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问题情境,积累活动经验,构建有效课堂

2017-05-02刘孝云

未来英才 2016年24期
关键词:情境同学活动

刘孝云

数学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很多学生,甚至他们的父母认为我们中学学习的数学知识没有多大的作用。是的,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后,你可能不记得老师教给你的具体的数学知识,你遗忘的是作为知识的数学,但你却无法回避数学内容和方法的运用,更无法回避数学思维方式的运用,因为不管你从事什么工作,那种铭刻在头脑中的数学精神和数学思想方法,都在长期的发挥着作用。所以如何提高我们的数学素养,成为当务之急。数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具体的,又经过了抽象,是具体与抽象的完美统一。可是相当部分的学生到了初中,视数学为畏途,数学学习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新课标实际上已经有了明确指向。它强调应该将数学抽象的内容附着在现实的背景中,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去学习从现实生活中产生,发展数学,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首先要认真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是学生思维的起点,奥苏伯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能够使学生对知识本身发生兴趣,进而产生认识需要,产生一种要学习的倾向,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我们的教材编写专家和广大教师都要仔细设计每一章,甚至每一节课的问题情境。这些情景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要生动有趣,适合学生水平。北师大版的数学教材强调情景体验,提倡让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经历探索过程,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这本是新课标的一大亮点,特别是北师大版的教材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探索与努力,不过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老师还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再创造,要充分体现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而不仅仅是教材的执行者。

其次,要重视学生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经验强调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学生的亲身经历,在过程中形成具有个性特征的感性知识,情感体验,数学意识。通过活动掌握基础知识,训练基本技能,领悟基本思想,同时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能力是悟出来而不是训练出来的”。在实际教学中,因种种原因,我们还是比较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于数学概念原理,并没有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思考,而是不停的“精讲多练”“变式训练”以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这里的“巧”也只是解题的熟练程度而已,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甚至有时会导致熟能生厌,熟能生笨。如何在具体的课堂上有意识地围绕数学活动设计我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第一:要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数学活动分类: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间接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活动;为数学学习设计的纯粹数学活动;意境连接性的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活动要充分体现数学本质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充分交流,理性思考。而数学建模活动恰好具备这些要求。数学建模为我们提供了将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机会,提供了运用数学的机会。数学建模的过程,就是将数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过程。学生能从实际情境中发展数学,获得再创造。“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不仅应该成为课程内容的呈现形式,更要成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要模式。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的过程与学科知识本身的产生发展过程是一致的,让孩子的思维经历其祖先之所经历来培养孩子的思维,才能真正有效。思维的训练不是一朝一夕,不是通过大量的题目模仿训练就能达到的,要充分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数学学习承担着向学生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要向学生介绍有关的数学背景知识,数学史中可以发掘出许多质朴的数学思想方法,把我们带回到自然生动活泼的思考之中,“你心目中如何认识数学,你就会怎么教数学”,所以我们要重新认识数学,改变自己的思想观念,从学生的需要出发设计自己的教学,特别是设计一个好的数学活动。

例如:在学习《用频率估计概率》时,课本提出的问题:400个同学中,一定有两个同学的生日相同吗?300个同学呢?这两个问题学生都比较好回答。接着问:“50个同学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大吗?大概是多少?”这个问题同学们直观感觉是概率不大,与实际结果大相径庭。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了如下的活动:

每个同学课外调差10个人的生日。

统计班级的调查结果。

从全班的调查结果中随机选取50个被调查人的生日,记录其中有无两个人生日相同,每选取50个被调查人的生日作为一次试验。

重复尽可能多次试验并记录数据

根據表格中的数据估计“50个同学中有两人生日相同的概率”。

通过试验,学生深切体验到直觉有时是不可靠的。在教学过程中,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给以恰当的评价,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乐意与同伴进行交流合作,能清晰地用数学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正确的过程评价是数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

第二:要指导学生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学生的学习活动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数学活动尤其如此。比如在学习“三角形全等”时,探索全等的条件是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教学方式是直接告诉同学们判定方法,然后通过大量题组训练,达到会使用判定方法解题的目的就行。学生缺乏思维训练,不理解为什么有这些方法。而在新课标理念下,这是很好的研究性学习的材料。备课时不是仅仅备几个独立的课时,而是要有整体意识,学生自主探讨时顺序也会有不同。这里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也很重要,如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已经知道三边对应相等,三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样就有六个独立的条件。而我们在使用时,当然希望条件越少越好,这样引导学生自然从一个条件开始探索起,逐渐增加到两个三个条件。而且在这里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体会到要否定一个结论,只需要列举一个反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导演,适当的给同学们提示帮助,引导大家交流,及时评价学生的活动情况,教学就能很流畅高效的进行下去。

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数学教学,教师是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计数学活动,让我们的教学内容贴近实际,利于体验思考探索,而学生则能动手实践,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师生共同构筑轻松愉悦高效的数学课堂。

猜你喜欢

情境同学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