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读《论语》悟孝道重践行

2017-05-09赵巧军

新西部·中旬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孝道论语传承

赵巧军

【摘要】本文认为学习《论语》,首先是通过解读《论语》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学习做人;其次是在读《论语》中感悟孝道,领略孔子的孝道思想;当代大学生们应怀着一颗敬畏至诚的心去读《论语》,要珍爱生命,学会感恩,并将孔子的精神传承下去。

【关键词】大学生;《论语》;孝道;实践;传承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代表著作,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典籍之一。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当前是一个大变革时代,出生并成长于这个时代的“95后”大学生们,不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了解较少,传统的道德精神尤其是孝道在大学生价值观中也表现得极为淡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作为炎黄子孙,应该继承和发扬光大。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首先从读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论语》开始。

一、读《论语》

《论语》是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编集的,是一部记载孔子言语行事的重要儒家经典。在历史发展中,《论语》的地位随着孔子或被尊崇或被贬低而起起伏伏。南怀瑾先生有一个有意思的比喻:“佛学像百货店……道家则像药店……儒家的孔孟思想则是粮食店,是天天要吃的。‘五四运动的时候,药店不打,百货店也不打,偏要把粮食店打倒。”在南怀瑾先生看来,孔孟思想是中国人的粮食店,《论语》是我们的精神粮食。

1、读《论语》谈孔子

对于孔子,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谈上几句,可是真要详尽的讲述孔子是怎样的人,那只能套用一句话“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孔子”了。但是不论从何角度认识孔子,孔子的一些基本特性是非常明晰的展现在人们眼前。

(1)好学不倦。子曰:“吾十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几句话是孔子一生的写照。

孔子的好学,表现在对各种知识有着浓厚的兴趣。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学无常师,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知识,他就拜谁为师,因此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中有这样一段话: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日:“汝奚不日: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一生都在追求知识,探求真理,真正是“朝闻道,夕死可也”。所以孔子自豪地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2)乐观幽默。电影《孔子》大制作、大背景、大阵容,在观看时更多感受是压抑,是忍辱负重,是磨难。但《论语》中找不到一个苦字,一开篇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会给我们带来各种苦恼的事情,在他这里都是很可乐的。

孔子的快乐首先是建立在与人交往中。独自在学习探索中可以体会到快乐;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弟子交流中感受到快乐;得不到别人的理解,在不断的修养自己成为君子的过程中也能感受到快乐。

孔子的快乐又是建立在幽默自嘲上。当孔子与弟子走失后,有人对子贡说:“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将这些话转告孔子,孔子却欣然笑日:“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

(3)平等待人。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塾的人,他收徒的原则不拘一格。他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因此他的弟子各个阶层都有,他都一视同仁。

孔子的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氛围很宽松,对学生也多是开导,学生在他的教导下也勤于思考。在教育中,孔子对学生以鼓励为主。他对学生的优秀总是大加赞美。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子谓子贡日:“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这些对话不仅反映出孔门多贤,也反映出孔子为弟子的成就而自豪的心情。

孔子对学生通达、宽厚,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亲密的关系,孔子与弟子,名为老师与学生,但感情深比父子。当颜回死了,他哭着哀叹:“天丧予,天丧予!”子路在卫国做官,在政治变乱中遇难,被剁成肉酱。孔子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哭的很伤心,不忍心吃肉酱,将自己家中的肉酱都倒掉。孔子对学生的培养和关爱也赢得了学生们的真感情,在孔子死后,众多弟子为他服丧,并为他守墓三年,其中子贡守墓六年。

2、读《论语》,谈做人

孔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礼崩乐坏,社会是一种“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混乱局面。为了整顿社会秩序,挽救世道人心,孔子竭力主张恢复周礼。他不仅精通周礼,而且身体力行。在《论语》中随处可以看到孔子提醒人们如何为学、仁义、孝悌、交友、为政等等,可以说《论语》的中心就是做人。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教育我们生活中人人有自己闪光点,我们要谦虚好学;“吾日三省吾身”教育我们要随时反省自我;“事父母能竭其力”教育我們要孝敬父母;“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教育我们对他人要有恻隐之心;“泛爱众,而亲仁”教育我们要有爱心重仁德;“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教育我们诚信是为人的根本,无信的人不会被人尊重;“过则勿惮改”是说要知错就改;“克己复礼为仁”教育我们要以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影响社会……

纵观整部《论语》,这样警示的语句随时在提醒人们。今天和平时期,国家发展蒸蒸日上,但却付出了惨痛代价,一方面面临着人性异化、道德缺失、精神沦陷、人心不古等内部危机;另一方面面临着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社会不公、两极分化等外部问题。面对今天的社会现状,希望世人重新回到富有生机的文化历史传统中,再读《论语》,在传统文化的经典中,重寻自己的精神家园,恢复自己的人性,明了一个人、一个家、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今后该走的方向和路线,希望每一个国人都用自己的一生来践行《论语》思想中的精粹。

二、悟孝道

孝,是一种最自然的亲情回报。孔子认为,孝,是做人的根本道德,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提倡“百善孝为先”。在《论语》中,有关孝道有很多观点。

1、孝心、孝行

子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喜,一则以惧。”南怀瑾先生解释道:对于父母的年龄,儿女不能不知道;父母增长了一岁,儿女应当既感到喜悦又感到惧怕。喜悦什么呢?父母年龄长了一岁,寿又添了一岁,惧怕什么呢?父母年岁越高,距离人生终点越近。当为人父母时才真心明白“养儿方知父母恩”,也愈加想向父母尽孝。可总觉得时间还长,还来得及,一回首却发现父母已经老了,真正是“孝敬父母不能等”啊!

2、孝养、孝敬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仅仅养活父母不是孝。在孔子时代,有周礼的约束,人们的生活节奏很慢,尚且有人认为,只要养活父母就好了,保证了基本物质生活就好了。在今天快节奏的生活,人们对孝的认识就更加不足了。因此对父母的孝不仅是让父母休息,自己承担一切,而要做到从内而外的孝,发自内心的孝。既要有心中的孝、行为的孝,又要有态度的敬。

3、孝思、孝继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为人父母,最惊慌、忧虑、无助的时候就是孩子生病时。看到病痛中的孩子,父母除了自责没有把孩子照顾好之外,想的最多的就是:“让我替孩子生病吧,只要他健健康康的。”这种心情是子女做父母之后才能体会。

4、孝顺、孝谏

子日:“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又不违,劳而不怨。”人们教育子女,总会说“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但是孔子很睿智,他认为子女在照料父母时,如果他们做事有错了,或者与自己的意见有不同,不是一味的顺从父母,而是要婉转的给父母提出。如果意见没有被父母接受,也不能大喊大叫,而是还要恭敬对待父母,不能违背礼数,替父母忧虑而不是怨恨他们。孔子说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你最亲的人是最伤不得的,你跟他们有什么意见相左,在说话的时候最好注意一下方式,好话也要好好说,“孝”不是绝对的服从。

5、孝丧、孝祭

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意思就是当父母活着的时候,应按一定的礼节侍奉他们;他们去世了,应按一定的礼仪要求安葬他们、祭奠他们。这里没有虚谈什么是孝,而在实实在在告诉怎么做。对于子女,不论出于何种社会角色,但是在孝敬父母时都是一样的,尽职尽责,使家庭和谐,让父母高兴。

《论语》中,孔子对其弟子讲孝道处,远远不止上面几条,孔子论孝,看重的是精神层面的内容,要给父母以精神上的安慰,让他们生活得快乐。这些言论在今天依然是讲论孝道的经典语录。

三、重践行

孝道,最重要的就是孝心实践。今日,中国经济发展迅猛,各种文化相互交融,但由于人们对孝道思想的社会价值和伦理价值缺乏公正客观的认识,使得孝道思想在大学生身上弱化淡化甚至异化了。传统的优秀文明成果需要我们一代代继承下去,今天的大学生们如何实践孝道思想呢?

1、学会珍爱生命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个观点其实在说不仅要关注父母的生命,而且要珍惜自己的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就是尽孝,全而生之,全儿还之。有人觉得这个观点很迂腐,唾弃了这个观点。认为“我的身体我做主”,不再为了父母保全好自己的身体,无所顾忌的对待自己的身体,反而有了太多的伤害。

资料显示,近几年来,中国已经成为高自杀率国家,自杀成为我国15岁到34岁的青壮年人群的首位死因。在和谐美好的大学校园,有些年轻的生命在这里结束了。生命只有一次,导致施行自杀者采取如此极端的方式对待生命的原因有很多,可是面临这样极端选择时,在最后的一刹那他们有没有想过父母?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们离去,年迈的父母将怎样生活?有没有想过要为父母珍爱自己的生命?无论遭遇了怎样的挫折、磨难,背后总有父母坚定的支持,即使全世界放弃了你,还有父母爱的目光牵挂着你,这样还有什么坎坷迈不过呢?为了父母,珍爱生命,这就是尽孝。

2、学会感恩

古人云“为人生在天地之间,有四恩:感天地盖载之恩,日月照临之恩,国王水土之恩,父母养育之恩。”古人敬畏天地、神祗、父母、自然界的万物,对这一切都充满了感恩的心。孔子论“孝”中,一再强调要对父母感恩,要知恩图报。感恩之情是孝道之心的感情基础。在孩子年幼时就要培养他常怀有一颗感恩的心,让孩子学会感恩,学会懂得尊重他人,对他人的帮助时时怀有感激之心。一个人的一生,从小处而言,幼时受到父母的养育之恩;入学后有老师的教育之恩、同学朋友的关照之恩;工作后有同事的关怀帮助之恩;年老了要受到晚輩的赡养照顾之恩,只有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感激帮助他的人、主动学会帮助别人。

3、注重传承

孝道从古至今的基本内涵没有太大的变化,今天它依然包含对父母物质上的赡养和精神上的孝敬。物质上的赡养是从生活中照料父母,让父母老有所养,老有所靠;精神上的孝敬是从精神上安抚父母,让父母老有所乐,老有所安。大学生们通过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全心认识到孝敬父母是中华传统美德,是宪法明确规定的“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从自身做起,弘扬孝德,并代代流传下去。

经典是常读常新,大学生们带着敬畏之心读《论语》,在不断的阅读中,从文化伟人、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传承孔子留给后人的文化薪火,深思孔子学说对人生的指导意义,明了前进的方向,提升自己的修养,让中国优秀文化代代传承下去。

猜你喜欢

孝道论语传承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