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六年级同伴接纳干预研究

2017-05-10袁榕蔓

关键词:小学生

袁榕蔓

摘要:目的:探究同伴接纳课程干预对小学六年级学生同伴接纳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社会测量法对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六年级学生在课程干预前后的同伴接纳水平进行测量。使用SPSS18.0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显著提高。同时,实验组高、中、低接纳组在课程干预后同伴接纳水平提升不同。与高、低接纳组相比,中接纳组同伴接纳水平显著提高。结论:同伴接纳课程干预能有效提高六年级学生的同伴接纳水平。

关键词:小学生;同伴接纳;课程干预

儿童、青少年时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发展人际交往能力和同伴关系的关键时期。同伴关系会影响儿童个性发展、价值观等方面。同伴交往不仅帮助儿童更好的进行认知活动、体验他人的情绪,也为儿童提供一些彼此学习自我控制、同伴交往、与他人合作以及社交技能的机会,为今后的同伴关系打下了基础。

对于儿童同伴关系的提升。国外学者Strain 等认为可以通过合作、分享以及拥抱的方式来改善非目标儿童和目标儿童的社交互动模式(Strain et al ,1976)。也有些研究者采用了教授儿童友谊技能的方法来提升儿童的同伴关系。比如:积极有效地和同伴道别;给予同伴信息或提供帮助;问候同伴等。在沟通表达技能发面,指导儿童如何更好的理解说话者的意图或观点(Gottman et al. ,1976)。国内学者于小溪和杨玉帅在其研究中采用了心理剧的方法来提升同伴关系。学者王淑敏在提升小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训练中采用的方法包括:角色扮演法、问题解决法、试误法、激励强化法、照镜子、空椅子对话、哑剧表演以及敏感关系训练等等方法(王淑敏,2003)。学者曹亚杰设计了提升儿童同伴接纳的训练方法,其中包括:行为迁移法、积极强化法、指导小学生学习相关的人际交往原则与概念、行为练习法等方法进而帮助小学生提高和掌握相关的技能知识(曹亚杰,2008)。通过关于同伴接纳干预研究的梳理,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四个层面的干預:社会行为干预、社会认知干预、情绪干预、社交技能的干预。社会行为层面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会赞美、保持自信;社会认知层面主要是:帮助儿童学会如何合作、如何处理冲突;情绪层面:培养儿童的共情能力、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及社交技能方面。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北京市京源学校小学部六年级的学生,分别选取一个班级作为实验组进行为期2个月8次的课程干预。另外一个班级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不进行任何相关课程干预,使其处于自然状态下。其中对照组31人,实验组33人。学生平均年龄是12岁。

(二)方法

1.工具

采用社会测量法中同伴接纳等级评定筛选表来测量每个学生的同伴接纳程度。即将一个班级内每个儿童的姓名依次排列,紧挨着每个姓名的是一个五点评定尺度(很喜欢、喜欢、一般、不喜欢、很不喜欢)。要求被试标明对名单中每个人的喜欢程度。这种评定方法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从效度上看,大量的证据表明,同伴评定法有较好的同时效度,积极的同伴交往和评定的分数成显著正相关,和消极的同伴交往呈显著负相关(Hymel,1983;Rnbin等,1983)。从信度上看,小学生中间间隔6个星期的重测信度在“一起工作”上是.84,在“一起玩”的评定上是.82(Oden,Asher,1997)。

2.统计方法

对所有数据全部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3.课程干预方案设计

根据相关的干预理论研究设计课程干预方案来改善同伴关系:社会行为干预、社会认知干预、情绪干预、社交技能的干预。教育课程的主题分别为:朋友你好、学会赞美、怎样才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合作、面对的冲突、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倾听。详见课程干预方案。

二、研究结果

(一)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

研究对照组和实验组在进行心理课程干预前是否存在差异,对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前测数据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如下,

据上图所示:实验组、对照组前测差异比较的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实验组的P值>0.05,表明实验组、对照组前测时同伴接纳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可以认为两组被试是同质的。

(二)实验组、对照组后测差异比较

由于实验组、对照组前测的同伴接纳水平并不存在差异,因此,在实施课程干预后,如果两组问卷得分出现差异,则说明心理课程的干预带来了实验组的变化。对两组后测的差异性进行比较,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其分析结果如下,

两组后测差异比较显示:p<.01。结合分析结果可以显示,实验组和对照组后测的同伴接纳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三)干预前后对照组、实验组同伴接纳水平比较

为了了解实验组、对照组前后测同伴接纳水平的差异状况,分别对实验组、对照组的前后测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

经过8周的干预,实验组同伴接纳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而对照组的同伴接纳水平虽然有略微的提高,但P>.05即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水平。因此,经过心理课程的干预,实验组的同伴接纳水平均有提高,对照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没有显著变化。

(四) 干预后不同同伴接纳水平的学生其同伴接纳水平的改善程度比较

为了了解干预后实验组的高接纳组、中接纳组、低接纳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是否有显著变化。选取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其结果如下:

通过8节课的心理课程干预, 实验组的中接纳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改善程度较好,而对于低接纳组和高接纳组的学生其效果不明显。

三、讨论与反思

(一)干预后实验组同伴接纳水平提高的原因讨论

据统计数据显示对照组在无课程干预的自然状态下前后测差异不明显,实验组经过2个月8次课的课程干预,其干预效果显著,同伴接纳水平显著提高。这不仅证实了研究假设,而且也说明了本次研究课程内容设置的有效性。关于儿童同伴接纳水平提高的原因主要可能有:1.心理健康课对学生的影响和帮助。以往的研究者围绕着社会行为、社会认知、情感、社交技能等方面进行干预的,其结果都不同程度的促进了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的提高。本次研究与以往研究一致,也通过对社会认知、社会行为、情感、社交技能的干预来提升儿童的同伴接纳水平。因而可以说明本次研究设设计的课程是有效的,可以提高小学生同伴接纳水平。也有研究证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乐观自信、认知技能以及共情都是影响同伴接纳水平的重要因素,并与同伴接纳水平成正相关。2.评价者本身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更加理解周围同学的做法,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更能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所以彼此之间相处的很融洽,彼此接纳程度也有所提高。对于这一结论也有相关研究表明:儿童对情绪知识的了解,他人情感的理解和接纳对同伴接纳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不同同伴接纳水平改善程度的讨论

研究者发现实验组中接纳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有显著的提高。而高接纳组与低接纳组的同伴接纳水平无明显提高。关于实验组中中接纳组的改善程度比较好的这一研究结论与高翔的结论一致。关于高接纳组的改善效果不明显,研究者认为这种结果可能是由于在短期内同伴之间的刻板印象无法完全改变有关。因此,研究者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也发现,在班级中同伴接纳水平比较低的学生,给同学留下了很深刻的坏印象,比如:欺负同学、说脏话、做一些对班级不利的事情等,长期以来积累的坏印象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另外,相比高接纳组的学生,在同伴群体中,社交地位高的儿童,更有亲和力,善于帮助他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能够适当运用社交策略与他人相处,因此其同伴接纳水平相對稳定,在短期的心理课程干预过程中再进一步的提升也有所难度,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有所效果。

(三)教学策略反思

本研究得出关于本次课程干预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游戏、讲故事、小组讨论、集体活动等五个方面。1.角色扮演法由美国学者雅各布(Jacob)倡导的一种方法。学生通过对角色和剧情的理解和分析,力图生动再现真实情景,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社会认知程度,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这种教学模式正好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干预同伴关系。比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设置一些问题情境,邀请学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展现出来,让学生自己在表演的过程中主动的去探索化解冲突的方法或途径,对于提升学生的同伴关系,提高学生的社交技能有非常好的促进作用。2.游戏也是学生非常喜欢的教学模式之一,恰当的应用不仅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实现有效教学还有利于促进儿童身心、智力以及品行等方面的提高。但是我们在设置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的是适配性要高,设计出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游戏,趣味性强的同时也需要顾忌游戏本身的意义,找到教学和游戏的最佳衔接点。比如在合作那节课中,研究者利用游戏的形式,让学生自己寻找本节课的精髓,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探索,引发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力及观察力,玩游戏、悟道理,寓教于乐。3.讲故事,笔者在了解中发现学生喜欢知识性强的小故事,可以发人深省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也提醒教师在选择故事的时候注意故事的知识涵盖量,同时也要起到能够说明问题、启发人的作用。4.小组讨论在本次教学实践活动中也经常用到,主要用于发散学生思维,进行头脑风暴。当然,在某种程度上小组讨论也是实现同伴互动的一个形式,增加同伴之间的熟悉程度和交流机会。5.集体活动主要体现了集体互动,学生在集体互动的过程中把个体自觉回归到集体中去,利用一种有趣的方式把一些经常游离于群体之外的学生重新吸引到集体中来,增强归属感和团结感。因此,综合以上五个方面的讨论,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喜欢的教学模式,为今后的教学活动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参考,同时也探索出了有利于促进同伴关系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有效的教学模式,提升同伴关系。

参考文献

[1]曹亚杰.小学生同伴冲突与社会技能的培养[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3):40-41

[2]陈会昌.青少年对家庭影响和同伴群体影响的接受性[J],心理科学,1998:3,8-9.

[3]陈会昌.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03).

[4]程利国 高翔.影响小学生同伴接纳因素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2):35-41

[5]高翔 程利国.改善小学生同伴接纳的干预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6-8

[6]毛志宏,陈青萍,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实验研究[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7]李杜芳.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几种方法.[J].中国教师.2008(75):5-6

[8]孙晓军,周宗奎.儿童同伴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01).

[9]吴立奇,小学儿童孤独感应对方式及其与同伴关系、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西南大学,2008

[10]王淑敏.小学生人际交往技能的指导与训练[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 (7):16-18

[11]于小溪 杨玉帅.心理剧干预对改善儿童同伴关系的对照研究.[J].基础教育研.2001(7):47-51

[12]张富洪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及社会技能训练2002,硕士学位论文

[13]邹泓.社交技能训练与儿童同伴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1):46-50

[14]Peer interactions,relationships,and groups [ A].Eisenberg .N.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Vol.3[M].New York: Wiley.

[15]Strain, P. S., Shores, R. E., & Kerr, M. M. An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spillover" effects on the social interaction of behaviorally handicapped pre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1976, 9, 31-40.

[16]Gottman, J., Gonso, J., & Schuler, P. Teaching social skills to isolat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76, 4, 179-197.

[17]Rubin K H,Chen X,Hymel S.The socio-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extremely aggressive and extremely withdrawn children.Merrill-Palmer Quarterly,1993,39:518-534.

猜你喜欢

小学生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迪克比
小学生迷惑行为鉴赏
如何成为泳池里最抢镜的小学生
编辑部的一群小学生
他是一个了不起的小学生
我是小学生
美国小学生YY的暑假生活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