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在伊朗的文化软实力建设研究

2017-05-04姜楠

对外传播 2017年3期
关键词:书展汉语伊朗

姜楠

近年来,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后,“文化先行”的理念随即产生并受到广泛认同。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交。时任中国文化部部长的蔡武曾撰文写道:“在建设‘ 一带一路的进程中,我们应当坚持文化先行,通过进一步深化与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促进区域合作,实现共同发展,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沿线国家落地生根。”①可见,文化沟通是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接的重要途径。

伊朗作为中东的战略要地和巨大的潜在市场,是中国在未来几十年中不能小觑的国家,也是实现“一带一路”构想的重要节点国家,在经贸、能源、地区安全、反恐等问题上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习近平主席于2016年年初成功访问伊朗,成为伊朗解除制裁后到访的第一位大国元首。在习主席访伊及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中国与伊朗已经迎来了加深双方关系的新的历史机遇。面对这样一个有着不同文明、不同宗教信仰、不同经济发展状态的国家,民心相交是非常重要的,而民心相交有赖于文化先行。考察中国在当今伊朗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有助于更好地沟通两国民心,更好地实现经济对接,从而切实推进“一带一路”计划在伊朗的实施。

一、中国在伊朗文化软实力建设现状

文化软实力的载体是文化产品、文化交流活动、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媒介②。据此,本文从图书、文化活动、汉语教学及媒体传播等几个方面考察中国目前在伊朗的文化软实力建设情况。

1、中伊双方出版合作有限。德黑兰国际书展(Tehran International Book Fair)是伊朗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于每年夏季舉行,为期10天左右。自1987年起已经举办了29届。书展活动不仅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来自伊朗政府的高度重视。上任总统艾哈迈迪·内贾德和现任总统哈桑·鲁哈尼都出席过书展开幕式。目前,德黑兰书展已经发展成为中东最大、最有影响力的图书展览会。由于伊朗政府对日常文化生活的管控较为严格,书展成为伊朗人接触世界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受到伊朗民众的追捧。据悉,2016年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作为中方承办代表,组织了国内14家出版发行单位参加了第29届书展,系中国第八次参加该书展,受到了参观群众的欢迎和关注。

笔者通过书展的官方主页对涉及中国的图书进行了检索,并对检索内容进行了分析。以波斯语的“中国”为关键词,在该书展官网上共搜到图书90余本,分别出版于2008-2016年,其中1/5为译著,其余为波斯语原著。这些图书从标题内容来看,主要涉及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政治、经贸、科学、旅游、医学、宗教、地理环境、法律③。尽管出版年代尚不久远,且主题涉及范围也还算广泛,但其中绝大多数是对古代或近代中国的介绍,涉及中国现当代政治经济及发展情况主题的图书则屈指可数。换句话说,一个普通的伊朗人若想通过波斯语图书来了解当今中国的实际情况恐怕会比较困难。以英文的“中国”(china)为关键词在该官网进行搜索,获得约200本图书的数据,这些图书几乎都来源于伊朗或欧美出版社,主题内容也较为广泛新颖,从经济文化到高新科技均有涉及。可见,掌握英语的伊朗读者群仍在更多地通过非中国人提供的二手资料了解中国。长此以往,他们对中国的判断恐怕难免受西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同时,笔者还在伊朗各大图书网站对关于中国主题的图书进行了搜索,结果与书展官网所反映出的情况大体相同。

以上情况说明,中伊双方在出版行业的合作仍十分有限。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由隶属于国务院新闻办的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了波斯语版的当代中国系列丛书,分别从政治、社会、外交、经济、文化等方面介绍了中国的情况,是近年来较为成功的波斯语外宣图书。另外,笔者最近欣然发现中国已经被定为第31届(2018年)德黑兰国际书展的主宾国④,期待中国在伊朗的图书推广能够借此良机实现更大突破。

2、文化活动发挥了一定作用。根据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官方网站信息统计,近年来,在伊朗分别举办过“欢乐春节”、“图书展”、“爱乐乐团访伊”、“美丽中国图片展”、“中伊媒体论坛”,“感知中国新疆”、组团参加“伊朗曙光旬戏剧节”等文化活动。在使馆举办的“欢乐春节”活动中,伊朗民众尝到了中国传统美食;来自中国的艺术家表演了川剧变脸、笛子等节目;手工艺人展现了糖人、景泰蓝等传统技艺。在“2016感知中国——中国西部文化伊朗行·新疆篇”综合文化交流活动中,有伊方各界人士、中资机构代表以及多国驻伊使节共500余人参加了开幕式,并参观《新疆是个好地方》主题展览。该活动历时七天,通过文化论坛、歌舞表演、图片展览、器乐和服装展示等方式为伊朗人民提供了一次文化盛宴⑤。这些活动都是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这些活动大多局限于德黑兰,其他城市的居民可能很难接触到。相对于每天播放的电视剧来说,文化活动的传播范围及影响力确实有限。

3、孔子学院的汉语推广影响力有待提升。孔子学院是中国在国际社会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标志。根据孔子学院官方网站的数据,截至2015年12月1日,孔子学院设在125国(地区)共500所,其中,亚洲32国(地区)110所⑥。2009年1月1日,伊朗德黑兰大学与中国云南大学开设了伊朗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孔子学院。由于种种原因,该孔子学院于2010年3月停办,但将汉语作为外语学院的二外课程继续开设。经过多年努力,2013年10月,德大的孔子学院得以恢复。除此之外,目前伊朗有五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语言文学专业,分别是位于德黑兰的沙希迪·贝赫西提,开设时间为1996年;阿拉梅·塔巴塔巴伊大学,开设时间为2014年;德黑兰大学,开设时间为2015年12月;位于伊斯法罕的伊斯法罕大学,开设时间为2013年2月;位于塞姆南的塞姆南大学,开设时间为2014年2月。这五所大学的招生都在20-30人左右,每年招生或间隔招生,也有的由于地处偏远,招不到合适的汉语老师而停办,如塞姆南大学⑦。

笔者于2016年对部分伊朗高校学生进行了关于中国国家形象的问卷调查。其中涉及孔子学院的调查结果显示,66%的受访者没有听说过孔子学院。伊朗大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并不高,仅有9%的人愿意留学中国,而欧美国家以30%位列第一。该调查也说明,目前伊朗的孔子学院及其发挥的汉语推广作用比较有限。

4、对伊媒体传播渠道有待扩展。目前,中国国内只有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家官方媒体有对伊波斯语网站。国际台波斯语部成立于1957年,是中国对伊宣传的重要阵地。目前波斯语部有14位成员,其中三人为伊朗专家,每天播出一个半小时的波斯语广播节目。其主页版面涉及中国及世界时事新闻,中国经济、文化、音乐、学汉语等内容。2003年9月,波斯语主页在cri国际在线正式上线,同时通过在线有声广播、图片、视频及读者在线交流等方式为伊朗读者提供了了解中国的有力途径。据笔者从国际台波斯语部了解的信息,2016年年初习主席访问伊朗期间,波斯语部在伊朗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伊朗报》上刊登了八版中国特刊。内容包括中伊大事记、两国大使谈发展、丝路明珠、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腾飞的经济、民间交流、伊朗人在中国等内容。由该部策划制作的系列纪录片《伊人华彩》在伊朗各大电视台播出,收看人数超过六千万。该纪录片讲述了六位伊朗人在中国生活并努力追梦的故事,引起了伊朗观众的广泛兴趣。据悉,有31家伊朗媒体转载了波斯语部制作的各类报道和文化节目,为习主席的出访营造出热烈的舆论氛围。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波斯语部在中国对伊文化推广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隶属于国际广播电台的中华网(china.com)随后也开启了波斯语频道,开拓了新的对伊宣传渠道。与欧美的各类网站相比,中国对伊朗的网络媒体宣传仅以一家之力肯定是不够的。除了官方媒体宣传外,我们还可以尝试更多形式的网络传播模式。

同时,伊朗媒体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力度上作用有限。上文提到的中国国家形象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48%的受访者认为很少能够在伊朗媒体上看到与中国相关的报道。以“一带一路”主题为例,84%的人表示未在伊朗媒体上看到过“一带一路”的报道。

影视剧作品的国际化是目前域外文化软实力建设的最有效手段。相对于近年来在伊朗兴起的韩流来说,翻译成波斯语的中国影视剧数量则极为有限,中国影视剧的海外推广确实相对滞后。伊朗观众知道的中国明星基本上只有李小龙和成龙,对其他人则一无所知,但却能叫出一长串的韩国影视人物名字。以李小龙和成龙为代表的武术剧作和武术本身不应该成为中国海外文化传播的唯一标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当今社会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观念也应该通过影视剧作品得以向世界人民传达。

二、对中国在伊朗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几点建议

1、了解对象国诉求,创建核心文化品牌。虽然伊朗人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很高的认同,但他们对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对中国如何取得如此巨大的发展、创造出如此大的财富更为感兴趣。大多数伊朗人都认为中国的经验值得他们借鉴学习,但是中国的经验是什么,中国如何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却很少有人了解。因此以中国的经济建设为核心内容开发相应的文化产品可能会吸引更大的关注。另外,相比于美国的大片、NBA、韩国的电视剧,中国仍旧缺乏国际化的品牌文化产品。虽然孔子学院在中国文化的域外传播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是从影响力和辐射面来看,仍旧无法与影视作品相比。以占据着黄金档的韩剧为例,它将韩国的饮食、服饰文化及意识形态轻而易举又潜移默化地传播到普通百姓之中。人们由喜爱韩剧而对韩国其他事物产生好感,从而带动韩国的相关产业发展,这一点确实值得我们思考借鉴。

2、发展商务汉语教学,进一步扩大汉语在伊朗的文化辐射度。伊朗经历了长期的经济制裁,经济萧条是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其中失业问题尤为严重,在上文提到的问卷调查中,有很多年轻人将伊朗的经济复兴寄希望于加大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其中一部分人还希望自己能够在严酷的就业市场中在驻伊中资公司谋得一职。因此掌握汉语将成为重要的敲门砖和竞争力。值得一提的是,当伊朗孔子学院举步维艰的时候,德黑兰大学下属的语言培训中心的汉语教学却形成了较大规模。据悉该中心的大部分学生是出于工作上的需要而学习汉语。这一点提醒我们,推广汉语教学或中国文化,除了在高等学府设立专业之外,降低汉语学习准入门槛,让更多的人获得汉语学习机会也是一个可行的办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中伊贸易发展的有利时机,满足伊朗商人、青年学习汉语以及从事经贸工作的需求,利用网络资源,提供汉语学习平台,或与更多的培训机构合作,让更多的普通百姓能够获得学习汉语的机会,从而进一步以汉语学习为出发点,形成中国文化传播的辐射面。

3、制定系统的图书及影视剧作品输出计划。图书及影视剧的翻译制作输出,在目前看来是过程短,见效快、影响大的现代文化传播手段,但相关部门应该对此进行一定程度的统筹规划,形成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性的传播模式,而不是由某个公司单打独斗。配合域外文化传播的核心文化品牌,选择相应的图书、纪录片、影视剧进行翻译及版权输出。例如,《中国制造》、《大国崛起》等展现中国制造能力、发展成就的纪录片,若能翻译成波斯语在伊朗播出,将提升伊朗人对中国产品的好感度,而不是仅仅专注于来自中国的劣质小商品。由此实现以文化传播服务经贸实务、以民心相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宏伟目标。

4、加大教育及学术交流力度,抓住青年群体,放眼中伊未来。青年精英群体掌握着伊朗的未来,为更多的伊朗青年人提供到中国进行实地考察学习的机会,开发更多的长、短期交流项目,让伊朗留学生群体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生力军,这将是影响中伊未来关系发展的长远之计。例如,仅美国富布莱特奖学金一项,每年就有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者去了解并回国传播美国文化。中国也应该考虑在国际上设立一个特点更加鲜明的中国留学项目,形成留学核心品牌,提高留学生层次,吸引海外精英到中国进行实地考查。同时,加大学术交流力度,加深双方在各领域的交流和共识。抓住教育产业,抓住青年群体才能抓住中伊的未来。

中国和伊朗有着悠久的友好往来史,在“一带一路”全新构想下,两国正迎来加深关系、加速发展的历史机遇。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交流将再次唤醒古老丝路的力量,让两国人民心相通、共发展。

(本文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级课题“‘一带一路视域下中伊艺术交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本项目受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6QN10)

「注释」

①《蔡武:坚持文化先行,建设“一带一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http:// www.mcprc.gov.cn/whzx/whyw/201405/t20140504_432704.html。

②何增科:《国际社会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做法和经验》,《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0年第1期,第77页。

③第29届德黑兰国际书展官方网站:http://tibf.ir/fa。

④德黑蘭国际书展官方网站:《中国被定为第31届书展主宾国》http://tibf.ir/ news/57f50f34300000f79f4985ee。

⑤中国驻伊朗大使馆官方网站:http://ir.chineseembassy.org。

⑥孔子学院总部官网:http://www.hanban.edu.cn/confuciousinstitutes/ node_10961.htm。

⑦孟娜:《2015年伊朗的汉语教学及汉学研究》,载《2015-2016伊朗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版,第265~278页。

猜你喜欢

书展汉语伊朗
“空场”书展
学汉语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与拼音
2016上海书展,女性阅读书单
第67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圆满落幕
德国法兰克福书展
过于逼真
投 缘
自产自销——原载“伊朗漫画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