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探究

2017-05-04李华晶

中国市场 2017年10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

李华晶

[摘 要]文章从新发展理念的社会背景和哲学基础出发,梳理了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相关研究成果和实践现状,提出并构建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框架体系,阐述了协同性研究和实践的内容要点,以期廓清中国情境嵌入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实现规律,为提升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水平提供参考。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哲学基础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0.014

1 问题的提出

1.1 理论背景

新发展理念的研究起点在于发展观。发展是全球和中国的实践主题,发展的新实践亟待发展的新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深刻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经验,立足于破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性难题,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集中反映了党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洞察和对发展目标的科学阐释。学者们普遍认为,新发展理念是对传统发展观的突破,引导着理论探索和实践开拓的方向,反映了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对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绿色发展理念的研究文献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是以“两山论”的形象概括为基石,通过理论升华形成和充实绿色发展理念,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二是从结构体系上细化绿色发展理念内涵,如绿色经济理念、绿色管理理念、绿色创业理念、绿色科技理念、绿色文化理念、绿色生态伦理理念等,使得绿色发展理念具有多维度的价值考量。三是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拓展绿色发展理论成果,通过挖掘绿色发展的根本理论依据,在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兼顾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协同发展,推出了专业化、规范化的思想成果。

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如下几方面:首先,立足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现实,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出发,挖掘创新发展的理论本质和逻辑,从范式转换角度探索创新发展的哲学价值。其次,通过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方式,明确创新发展的实质内容,在反思其历史产生和发展中提炼新成果、发现新价值。最后,从立场、观点、方法诸方面,挖掘创新发展中个人主体之于马克思哲学特别是唯物史观的意义,明确“现实的个人”为创新发展的现实主体,实现从“类”主体观到“个人”主体观、从“抽象的个人”主体观到“现实的个人”主体观的转变,推动创新发展在管理实践中的拓展。

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联系已有研究开始关注,例如,有的研究从“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视角和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探索两个理念之间的节点;还有研究则从社会面貌变化、社会结构更新、社会文明进步等层面,针对不同领域的问题,探索不同理念彼此之间相互融通、相互促进的哲学本源。总体而言,当前研究认可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但是不同理念的导向及相互作用具有差异性,仍需细化研究思路、深化研究发现。

1.2 学术动态

一是当前研究尝试吸纳多学科领域的理论观点,来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领域的哲学本质问题。除了社会建构理论和复杂理论的推广和应用,学者们也尝试整合经济管理等学科视角,找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主要驱动力量和价值实现的可能路径。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要避免新发展理念研究停留在类型层面的界定上,而是要通过吸纳多元的科学理论,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具有的本质规律。

二是当前研究尝试借鉴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来构建新发展理念相关要素的逻辑关系。例如,使用政治修辞手法、联合分析方法甚至实验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可能产生的作用。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存在协同性联系,体系的构建和完善需要对核心“谜题”进行深入解剖,保证研究方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当前开展理论哲学基础分析以及学科发展十分必要。

三是当前研究尝试剖析具体地区的新发展实践,来推动理论的会通和创新。一些研究关注发展中国家,也有基于欧盟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的比较研究,分析视角多从发展中国家、转型经济、贫困地区或区域合作出发,探讨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当地经济增长的推动,以及对环境恶化或极度贫困等社会问题的解决。这些研究给我们的启发在于,需要充分重视情境研究的必要性,通过对基础问题进行规范的情境研究,获取发展科学理论的研究发现。

2 研究的价值意义

2.1 理论价值

其一,有助于深化和拓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作為五大发展理念的组成部分,目前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对这两个理念的内涵类型、概念外延和重要地位的讨论,欠缺从哲学基础层面对两个新理念内在哲学规律的探寻。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学科交叉融合,将对两个新理念的核心议题展开规范分析和检验,将两个新理念研究从对行为结果表征的分析,延展至对行为发生缘起的揭示,构建并验证理论模型和分析框架,有助于深化和完善两个新理念基础理论的研究脉络,也有助于丰富和拓展研究的多维体系。

其二,有助于充实和发展新理念协同性的研究。五大发展理念是破解发展难题的行动方案,而理念之间的协同性正是打开“谜题”的关键。当前对新发展理念关系还存在认识论和本体论上的不同观点。本研究致力于解决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谜题”,基于建构主义视角和复杂科学研究范式,延揽伦理、技术和制度等要素,在规范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挖掘并提炼基于交互效应的动态协同过程,有助于促进多学科的深度融合,充实对新发展理念协同性这一“黑箱”的解释,提炼形成新的理论命题。

其三,有助于丰富和完善新发展理念实现途径的研究。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研究,需要兼顾环境、社会和经济多重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价值。在发展中国家情境下,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实践视为协同演化的过程,瞄准中国发展实践的独特属性,开展新发展理念价值实现的挖掘和创新,通过构建并检验相关命题,总结和提炼情境化研究成果,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价值识别和实现机制,有助于从价值提升角度夯实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完善基于中国情境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哲学体系。

2.2 应用意义

一是有助于指导绿色发展的实践。绿色发展实践需要兼顾多重目标,更容易陷入个人利益与社会福祉、经济回报与非经济价值等冲突构成的决策困境。单纯依靠道德水平或制度约束,难以充分发挥绿色发展对经济社会的积极作用和长期价值。理念协同性研究立足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境,总结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作用规律,指导创业者更好地发挥创业精神与技能的作用,有助于催生更多的创业者投身绿色创业实践,提高绿色创业质量,降低失败率。

二是有助于指导创业创新环境的健全。实现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政策制定者的共识,但是,当前多数创业创新政策还局限在创业创新活动数量和经济产出层面,在引导和鼓励创业活动更好地符合创新发展诉求方面,还缺少专门的体系,政策也不够完善和有效。尤其是从哲学意蕴解读和价值创新视角,挖掘包括制度环境要素在内的创新发展机制,提炼出宏观系统与适应性主体之间的作用规律,有助于提高创业创新政策制定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是有助于指导绿色与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对人才素质、技能和理念等都提出了新要求,追求商业价值最大化的传统教育,难以适应当前实现生态和社会价值的新需要。理念协同性研究在中国新发展理念实践背景下,积累的绿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和代表性数据分析结果,总结哲学依据和科学规律,不仅可以促进新发展理念在教育中的推广,还有助于提升绿色与创新技能培养,丰富相关教育理论体系,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3 框架体系与内容要点

3.1 设计思路

框架体系设计的基本思路是:立足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具体情境,基于多学科交叉的理论基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借鉴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等科学研究范式,关注理念协同性的哲学基础与意蕴体系,遵循协同演化理论逻辑,探讨理念协同性的本质源起,探寻协同性的价值实现的动态机制,提炼新发展理念创造可持续价值的科学规律。

基于上述思路的基本假定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是绿色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重要属性,目标导向与手段导向是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分析的关键维度,据此可以整合并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及其哲学意蕴,包括协同性基本路径和重要源起,据此构建协同性的哲学理论体系。而且,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兼顾生态、社会和经济多重底线的开放系统,符合哲学视域融合与范式重构的逻辑,有助于通过技术和制度等层面创造和实现可持续的价值,跨学科和多理论融合研究有助于中国情境下更好地实现绿色与创新发展。

3.2 框架内容

根据上述分析,提出了下图所示的总体框架,包括三大模块、五部分基本内容:

总体框架示意图

第一模块为基础模块(上图左侧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①和第②两部分研究内容:①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②创新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具体包括:依据哲学基础研究的脉络,从自然属性和人文属性入手,廓清绿色发展的逻辑原理和关键环节;借鉴经典的创新经济学判断,从目标导向和手段导向切入,明晰和确立创新发展的哲学本质和属性特征;规范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体系当中的定位和地位,并针对中国情境,构建具有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分析框架,完善研究的哲学基础,为后续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第二模块为协同模块(上图中部虚线框区域),包括第③和第④两部分研究内容:③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④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具体包括:参考理论演化的哲学研究思路,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基本路径,探查资源、知识和技术等要素的作用过程;在廓清各环节作用机制的基础上,基于不确定性背景,进一步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重要源起,提出协同性的评价和优化方案;在上述研究发现基础上,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哲学意蕴,包括系统性的哲学背景梳理以及创新性的哲学内涵体系的构建。

第三模块为价值模块(上图右侧实线框区域),包括第⑤部分研究内容:⑤绿色发展理念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具体包括: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并非封闭过程的认识,从新价值创造的角度入手,分析协同性的哲学指向所在;根据哲学的视域融合和范式重构,对协同性的价值实现开展情境化的研究,整合多层面要素,关注基于理论和现象之间匹配的情境化方案;着眼于技术驱动和制度助力,关注协同性的实践结果产出,分析情境嵌入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价值创造水平,并探索效果提升机制。

3.3 应用要点

一是厘清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过程。这是进行协同性哲学分析和开展实证研究的重要前提,为此需要提炼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的内在联系,识别关键影响因素并构建动态演进模型。虽然新发展理念哲学基础研究已经起步,但新理念之间协同性的结构和本质仍是研究“谜题”,亟待进行充分解析。为此,研究和实践应当在国内外最新研究基础上,系统归纳已有研究成果,挖掘不同研究主张背后的理论范式,结合现场观察、叙事研究和扎根理论的科学设计,提炼出协同性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是多层面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哲学意蕴剖析。如何揭示从个体到制度环境多层面要素之间的影响机制,识别并验证交互效应,进而构建科学反映要素之间关系链条的哲学规范模型,从中提炼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机制,是理念协同性拟解决的核心问题之一。为此,本研究从包括伦理与制度关系等哲学基本认识出发,融合跨学科研究成果,运用建构主义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发挥案例研究和样本调查在质性和量化研究的优势,考察个体和环境、决策和规制等多層面变量,构建多要素动态性的整合研究模型。

三是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实现价值创造的演化机制。如何推动中国情境下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转化从而创造新价值,是哲学基础研究的应有之义。需要指出的是,有必要立足中国尤其是京津冀地区绿色与创新发展情境,参考系统动力学和演化博弈分析方法,以区域、产业、组织类型、成长阶段等为标准,运用统计分析工具和典型案例研究等方法,检验新发展理念与价值创造的关系,并延揽技术和制度等动因,揭示中国情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新发展理念价值创造水平的哲学答案和科学途径。

4 讨论与展望

基于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过程具有重要性、动态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基本判断,紧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前沿,理论创新与实际应用并重,遵循理论推演和动态跟踪调查的研究思路,以理念协同性为主线,提炼协同性的哲学基础、本源和路径,揭示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动态机制和价值实现机制,从哲学基础研究切入,为开展新理念研究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构建提供知识基础和现实依据,并归纳面向实践活动的科学启示和建议。因此,协同性框架可能的特色和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

第一,聚焦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协同性,将新发展理念研究从局部表征的考察,深入发生源起的哲学探寻,挖掘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动态架构,揭示理念协同性的本质和逻辑。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刚起步,针对协同环节的探索明显不足。现有研究多是从外部较为宏观的视角,考察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基本概念和类型等表征问题,欠缺从协同性这个核心“谜题”,挖掘新发展实践得以激发的内在机制。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分析层次上的局限,以多类型多层次主体作为研究对象,从协同性的哲学解读入手,引入并发展相关理论,构建动态架构,丰富已有的哲学及经济管理学科理论的思想内核,为解答新发展理念的本质问题提供了理论可能。

第二,立足建构主义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将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的重心从偏重客观条件的作用,拓展到关注社会互动的过程,挖掘协同性的哲学意蕴和内在机制,揭示协同性的动态演化规律。建构主义认为,主体身份和利益不是完全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而是在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演进和生成的。同时,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也强调创适应性主体的核心角色。但是,现有研究对上述重要视角关注不够,欠缺对实践主体如何组织经验世界的哲学探查。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认识角度上的局限,借鉴建构主义及复杂适应系统研究范式,以发展理念协同性为主线,凝练主体与环境交互效应及其对理念协同性的影响机制,并提炼出路径优化方案,为新发展理念的跨学科研究开拓新思路提供支撑。

第三,嵌入中国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的实践情境,将理念协同性从经验假说层面,推进到科学研究层面,挖掘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协同性对价值创造诉求的解决方案,揭示理念协同性的价值实现机制。新发展理念协同性的积极作用,尚有待在实证研究中得到足够验证,尤其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客观现实,使得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具体情境的哲学思考具有独特属性,同时也蕴含了诸多有价值的科学问题。本研究突破已有研究在研究手段上的局限,立足具体发展情境,遵循跟踪式案例访谈和多轮次调查相结合的研究设计,运用叙事研究、联合分析、扎根理论和实验研究等科学规范的方法,细致刻画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协同性的贡献体系,有助于明确并提升价值创造的实践效果,为政策制定提供可操作性指导。

未来研究和实践方向可以关注于四个方面:①服务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为其他学者开展绿色发展与创新发展理念及其内在关系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尤其对跨学科开展新发展理念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②服务绿色区域建设与发展,为区域经济社会转型提质提供实践指导;③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的北京市创新环境建设,服务相关政策制定和协调部门,为打造京津冀绿色创业生态系统提供决策服务;④服务创业创新教育和培训领域,为开展绿色创业创新教育以及相关制度建设提供案例和数据素材,服务绿色与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Gorz,A.Capitalism,Socialism,Ecology[Z].Verso Books,1994.

[2]Hockerts,K.,Wu stenhagen,R.Greening Goliaths versus emerging Davids:Theorizing about the role of incumbents and new entrants in sustainable entrepreneurship[J].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10(10).

[3]Isaak,R.Green Logic:Ecopreneurship,Theory and Ethics[M].Boulder:Kumarian Press,1999.

[4]Liu,F.,Simon,D.,Sun,Y.,Cao,C.Chinas innovation policies:Evolution,institutional structure,and trajectory[J].Research Policy,2011(7).

[5]Lu,B.Expedited patent examination for green inventions:Developing countries policy choices[J].Energy Policy,2013(10).

[6]Motohashi,K.,Yun,X.Chinas innovation system reform and growing industry and science linkages[J].Research Policy,2007(8).

[7]Newson,M.Green history.A reader in environmental literature,philosophy and politics[M].London:Routledge,1994.

[8]Yadav,R.,Pathak,G.Young consumers intention towards buying green products in a developing nation:Extending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1).

[9]胡鞍钢,张新.创新发展: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16(2).

[10]兰洋.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基础与多维审视[J].学习与实践,2016(5).

[11]李志青.中国经济新平衡:重建绿色发展[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12]刘邦凡,王磊.科学、哲学与认知融合视域下的因果陈述逻辑[J].哲学研究,2013(12).

[13]秦国伟,李铁铮.绿色化引领“五化協同”的哲学基础和价值意蕴[J].甘肃社会科学,2016(4).

[14]王成军.同与异的对立与统一:论视域融合与历史比较的关联与融通[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

[15]杨发庭.绿色发展的哲学意蕴与时代价值[J].理论与改革,2016(5).

[16]杨卫军.习近平绿色发展观的哲学底蕴[J].学术论坛,2016(9).

[17]查少刚.对创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思考[J].财经科学,2015(12).

[18]张宏伟,李珊.培育创新发展理念,提高政府管理水平[J].2012(10).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
累积效应作用下高职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路径探析
论马克思生态思想与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内在关联性及其意义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历史探析
马克思自然观对绿色发展理念的意义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绿色发展理念下建筑给排水及采暖通风空调安装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