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供给侧改革 建设生态文明

2016-03-24李佐军

党政研究 2016年2期
关键词:绿色发展理念公共产品生态文明建设

李佐军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已成为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采取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而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好的理念导致好的行动,好的行动产生好的结果。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可以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即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主体的共同行动。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是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单位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从提高效率角度来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理念;供给侧改革;公共产品

〔中图分类号〕F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048-(2016)02-0005-04

生态文明建设,从党的十七大政治报告首次提出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因为它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就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2015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已成为我国进入发展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一、建设生态文明别无选择

首先,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人类从野蛮社会走出来后经历了很多文明发展阶段,如按经济结构可分为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信息文明阶段等;如按人与自然关系可分为原始生态文明阶段、生态破坏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等。生态文明阶段与信息文明阶段在时间上存在较多交叉,因为工业比重下降导致生态环境压力减小。生态文明是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保护环境,使自然生态再生产与经济社会再生产形成良性循环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意味着人类进入到尊重自然、理性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代表了人类文明前进的正确方向。

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生态环境形势演变的迫切需要。经过三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我国的资源能源、环境污染、生态保护形势日趋严峻。如,2014年石油对外依存度达到60.39%;GDP占全球的13.3%,但能耗占21.8%,煤炭消费占65.9%;74个重点城市仅8个空气质量达标;全国地表水10%左右为劣V类;600多个城市中有三分之二的城市缺水,其中110个左右的城市严重缺水;水土流失面积占比达到37%,沙化面积占比超过18%等。尽管近年来通过强有力的节能减排措施,使单位GDP能耗等指标连年下降,但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依然十分紧迫。

再次,建设生态文明也是保障民生的基本要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正在由“吃穿住行用”需求向“学乐康安美”(学习、快乐、健康、安全、美丽)需求升级,其中健康和美丽需求需要由良好的生态环境来满足。好的生态环境正日益成为公共产品,日益成为民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习总书记2013年4月在海南考察时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与此同时,雾霾、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日益成为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因此,只有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才能保障人民对好环境的需求。

最后,建设生态文明是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要求。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的资源和环境容量是有限的,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是世界各国的共同责任。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多年来一直在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不懈努力。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在巴黎气候大会上,习总书记做出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等承诺。我们只有建设生态文明,才能践行好对国际社会的承诺,才能为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作出应有贡献。

二、以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生态文明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的提出意味着党和政府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的日益成熟。建设生态文明需要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导。要建设好生态文明,必须采取一系列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而行动是受理念支配的,好的理念导致好的行动,好的行动产生好的结果。所以,我们必须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为建设生态文明奠定坚实基础。

绿色发展是绿色与发展的有机结合,即习总书记所说的“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只有绿色没有发展不叫绿色发展,同样只有发展没有绿色也不叫绿色发展。绿色可以用“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来表示,发展可以用“高效率、高效益、高循环”来表示。绿色发展可以用“消耗和排放生产率”来表示,即消耗和排放生产率=产出量/消耗量和排放量。分母消耗量和排放量包括各种资源能源的消耗量和“三废”、二氧化碳等的排放量,分子产出量可以用GDP或国民收入来表示。若资源能源消耗量和污染排放权越少,产出量越高,或者说单位消耗或排放的产出率越高,则绿色发展水平越高。

绿色与发展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统一的一面表现在: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循环经济可以实现二者统一;增加有经济效益的生态环保投资可以实现二者统一;开拓新的绿色生态消费空间可以实现二者统一;通过生态环保倒逼技术进步可以实现二者统一;通过生态环保保障居民健康、提升人力资本可以实现二者统一。矛盾的一面表现在:生态环保需要在部分地区设立生态保护区,直接影响这类地区的经济发展;生态环保标准提高,会限制部分企业在部分产业领域的发展空间;在投资总量一定的情况下,公益性生态环保投资会对市场性投资形成“挤出效应”;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产业和项目会对短期经济效益产生影响;环保罚款会增加企业成本、减少企业利润。

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就是要改变单纯重视发展、忽视绿色的观念,就是要将好的生态环境纳入人类价值体系,就是要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生态内化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自觉行动之中。

三、建设生态文明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需要采取系统行动。如需要优化资源能源结构,减少高碳资源能源利用,增加绿色低碳资源能源利用;需要提高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从源头上减少资源能源消耗;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淘汰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需要实现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减少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增加对创新驱动的依赖,以通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来实现经济增长;需要合理布局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空间,优化资源空间配置;需要加快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科学确定经济发展的空间;需要加强大气、水、土壤等污染的控制和治理,减轻环境的压力;需要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提高绿化率,遏制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保护生物多样化;需要建设生态社会,树立生态文明理念;需要制定促进生态文明的国家战略、规划、法律、法规、标准、政策等,完善相关管理体制等。

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五全”特点:其一,生态环保需要全领域覆盖,即需要覆盖所有国土、所有城乡、山水林田湖、所有行业。其二,生态环保需要全环节管理,即需要将山水林田湖视为一个整体,需要进行全流程管理——“源头严防、过程严控、结果严惩”。其三,生态环保需要全时间推动,即全天、全年的不断行动,需要多年的持续推动。其四,生态环保需要全手段实施,即需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道德手段等进行推动。其五,生态环保需要全社会共同行动,即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居民等各主体的共同行动。

这里重点强调生态环保需要全社会的共同行动。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政府部门都是资源能源的消耗者和环境污染的排放者,故也应成为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建设生态文明是每个主体义不容辞的责任。有的人总是以旁观者的姿态指责他人、指责政府,这是不值得提倡的,当然善意的批评是应该鼓励的,但不应将自己置身于生态文明建设事外。

生态环境具有外部性,排放者的私人收益可能大于社会收益,建设者的私人收益可能小于社会收益,这是生态环境建设的难点所在,因此需要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使各个主体的付出与回报对称、损害与惩罚对称、责权利对称。

总之,要通过制度设计、宣传教育等使各主体承担其应有职责,形成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政府应重点做好制定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规划,开展试点,提供公共服务等工作;企业应努力提高效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各种社会组织应发挥自身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活动等;居民应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尽量减少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浪费,控制排放等。

四、从供给侧改革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供给侧改革与生态文明建设有密切关系。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通过制度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的本质是绿色发展,而绿色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单位资源消耗或单位污染排放的产出率。从提高效率角度来看,二者是相通的,即通过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供给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而推进的改革;“结构性改革”是指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指从供给侧入手、针对经济结构性问题的制度性矛盾而推进的改革。本文并不严格区分这三个概念,以“供给侧改革”来表述。

供给侧改革与供给管理、供给政策也有所不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属供给管理范畴;“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产业政策要准、改革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活”属供给政策范畴;而供给侧改革一定是改革制度,并非有的人理解的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那么简单,可分为针对主体的改革(如创业就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针对要素的改革(如土地制度改革、资源产权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环境制度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信息管理制度改革等)、针对结构的改革(如价格制度改革、投资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差别福利制度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干部考核制度改革等)。

供给侧改革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如国有企业改革、垄断行业改革可以通过控制垄断、促进公平竞争、优化资源配置、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政府机构改革、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可以通过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提高企业效率和效益、减少对资源环境的依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产权制度改革、环境制度改革可以直接达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效果,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土地制度改革、金融制度改革、科技制度改革、教育人才制度改革等可以提高高级要素的比重、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优化要素配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价格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城乡差别福利制度改革可以通过为资源环境产品合理定价、优化人口与资源环境的配置关系、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与此同时,还要搞好直接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建设,如设立统一规范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建立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建立横向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等。

总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发挥企业和市场的作用,解决我国中长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通过生态资源的高效利用,在环境污染的治理和生态建设中尽可能降低资源、能源的消耗,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达到同样的产出效果。资源、能源、环境在经济发展中是必要的投入,以较小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这是生态文明建设中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所在。

【责任编辑:刘彦武】

猜你喜欢

绿色发展理念公共产品生态文明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绿色发展理念
公共产品消费视角下边缘地旅游剥夺及其应对
论“一带一路”战略的全球公共产品性质
农村体育公共产品有效供给问题研究
用生态文明建设助推佳木斯经济振兴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及工具性价值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制度自信的理论依据
财政分权对公共教育供给数量的影响
高职院校学生绿色发展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