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纵向有效衔接 横向丰富多元

2017-05-10林丽何虹仇光霞

林丽 何虹 仇光霞

摘要:针对一贯制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发现的衔接性问题、“面向全体与个性化指导”问题,我校将心育作为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发展的试点领域,成立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建立了“纵向衔接”、“横向多元”的“心源”心育体系。

关键词:纵向衔接;横向多元;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一、问题的提出

在一贯制学校办学过程中,学校发现教育过程中存在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

(一)衔接性问题

衔接性问题包括两方面:第一,学生在“幼小”、“小初”、“初高”各衔接学段是否能够顺利过渡,适应新角色。第二,同样的模块主题在不同学段有不同的难度要求、目标设置、适宜方法等,学校在教育教学中能否前后衔接,形成层层递进的整体,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二)“面向全体与个性化指导”问题

学校教育应该为全体学生服务,面向每一个学生。但每一个学生对教育的需求又具有其独特性。如何兼顾全体与个性化指导,是一大难题。学校“心育”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发展性、预防性,又要提供个性化服务,具有针对性。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依据中小幼一体的天然优势和“为了人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的办学理念,基于人的毕生发展理论和多元智能理论,学校进行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整体设计。

强调“纵向衔接”以促进个体阶段性和连续性发展,强调“横向多元”以满足全体学生的不同需求,建立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中小幼”一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心源”心育体系。

(一)顶层设计框架、纳入学校章程、制定學校心育规划

学校领导从顶层设计上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将心育纳入学校章程,制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纲要”。学校每五年制定中小幼一体化的“心育五年规划”,每学期依据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

(二)健全工作机制、成立工作机构、完善心育规章制度

打破学段,建立了以领导班子直接引领,德育处、教学处领导,“学生发展促进中心”具体研究和执行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全体员工进行心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兼职心理教师进行心理学科渗透、心理问题学生的发现等,专职心理教师负责心育课程、心理辅导等。

(三)建设师资队伍、立足学科前沿、创建“学生发展促进中心”

学校高度重视队伍建设,组建了一支7人的专职心理教师队伍,建设了多功能区域的“学生发展促进中心”。每年投入转款用于心育师资分层培训及督导。与国内外高校合作,2013年-2016年每年邀请两位国外学校心理学家来校工作,促进了心育经验的国际交流。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一)“心源”心育体系的内涵及结构

“心源”,取滋养心灵的源泉之意。“心源”心育体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理品质,促进潜能发展,达到心理和谐。提供专业心理服务与创造融入式心育环境双管齐下,发展、预防、干预多措并举。

“心源”心育体系贯穿学段,在幼儿园阶段,强调游戏与情境,在小学阶段强调情境与体验,在初中阶段强调体验与探索,在高中阶段强调探索与发展,纵向衔接、横向多元,形成了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有机整体。

(二)纵向有效衔接的“心源”心育体系

1.纵向的研修机制

打破学段限制,成立“中小幼一体的学生发展促进中心”,负责心育的研究和执行。

2.“纵向衔接”专题课程

中小幼“纵向衔接”专题课程是“心源”心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校抓住幼儿园、小学、中学学生阶段性的发展特点,整合资源,在幼小、小初、初高等衔接年级实施衔接课程,开发了纵向“衔接”专题课程,具体内容如下表。

3.纵向衔接的模块内部逻辑

“心源”心育体系中的课程体系包括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涯规划五个模块,每一模块内部的目标和内容上下衔接。例如“生涯规划”模块设置以下内容,幼儿园和小学低年级,孩子在角色扮演中初步感知社会,发展对工作世界的态度;在小学中高年级,组织学生跟随家长一日工作等帮助学生体验工作的意义,探索自己的兴趣;在初一、初二年级,通过生涯课程与生涯嘉年华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生涯意识,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探索与培养自己的生涯能力;在初三及高中阶段,通过生涯夏令营、生涯调研、生涯辅导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生涯信念,尝试科学地规划生涯。

(三)横向丰富多元的“心源”心育体系

1.多元的师资队伍

心育师资队伍结构多元,学科背景多元,相互补充:例如国际青年成就中心的杰出企业志愿者是生涯教育的重要资源,接受了性教育培训的生物教师是青春期教育的重要力量,国际专家给学生带来不同视野等。学校与美国丹佛大学合作,每年邀请两位学校心理学家来校工作,为心育工作提供了不同视角和经验。

2.多元的教育内容

横向“多元”课程系列是“源心”心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面向全人、尊重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潜能的学生的不同需求。学生课程体系包含认识自我、学会学习、人际交往、情绪调节、生涯规划五个专题,以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结合的方式开展。五个模块内容及教学手段方法既抓住本学段特征又内在衔接上下学段。

3.多元的教育主体

“心源”心育体系不仅面向学生,还面向家长和教师。“学校心育纲要”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与要求、教育活动实施分别针对学生、教师、家长三类对象进行了具体说明。

例如,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给该阶段家庭沟通模式与教育方式都带来了新的挑战,依据发展心理学与家庭治疗理论,学校开发了中小幼一体的家长课程体系。针对学生容易出现的特定问题选择主题,采用讲座与沙龙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家长讲座针对整个年级或班级开展,承担普及理念、方法的功能;家长沙龙针对讲座后有更深层次需要的家庭进行,限额10个家庭左右,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通过团体动力和团体资源解决具体问题。讲座和沙龙围绕学期培训主题相互促进,深化了课程效果,营造了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心理环境,家庭和学校成为合力。

教师课程体系包括两大主题:教育教学的心理学规律及教师的自我成长,通过微课、讲座、团体活动、团体辅导等途径进行,对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效果、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4.多元的途径方法

“心源”心育体系途径多元,包括个体团体辅导、心理讲座、心理社团、心理活动周、心理广播、宣传栏、网络互动平台等等。

学科渗透是其中一个重要途径。学校每学期组织心育学科渗透研讨活动推动发展。学校多年的实践中总结出心育學科渗透的三种模式:第一,将心育与语、数、英等相结合,开发了《学习管理》课程,心理教师与学科教师共同备课授课、相互评课,心理教师与学科教师的知识背景相互补充;第二,将心育与艺术教育、政治、历史相结合,开发了《教育戏剧》课程,共16课时,整合各科主题,应用了过程性戏剧的方式,给学生空间去感受和表达;第三,将“横向多元”学生课程中的生涯规划模块融合到学科教学中,通过学科渗透培养学生规划意识和能力,如下表所示:

(四)融入学校文化的“心源”心育

在“心源”心育体系的支撑下,和谐温馨的心育氛围充盈在学校的每个角落,成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心育与班主任工作、班团队活动等有机结合,还通过宣传栏等多种途径开展宣传工作。“学生发展促进中心”每天开放。学校充分开发家长资源,成立了“心源”家长心育资源库,密切社会合作,积极开发了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多方资源。

四、效果与反思

(一)效果

(1)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在“心源”心育体系的支持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与方法、人际交往水平、生涯规划意识和能力等都大幅提高。例如2015年、2016年对我校初一学生连续两年的心理测量显示发现,我校学生的幸福感、自制力、抗挫折能力、感恩意识、领导力、独立性,均超过了全体参评学生的平均水平。

图中浅色柱为本校学生的情况;深色柱为全体参评学生的情况。分数越高表明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越高。

以高中为例,我校学生的学业规划、学业技能、能力锻炼,二级指标中的学业动机、学业与职业关系的认识、认知技能、元认知技能、专长发展均显著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对教师和家长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技术、身心健康水平都有显著变化,家长的教育理念、沟通方法、情绪调节等方面都有所提升。我校教师100%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约家长80%接受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检出率日益降低,对心育满意度提高。

(3)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成果

心育为德育提供了生动、有效的方法,为学生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生长点,与学校整体工作形成了良性循环,推动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被评为全国德育实验校,获得北京市课程改革先进单位。心育成为学校品牌,专业领域影响扩大。

我校主办、承办过市区级心理研讨交流会9次,提供市区级心理公开课及交流报告30次。例如,2014年学校发起了成立生涯教育协作体的倡议并起草了《中小学生涯教育协作体章程(草案)》, 11所兄弟学校纷纷响应,共同成立了“中小学生涯教育协作体”,有效地推动了北京市乃至全国生涯教育的发展”。

校本教材《生涯规划与高中学习》、《初中生活快速心理适应》等获得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对攻击性行为孩子的辅导案例》、案例、论文获得市级特等、一、二等奖50余次,区一、二等奖50余次;4篇论文发表于核心期刊;学校参编北京市地方教材《高中生涯规划与管理》等。

(二)反思

1.需要建设心育大数据 精确了解学生需求

大数据能够帮助我们提供更为具体、准确的数据分析。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将学生心理发展相关的多项数字化平台相整合,加强心育大数据建设,更及时、直观的收集、分析出学生需求,将“心育”体系及时做出相应调整,为学生发展服务。

2.需要分析国际合作经验 立足心理健康教育前沿

需要及时分析心理健康教育国际合作的经验,增强心理教师的实用工具与技术, 提高心育的效果、提高学生、家长、教师的实际获得。

参考文献

[1] David R. Shaffer:《发展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年2月第1版

[2] 林崇德:《儿童心理学手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3月第2版

[3] 关晶:《美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特点与改革趋势》,《职教论坛》,2009(31)

[4] 葛鑫,李森:《国外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08(9)

[5] 潘建华,严淑琴:《美国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启示》,《现代教育》,2007(6)

[6] 袁焕伟,张元:《帕森斯职业指导思想对我国的借鉴》,《职业技术》,2010 (2)

[7] 陆小玲:《国外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的启示》,《教育探索》,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