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

2017-05-03睿,庞

关键词:跨文化一带交际

李 睿,庞 燕

(渤海大学,锦州 121013)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文化人才培养研究

李 睿,庞 燕

(渤海大学,锦州 121013)

“一带一路”建设,要从文化交融入手,培育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鉴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语言和文化多样,跨文化交际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建议高校外语类专业统筹规划培养语言专业人才,研发语言产品;培养跨文化师资队伍和跨文化课程建设;保护好中国文化的多样性;消除跨文化交流的“三大敌人”;坚持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互鉴。

一带一路;跨文化;人才培养

一、引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即“一带一路”的建设构想提出以来,我国与沿线国家在政治、经济、商贸等领域的往来更加密切,不仅拉动了我国经济的增长,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而且逐步形成了区域合作机制,推动了沿线国家共同发展。在“文化”层面,由于“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我国与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更为频繁和密切。在了解和学习沿线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同时,也让沿线国家的人们认识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以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但是,鉴于“一带一路”沿线60多个国家在社会环境、历史进程、语言文字、自然条件、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着诸多差异,“一带一路”建设仍面临着很多问题和挑战。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形成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甚至还会出现文化误解和文化冲突[1]5。所以,新形势下,当务之急是沿线各国如何消除文化隔阂,在互相信任、彼此理解的基础上实现跨文化的沟通与合作。古代丝绸之路的开辟,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批精通中外文化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跨文化人才培养还远远不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的需要。新形势下,将跨文化人才培养置于“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研究尚且不足,本文欲借“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理论和跨文化交际理论为指导,探究跨文化人才培养措施,满足“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人才的需求。

二、跨文化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关注英美等国家文化,忽视欧洲及阿拉伯等文化

一直以来,对于“文化”,我国的学者多注重英美文化,对于“跨文化”和“文化差异”,国内的研究也多侧重中西文化之间。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研究,无论是从研究数量还是深度而言,都远不及前者。“一带一路”沿线除亚洲44个国家外,还有中、东欧20个国家和北非的1个国家埃及,其中亚洲国家的文化差异不大,而中、东欧以及埃及主要涉及的两大文化,欧洲文化和阿拉伯文化与中国文化之间差异却很明显。1992年,王佐良教授主持编写了《欧洲文化入门》,这本教科书是大陆较早系统全面地介绍欧洲文化的学术成果,使得欧洲文化为更多国人了解和学习[2]。《阿拉伯世界研究》期刊,原名《阿拉伯世界》,创刊于1978年,初期只限于内部交流,直至1982年才公开发行,是国内介绍阿拉伯语言、文化以及中东地区重大事件、国际关系、外交、能源等问题的权威期刊,是国人了解阿拉伯文化的窗口。此外,通过查找“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简称CSSCI)“外国语文”学科下的11本期刊,在“中国知网”输入“欧洲语言”和“欧洲文化”,涉及文章共28篇;“阿拉伯文化”和“阿拉伯语言”,涉及文章仅为11篇。调查显示,长久以来,我国学者的研究多关注英美等国家文化,忽视欧洲及阿拉伯等国家文化。

(二)关注目标文化,忽视本族文化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可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另一主要问题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平衡[3]。首先,在学习方面,无论是专著、论文还是教材等学习材料中,介绍英美文化的比例远大于中国文化。中国外语学习者学习英语十几年,却不能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比如传统饮食、服饰、节日以及建筑等,出现“文化失语”的现象[4]。如表1[4]所示,无论是从教师角度,还是教材亦或是学习者本身而言,对中国传统文化均呈现重视不够的态势。其次,在社会舆论方面,对于中国学生因不懂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而造成跨文化交流方面的问题,人们多报以不解和责难,但对于因不懂中国文化和习俗而闹出麻烦和笑话的外国人,我们则多表示理解,以宽容的态度处之。最后,在研究领域,学者们也多注重西方文化的研究,轻中国文化的研究[5-7]。

表1 中国文化失语现象调查

(三)“一带一路”沿线语言文化多样

“一带一路”贯通东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及至欧洲部分区域,涵盖欧亚非三大洲60多个国家。沿线国家和地区众多,语言和文化非常丰富,如表2所示,沿线65个国家,除去重复语言,总共涉及53种语言,差异明显。不仅如此,中国周边国家和地区使用的语言和方言高达千种,是全世界语言最多样化的地区之一。英语作为通用语言,虽然可以广泛使用,但是在这些国家和地区,若想与当地居民拉近感情,真正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熟练使用当地的语言至关重要。而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正需要大批既懂得通用语言也精通当地民族语言以及文化的专业人才[8]。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掌握语言,借助语言了解文化,在彼此理解的基础上,成功地实现沟通与交流。

表2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官方语言[9]

三、跨文化人才培养的建议

(一)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与文化

1.语言学习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助力器。民意相通是“一带一路”的基础,语言交流则是民意相通的前提与保障。语言是了解一个国家最好的钥匙,是“一带一路”朋友圈的沟通纽带[10]。

(1)语言人才培养。一直以来,我们的外语学习以英语为主,只有专门的外语院校开设日语、法语、德语等小语种专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如中东欧的阿拉伯语少有院校开设,相关语言人才严重缺乏,建议高校外语类专业统筹规划,按需培养精通沿线国家主体语言和相关地区语言的人才,满足“一带一路”建设对语言人才的迫切需求。培养出的语言人才不仅需要精通沿线国家的语言,而且应当熟悉当地政治、制度、地理和历史等方面,以满足多种多样的语言需求。

(2)语言产品研发。“一带一路”建设除对语言的需求外,还有对语言产品的需求。首先,需要编写和出版语言学习的辅助产品,比如教材、教辅资料、工具书、词典;其次,需要研发相应的网络学习资源、语言学习软件、语言翻译软件和文字输入法等;最后,需要创作以多种语言文字为载体的各种文化娱乐产品,比如影视作品和学术著作等。

2.文化学习

文化是“一带一路”的灵魂所在。语言学习的目标就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增强其跨文化意识,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阻碍了跨文化交际。积极主动地消除文化障碍,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一带一路”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1)跨文化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建设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大量具备与沿线国家有跨文化交流背景的教师。可以选派优秀青年教师到沿线国家访学或进修,亦可以引进沿线国家具有教育背景的专家学者来华任教或讲学[11]。除此之外,也可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师培训,以缓解目前缺乏具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文化教育背景的师资的困境。在此基础上,高校外语专业增设跨文化交际课程,讲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化习俗知识,增进学习者认识与了解沿线国家的文化风俗,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2)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首先,通过观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影视作品和阅读文学作品学习和了解其文化风俗、人文风情和真实的历史与现代生活。其次,收听收看沿线国家的广播和新闻,增进学习者对其社会与文化的认知和了解。再次,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结识沿线国家想要了解中国文化和学习汉语的朋友,促进跨文化沟通与交流。最后,可以通过赏析名人演讲,比如全世界各个领域杰出的人物所做的TED演讲等,来认知相关的文化知识,培养和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不断增强跨文化意识。

(二)尊重文化多样性,促进文化融通

1.坚持双向交流和文明互鉴

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语言与文化的交流应该是双向的。双方彼此平等,互利互惠,有利于促进沿线国家经济贸易与文化往来。一方面,我们要学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与文化;另一方面,要利用“一带一路”建设的契机,推动汉语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传播,提升汉语的影响力和应用性。同时,借助语言推广中国文化,使更多的外国人了解中国,加强交流与合作。值得一提的是,作为中国语言文化学习的媒介,孔子学院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保护中国文化多样性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民族众多,民族和语言的多样性决定了文化的多样性。多样性就意味着差异,差异作为普遍现象,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国文化也存在多样性,存在差异的问题。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首先要保护好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多样共存。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把汉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忽略少数民族文化,把本民族文化区别于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缺乏认同,都是不对的,都要坚决克服[12]。

3.消除跨文化交流的“三大敌人”

跨文化交际中,阻碍跨文化交流的“三大敌人”分别是文化优越感、文化模式论和文化偏见。文化优越感者认为自己文化的行为标准必须是所有文化的标准。文化模式论者本着固有的成见和先入为主的态度,将别的文化的一切现象都强行塞进自己设计的模式之中。文化偏见者采取的是一种出于偏见的歧视态度对待与之不同的文化。这“三大敌人”使得交际双方难以摆脱母语文化的约束,在处理问题时习惯于从母语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和对待其他文化[1]28-30。跨文化交流中,应消除这“三大敌人”,尊重彼此文化,促进文化融通。

四、结论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提出对我国以及其沿线国家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就文化方面而言,“一带一路”的构想促进了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使东方文化传递到更广泛的国际世界中。然而,由于沿线国家众多,语言和文化多样,跨文化交际面临诸多问题和困难。建议高校外语类专业统筹规划培养语言专业人才,研发语言产品,助推“一带一路”建设。同时,通过培养跨文化师资队伍和跨文化课程建设,使跨文化教育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此外,在保护好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消除跨文化交流的“三大敌人”,坚持文化双向交流和文明互鉴,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促进文化融通。

[1] 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 胡文仲.一本不可多得的教科书——评《欧洲文化人门》[J].外语界,1993(1):58-59.

[3] 张敏.双向跨文化交流——文化交流的多元化与全球化[J].林区教学,2008(1):70-71.

[4] 李睿.旅游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研究[J].邢台学院学报,2014(3):133-135.

[5] 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001).

[6] 张兰.跨文化交际中中国文化失语现象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3(8):339-341.

[7] 朱敏,等.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失语成因研究[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5):28-33.

[8] 李鹏.中国实施语言战略保障“一带一路”建设[OL].[2015.08.03].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5-08/03/c_128084329.htm.

[9] 王辉,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状况[J].语言战略研究,2016(2):13-19.

[10] 王辉.语言助推“一带一路”上的中国文化传播[N].光明日报,2016-12-25(007).

[11] 李睿.跨文化交际视阈下的师资队伍建设[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09-111.

[12] 郝时远.文化多样性与“一带一路”[N].光明日报,2015-05-28(011).

The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intercultural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LI Rui,et al.

(BohaiUniversity,Jinzhou121013,China)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cultivate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alents who are proficient in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In view of the great number of countries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faces many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because of various languages and cultures.It is suggested that linguistic talents should be cultivated;language products should be developed;intercultural teaching staff should be trained,and intercultural curriculums should be well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diversity of Chinese culture,eliminate the three enemie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nd insist two-way communication and civilization mutual inspectition.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s;intercultural;talent training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25

2016-10-07

2016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6BYY008) 2015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5BYY006) 2015年度渤海大学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BDJG-15-YB-C-026)

李睿(1975—),女(汉),辽宁锦州,副教授 主要研究英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交际。

G64

A

1009-8976(2017)01-0102-04

猜你喜欢

跨文化一带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