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应媒体关切当好排头兵先行者

2017-05-03张壬戌

上海人大月刊 2017年4期
关键词:试验区上海建设

张壬戌

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全体会议审议政府工作报告,并对境内外媒体开放。对上海代表团的这场审议,国内外媒体给予了高度关注。150多家媒体报名参加,有的记者提前4、5个小时就赶到了会场,争抢最佳位置。

下午三时整,全团会议开始。在十位代表审议发言结束后,主持人、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上海代表团团长殷一璀宣布会议进入记者提问环节。记者们纷纷举手示意要求提问,争抢话筒各显神通。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代表,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应勇代表,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殷一璀代表,回答了境内外媒体10多个热点问题。经济转型升级、上海自贸区建设、食品安全监管、城市“补短板”、共享单车规范发展、沪台关系等话题成为媒体聚焦的热点。

经济发展备受关注

习近平总书记3月5日下午在参加他所在的上海代表团审议时,提出希望上海的同志们继续按照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要求,在深化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上有新作为,在推进社会治理创新上有新作为,在全面从严治党上有新作为。相关问题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中央电视台率先发问:从2008年开始,受金融危机影响,上海GDP增速一直低于全国平均增速。而2016年,上海GDP增速第一次跑赢了全国,这意味着什么?原因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韩正代表指出,2008年以来的近10年,上海大体经过了三次调整。2008年左右,上海第一步进行了大刀阔斧的传统工业的调整。当时上海钢铁业、煤化工业都还是支柱产业,但仍下决心把中心城区的钢厂全部关了,同时把具有一定含金量的、对GDP和税收贡献还比较大的钢厂也转移了;煤化工的耗煤量降了三分之一……这种调整,肯定对一定时期经济增长会有影响,但同时调整过程留下了很多新的发展空间。到“十二五”之初,上海走了第二步,提出上海经济发展要减少“四个依赖”,即减少对重化工业增长的依赖、对房地产业发展的依赖、对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对投资拉动的依赖;同时每年对1000项左右高耗能、有污染的产能进行调整,调整出来的空间发展新模式、新业态、新技术、新产业,促进上海经济转型。党的十八大后,按照中央要求,上海进一步进行了第三阶段调整,提出了要坚定不移地坚持以质量、效益、结构优化为导向的发展,市委市政府把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考核指标、政策举措,都集中到如何促进效益好、质量高、结构优的路子上来。同时,上海提出要守住人口规模、建设用地、生态环境和城市安全四条底线。

经过这么多年调整,转型出现了一个非常好的局面,从去年整个运行来看,出现了经济持续保持健康稳定向好的态势。单位GDP能耗降低了45%以上;去年PM2.5年均浓度降到了45微克/立方米;居民收入、政府财政收入等,每年都实现预期的增长目标。基本上形成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为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自贸区建设下一步如何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上海代表团全团审议时对自贸区建设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对于有记者提出的上海如何贯彻落实以新行动创造新作为的问题。应勇代表指出,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三年多来,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实现了初衷。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三年总结报告上作出重要批示,提出了下一步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意见。他介绍,上海市已会同商务部等国家部委,制定了深化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上报国务院。总目标是到2020年,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投资贸易自由、规则开放透明、监管公平高效、营商环境便利的国际高标准自由贸易园区,形成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和公平统一高效的市场环境。根据这样的目标定位,上海自贸试验区将进一步试点,通过改革系统集成,成为融开放和创新于一体的综合改革试验区;通过对标国际标准,成为开放型经济体系的风险压力测试区;通过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市场要素资源配置的功能枢纽和市场主体走出去的桥头堡;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政府再造区,力争形成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创新成果,进一步彰显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试验田作用。

结合自身特点,上海自贸试验区还将加强“三个联动”,即加强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联动,加强与浦东新区作为一级地方政府探索開放型经济新体制、打造提升政府治理能力再造区的联动。

补短板 促改革

上海在“三去一降一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中,“三去”的问题不多,但是“一降一补”的任务较重。在回答记者提问如何解决“一降一补”的难题时,韩正代表指出,上海补短板,选的一个是有一定历史形成,同时是面向未来发展的瓶颈,更重要的是要选择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违章建筑是城市化过程中极为普遍的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城乡结合部、在农村,违章建筑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和谐发展。影响社会协调发展的薄弱环节,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这个聚焦点就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短板。因此,上海就聚焦了“五违四必”问题。这个问题涉及到百姓切身利益。上海是全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干部带头,公开、依法地整治,深受群众欢迎。群众主动参与、积极参与、非常拥护。今年已经第三年了。前年拆了1000多万平方米,去年拆了5000多万平方米,今年各区积极性很高,大体预计还能拆5000万平方米,这样可以把上海大部分的违法违章建筑都拆掉。

从上海的短板讲,食品安全也是个短板。这个短板群众特别关注,因此上海有了最严的食品安全条例。还有一个需要解决的是,垃圾的分类和无害化处理,这是国际化大都市城市文明的一个标志,上海做得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努力。

应勇代表介绍,在去产能方面,上海去年淘汰落后产能超过1100项,今年还将淘汰落后产能1000项左右。上海要坚定走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实现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的发展。在补短板方面,上海开展了“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去年完成了前两批200多个地块的环境综合整治,全市拆除违法建筑5100多万平方米,今年还将继续完成300多个地块的环境综合整治,拆除违法建筑5000万平方米以上。上海去年开展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经过治理,交通事故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大幅下降,城市交通通行能力和市民满意度大幅提高。去年市人大常委会修订了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上海市道路交通管理条例》,这是继最严的食品安全条例之外又一个“最严的条例”。今年还要继续推进交通整治。今年,上海还要开展471条共631公里长的城乡中小河道和702条段村沟宅河的综合整治,实现年底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和水域面积只增不减的目标。

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到位

上海今年初通過了食品安全条例,围绕食品安全问题,殷一璀代表介绍了该条例的修订以及如何确保食品安全做到监管到位。殷一璀代表指出,食品安全一直是民生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年市委市政府按照“四个最严”的要求,关于食品安全有大量决策,做了大量工作,上海食品安全总体上是全国最好城市之一。为什么还要修法?一方面,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为上海的食品安全立法打开了“更严”的空间;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领域也出现了新的监管空白点。监管空白,主要是因为出现了新业态。现在网络食品很多,还有中央厨房要配餐等等,都带来新的问题。

今年一月上海修订了食品安全条例,3月20日就要实施。人们说它是“最严”条例,所谓最严,严在全过程、全环节、全覆盖的监管,尽量把空白去除掉。同时,所谓“最严”,绝不是列一些不可操作的法条,一定要有可操作性,并支持政府在这方面的科学管理、创新管理。本着这样的思想,人大对这部地方性法规进行了精细的修改,修改比例达到93.8%。

条例施行后,上海食品市场的准入将比以前更严格,一些空白将得到填补,对违法者的法律责任追究有了很多新规定,相关执法力度将大大加强,关于行刑衔接、备案后监管等难点问题的配套文件,目前也都在制订之中;上海市人大已经连续六年进行食品安全执法检查,今年还将继续进行。相信有市委的重视,市人大、市政府一起努力,一定能让上海成为食品最安全、消费最放心、人民满意的城市。

猜你喜欢

试验区上海建设
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发展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中国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商务部表示7个新自贸试验区设立工作进展顺利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国务院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欢乐上海迪士尼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