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2017-05-06何先彩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政治课生活化笔者

何先彩

“教育回归生活”是新一轮中等职业学校政治课程改革提出的基本理念,以“生活化”课堂促进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政治课的育人作用。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大纲》强调“生活化”教学,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这就要求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必须将课堂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构建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生活化”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体验的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本文从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提出的背景、策略和反思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1.概念界定

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指在中职政治教学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联系生活讲政治,把生活问题政治化,政治问题生活化,体现“政治教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为生活服务”的教学理念。

2.理论依据

“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理论源于美国教育家杜威“教育即生活”的观点,他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陶行知先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教育理论。

3.贯彻落实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修订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等四门必修课程。这些教材从中职学生的实际出发,贴近生活、图文并茂,设置有“走进生活”“关注社会”“连线职场”“活动与探究”等栏目,教学内容来源于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紧密相连。

二、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策略

为使中职政治课堂能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笔者近几年来在实施“生活化”课堂教学中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课堂导入“生活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学生所熟悉的、感兴趣的日常生活事例入手,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时事新闻、热点追踪,生活小故事等生活素材,实现新课导入“生活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服务群众,奉献社会”内容时,笔者在课前首先向学生播放了一段“社会热心人士、广大师生为救助患上尿毒症的瑶族学生邓锋明、邓锋源兄弟,慷慨解囊,共筹得善款14万多元让兄弟俩住院治疗,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难关的一个个感人故事”的视频,同时配上歌曲《爱的奉献》,让他们在感人的情境和优美动听的旋律中感悟“奉献”的快乐,看完视频之后,笔者随即让他们各自谈谈在这次“情暖兄弟,大爱无疆”的捐款活动中是以怎样的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爱心,社会各界又是怎样做的,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马上就来了,纷纷述说自己和身边的感人事件。这样的导入,说的正是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也是学生关心的问题,一下子就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带着浓浓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去。

2.课堂活动“生活化”——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让教学活动回归生活,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让学生多看、多做、多参与合适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讲授《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的“自觉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内容时,笔者引用“著名音乐人——高晓松醉驾案”的生活案例组织教学活动。笔者首先播放一段网上热播的根据《同桌的你》改编的歌曲《酒桌的你》视频。在这段视频中,不仅有高晓松“醉驾”的片段,而且还有高晓松“醉驾案判决”的片段,有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注意力被完全吸引后,议论纷纷,情绪高涨。于是笔者趁热打铁把五道讨论问题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一是酒驾对社会有哪些危害?二是为什么要把醉驾入刑?三是高晓松因醉驾需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四是我国《刑法》中有关驾车肇事的罪名有哪些?五是你对“醉驾入刑第一名人”这一事件是持怎样看法的?

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大家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气氛也很热烈。对于前面三个问题都比较简单,结论也比较一致。对于第四个问题,大家都七嘴八舌的,但是大都只能说出交通肇事罪。在此基础上,筆者把危险驾驶罪、交通肇事罪、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进行比较。而第五个问题,因为开放性比较强,所以学生在这个问题上发言最为热烈。按照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规定,机动车驾驶员醉酒驾车的,将被处以1至6个月的拘役刑事处罚,高晓松被判了最高的6个月拘役,并处罚金4000元,愿终身做禁酒义工。他们都认为对醉酒驾驶者必须要严惩,否则公众的安全很难保证;有的说:“公众人物,零容忍,该判就判。”还有的说:“对高晓松的判决体现了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一些名人的不洁身自好行为感到很痛恨,认为名人更应该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成为青少年心目中遵纪守法的楷模。最后,笔者对各个小组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希望同学们谨记他人的教训,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3.教学内容“生活化”——突破重点、化解难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把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引入到教学中,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通过教学内容“生活化”,刺激学生的感官,促使学生的内在情感因素产生共鸣,利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学生的生活问题或情感问题,这就为教学上突破重点、化解难点提供了可能。如在讲授《哲学与人生》课程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内容时,考虑到矛盾的概念既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难点,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矛盾的概念已有一些感性认识,所以笔者从学生身边熟悉的校园生活环境中寻找教学突破口。

在课前笔者给学生播放一段本校2016年“新生杯”篮球赛男子组冠亚军争夺赛的精彩视频。设问:篮球赛中包含了哪些矛盾现象?学生说: “攻与守,强与弱,胜与负”等等。然后笔者对学生说:“在校园里我们常常谈论矛盾的一些问题,现在我们想一想,课室里的电视、电脑、日光灯也有矛盾吗?为什么?”这些现实感极强的问题,引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抱着一种探幽解密的心理认真阅读思考,并积极讨论发言。有的学生举出了课堂教学中存在教与学;学习过程中存在苦与乐、进步与落后的矛盾。有的学生分析了电视、电脑、日光灯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开与关、电流与电阻的矛盾。有的学生还把知识面从课堂延伸到课外,指出了自然界中存在排斥与吸引、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矛盾;社会生活中存在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矛盾;等等。学生对自己能分析身边事物的矛盾关系,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喜悦,矛盾概念的教学难点也迎刃而解,且记忆深刻。

4.课后实践“生活化”——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职政治课的课后都设置有“活动与探究”的活动课,是“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是指导学生从课堂回归生活,用掌握的知识指导现实生活的中介和桥梁。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课后探究这一栏目,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帮助学生将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实现课后实践“生活化”。

社会实践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一是在真正的生活环境中去实践,如参观、采访、调查、志愿者服务等。二是在模拟的生活情境中进行实践活动,如模拟法庭、模拟公司、模拟商业街等。如在讲授《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消费和消费观”内容后,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调查采访活动:调查超市、商场、集贸市场实行塑料袋购物有偿使用现状?采访市民对绿色消费的认识和看法?了解市民的环保意识和消费习惯?寻找问题成因和解决办法?并制定出实施方案。然后,组织学生在课堂进行交流讨论,从中笔者发现学生设计出了许多方案:有在校园张贴宣传标语;有在食堂、商店设立绿色监督岗;其中所倡导的“无烟校园”“无纸化办公”“废纸回收”三项建议被学校采纳并在全校推广实施。通过参与社会生活实践,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实践,不仅能提高理论水平,也能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三、反思

几年来,笔者在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方面进行有效的探索和实践,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满意度有了明显的提高,也提高了政治课教学的实效。

如新生班级15级计算机(3)班,在刚入学时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生活化”课堂教学的实践尝试,一学期后的调查显示,该班学生对政治课教学的满意度明显提高,“满意”或“基本满意”率达到了79%,比入学时高出二十二个百分点。

“生活化”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明显提高,也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和意识,许多学生从掌握知识进一步发展到对知识的学以致用。如进行法制教育的专题学习后,笔者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的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逐步加强,在学法、知法、守法的基础上,许多学生还進一步做到了用法和护法,如一些学生在学习了《劳动合同法》有关知识后,对参加实习的工厂为追求经济效益而违反《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损害学生利益的行为,经向厂方提出无效后,通过向学校反映,学校与企业进行协商,最终得到妥善解决。

总之,中职政治“生活化”课堂教学,是顺应新课改,调动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宽松的“生活化”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生活体验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责任编辑何丽华

猜你喜欢

政治课生活化笔者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研究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作文生活化教学指导策略
“则”与“择”:指向生活化学习的幼儿园数学活动实施的原则与选择
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的美育优化探析
高中政治课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美术教学的课程设置及实践应用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