女对父母的偏爱体会很深刻,从而愈加肯定自己在兄弟姐妹中的受宠地位,如果是独生子女他也是能感到父母是爱他的,相信父母对自己的偏爱是因为自己的优秀,因此使他们对自己越自信。

结论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可以归纳出以下结论:

1.中学生的自信心水平不受学生的年级、地区、性别的影响

2.城镇的父母比乡村的父母更显出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乡村的母亲比城镇的母亲更表现出拒绝否认,乡村的父母亲比城镇的父母亲更表现出过度干涉,乡村的父亲比城镇的父亲更表现出惩罚严厉。

3.城镇的母亲比乡村的母亲更显出对孩子的偏爱

4.父母对男孩均表现出更多的拒绝与否认

5.母亲对男孩表现出更多的偏爱,可能源于传统的重男轻女倾向

6.父母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关心对学生的自信心水平影响显著

参考文献

[1] 阴国恩,李洪玉,李幼穗. 非智力因素及其培养[M] .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 关颖. 家庭教育方式与儿童社会化[J ] . 天津社会科学,1994 , (4)

[3] 施承孙.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M] . 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4] 冯维,于志涛.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的新进展. 《中国特殊教育》2005 年第8 期(总第62 期)

[5] 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第28卷第2期

[6] 金毅,王克荣,刘芳,王素芬,朱庆霞,刘维丽.高中二年级学生的自信心与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第19卷第7期

[7] 张文新,林崇德.青少年的自尊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不同群体间的一致性和差异性.中国学术期刊,第六期

[8] 刘丽娟.高中生自信与其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 年第16卷第6期

[9] 阿德勒著. 多林译. 阿德勒人格哲学(M ). 第1 版. 北京: 九州出版社, 2004: 326

[10]兰文杰等. 从西尔斯的发展理论看儿童的人格形成和发展[J ] .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 , (2) .

[11]答会明. 父母教养方式与孩子的自信、自尊、自我效能及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 ] . 中国健康教育,2002 , (8) .

[ 12]杨立成. 不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年大学生自信程度的影响. 渝西学院学报(社科版) , 2004, 3 (4) : 86289

[13] MELISSA Y. CARPENTIER, PHD,LARRY L. MULLINS, PHD,CORTNEY WOLFE-CHRISTENSEN, MS,

JOHN M. CHANEY, PHDThe Relationship of Parent Self-Focused Negative Attributions to Ratings of Parental Over protection, Perceived Child Vulnerability, and Parenting Stress Families, Systems, & Health 2008, Vol. 26, No. 2, 147–163

猜你喜欢

父母教养方式自信心初中生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识
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问题行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应
幼儿气质活动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实证研究
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
培养初中学生自信心与英语教学的相关性
儿童精神分裂症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探究
浅谈如何有效地学习初中语文
探究初中生数感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