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生物学教学中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实践探讨

2017-05-09李晓宇王庆玲胡家会

关键词: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

李晓宇++王庆玲++胡家会

【摘要】从树立生命观念、培养理性思维、勇于科学探究和明确社会责任等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在“基因突变”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生物学核心素养 生命观念 理性思维 科学探究 社会责任

【课题项目】本文为聊城大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培养中学卓越教师的生物教育类课程内容与实践体系研究”,编号.:311161523。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8-0023-02

2014年3月,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这个重要的教学概念[1]。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生物学核心素养是极其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也是当前每位中学生物学教师都必须重视的重要教学理念。生物学的核心素养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生物学的核心素养由生命观念、理性思考、科学探究和社会责任四个要素组成[2]。结合生物学实践教学过程,探讨在“基因突变”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

一、打造生命課堂,树立生命观念

简单来说,生命观就是人们对自然界中生命的发生、发展、衰老和死亡等现象及本质的认识、看法和态度,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生物学知识的传授水平上,要把生命观念始终贯彻在课堂教学中,用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进化的观点、运动的观点等来解释生命活动现象。通过学生的观察、实验等对生命过程的体验,注重树立学生运用生命观念去正确认识生命世界的态度,培养学生解释生命现象和本质的能力与意识。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首先介绍基因突变的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通过分析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红细胞的形态差异和表面积的大小,得出中间微凹呈圆饼状的正常红细胞能够结合更多的O2和CO2,能快速穿梭于狭小的毛细血管中,有效提高了气体交换速率。基因突变不仅为生物进化提供原始材料,还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或物种,可能更强适应改变的或新的环境,使生命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从而让学生形成生物的进化观。

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认识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随机的、不定向的和低频率等生物学知识基础上,突出基因突变与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基因突变是客观存在的生命活动规律,而环境的改变会增加基因突变的频率,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对待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等分子病,注意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注意个人卫生和集体卫生,以预防或减少各类疾病的发生。同时,让学生形成关注生命、珍爱生命的正确生死观及“生命不息、冲锋不止”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理想。

二、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理性思维

理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有明确的思维方向,有充分的思维依据,能对现象或问题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的一种思维。通过生物学教学,要让学生形成从科学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理性思维方式的形成尤为关键。教师在课堂之初就要秉持“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的理念来设计课堂,从启发性的问题或暗示出发,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等加工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养成善于动脑的良好习惯,有效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方法。

在堂课中,首先以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这一实例引入新课,提出“病情的发生是由什么引起的”这一问题,体现了由现象推本质的思维方向,让学生思考形成镰刀型红细胞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的变化,以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导向性。其次,结合已经学习过的中心法则,同时,让学生学会从生物学现象中寻找规律、阐述原理,养成运用生物学知识和规律去探讨解释相关生命现象的意识,养成善于归纳推理思维的良好习惯。最后,教师要重视学生批判性思维、发散思维、问题意识等的培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营造一种开放性、创新性、发散性的课堂气氛。

三、加强实践活动,勇于科学探究

在生物学课堂中开展探究性活动,能够让学生积极灵活的吸收生物学知识,训练思维,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意识,同时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在“重走”科学家探究之路的过程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设计实验以及科学家为什么这样设计实验的精妙之处,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意识和价值观。

在科学家探究基因突变的过程中,教师以“缪勒发现怎样的问题——做了哪些实验——得到了什么结果”为主线,展现科学家探索生物学未知世界的历程和精神风貌,让学生受到启发与教育。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教师要让学生掌握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与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探究习惯。在探究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形,养成善于倾听、乐于分享、甘于奉献的合作意识,并形成热爱生物科学的兴趣、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理想。

四、知识融入生活,明确社会责任

生物科学的发展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小到饮食出行,大到环境资源,都渗透着对生物学知识的运用。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承担着各自的社会责任,具有生物学知识的教师与学生,不仅自己要运用好生物学知识,更有责任让他人也能很好地了解与运用生物学知识,以满足个人、社会的需要,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生物学问题,担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

基因突变是生命过程中的自然现象,基因突变所产生的分子病并不可怕。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让学生担负起自己对分子病的认识责任,还要通过他们的活动来影响更多人对分子病的正确认识。基因突变产生的疾病之所以不可怕,是因为我们了解影响基因突变的因素,尽管基因突变产生的疾病还没有很好的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基因突变的发生是可以预防的。通过宣传,让人们知道长期与紫外线、X射线等物理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等化学因素、某些病毒等生物因素接触可诱发基因突变。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要时刻注意,避免与有关的诱发因素接触,让更多人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激发学生的社会意识,加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生物学科的教师应转变教学理念,从关注重点知识转向核心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到“会什么”,从重视学生“学会”到重视学生“会学”,最终让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转变,即把苦学变成乐学,让知识变成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4.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吴海燕.2016.构建教育生态系统,培育学生生物学核心素养[J].中学生物教学,6:36-38.

作者简介:

李晓宇(1993-),女,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科教学(生物)专业,研究生在读。

猜你喜欢

生命观念理性思维科学探究
基于发展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创新实验室建设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中的做法和反思
过氧化钠的性质及产物验证探究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