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I

2017-04-27沃田王欣

经营者 2017年3期
关键词:医药产业比较研究规模

沃田 王欣

摘 要 江苏省是我国传统的医药大省,在全国医药产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文献数据查询,实地走访,从产业规模、资本结构、研发创新投入、产业集群等多方面,分析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 比较研究 医药产业 规模 发展

医药卫生事业是关乎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国家稳步发展的战略性事业,是一项不断与时俱进,常抓常新的朝阳产业。2016年上半年我国的GDP增速为6.7%,同比下降了0.2个百分点。但是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業之一的医药产业,近年来依然保持了20%的增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江苏省属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一个医药大省。近年来其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成为支柱产业之一。“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医药工业产值年平均增速20%以上,[1]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十二五”,江苏省医药行业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以较大的幅度增长,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产业总规模

江苏是全国的医药大省,医药产业是江苏优先培育发展的一个新兴支柱产业。在进入“十一五”规划的2006~2010五年间,江苏医药产业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化挑战为机遇,促进了江苏医药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企业数量与分类

截至2015年12月,全省注册的医药生产企业448家,比上年减少了68家。纯原料生产企业86家,占19.20%;纯制剂企业141家,占31.47%;原料药和制剂皆生产的企业104家,占23.21%。所以,江苏是医药制剂大省。其他为医用氧气生产企业(含氧化亚氮生产企业1家)43家,占9.59%;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1家,占9.15%;药用辅料生产企业20家,占4.46%,尚有空心胶囊7家、体外诊断试剂生产企业2家、艾条生产企业1家、疫苗生产企业3家(具体见图1)。全省医药产品结构合理,门类齐全。[2]

(二)产业发展

“十一五”期间,江苏医药工业产值年平均递增20%以上,成为全省经济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进入“十二五”后,尽管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了新常态,2011年到2015年江苏省医药工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5年来平均增幅在20%左右,保持在GDP增速的三倍多。2011年全省医药工业销售收入2008.65亿元,利税319.34亿元,利润208.86亿元;2015年全省医药工业在2006年的基础上增长了近2倍:销售收入3963.2亿元,利税662.46亿元,利润411.96亿元。具体见表1。[3]

近三年来,江苏省医药产业的各项指标的增幅和增速均保持了较高的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的地位。近两年江苏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也保持了稳定快速增长,2015年江苏省医药产业的主营收入继续保持全国第二,增幅为13.94%,位居全国第三。总的来看,这五个省份都在2015年保持了良好的增长势头,其中山东在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两项上保持第一,而江苏则在利税和出口交货额上位居第一。

(三)产业吸引外资情况

江苏省的医药产业集群也得到了外资的青睐。截至2009年,省政府累计允许外资医药产业项目达1612个,占外资江苏省投资总数的1.74%;累计利用外资达140.22亿美元,协议利用外资67.95亿美元,外资到账数目为26.65亿美元。

2016年财富500强上榜的医药企业有15家,其中落户江苏的有葛兰素史克、阿斯利康、诺华、拜耳、强生、辉瑞等。[4]江苏已成为国外跨国医药企业资本转移的首选之地。2010年全省共有“三资”企业129家,比上年减少了7家,主要集中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南通五市,合计98家,占到了全部“三资”企业的75.97%。“三资”企业的生产类型以纯制剂为主,共60家,占全部“三资”企业,46.51%,其次为原料和制剂都生产的企业共33家,占全部“三资”企业的25.58%,第三为纯原料药,共16家,占“三资”企业的12.40%,三种类型的企业共109家,占全部“三资”企业的,84.50%,比上年增加1.41个百分点。

二、产业研发和创新

江苏省医药科研具有良好的创新平台。江苏省拥有系统的产学研集群,研发方面,江苏省作为科技大省,拥有数十家高校、上百家科研机构,为江苏医药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江苏医药研发一直位居全国前列。与此同时,一大批医药科技人才迅速成长,人力资源丰富,人才队伍后继有人,为江苏医药的跨越发展储蓄了强盛的后劲。

据2015年省内157家主要制药企业的调研结果,创新产品在全省医药产业发展中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医药制造企业创新产品产值增长速度快过医药工业产值的增速,同时,从全国的角度来看,江苏省连续五年领跑全国,产品销售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位居全国第一且增速较快,显示了喜人的态势(相关数据可参考表3)。

全省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居全国前列,“十二五”期间江苏省共受理一类新药(系指化药1 类、中药1 类、生物制品1 类)217 件,其中临床研究申报195 件,生产注册申报22 件。从申报地区看,一类新药的研发单位主要集中在连云港、南京、泰州(泰州医药城)及苏州(苏州工业园区)。

三、产业集群——各具特色的“一城六区”产业布局

江苏省由于地理优势和地方优惠政策,通过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以外资企业为主体而形成的优势医药产业集群。如在全省名列第二的苏州市的医药产业,更是以外资企业唱主角,外资企业占苏州市医药工业销售收入的一半以上。

全省各地还形成了几个非常引人瞩目的医药板块,可以称之为“一城六区”。“一城”指的是泰州中国医药城,“六区”指的是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连云港、南通六个医药产业区域。[5]它们既是外资企业合作的优质载体,同时更是江苏省将在“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对象。

(一)一城,即泰州“中国医药城”

中国医药城,园区总规划面积达30平方公里,设计有生产、科研、交易、教育等不同的功能区,是中国首家国家级医药高新区,由科技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与江苏省人民政府于2010年共同建设。中国医药城一成立,就秉承着“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产城共荣”[6]的规划建设理念,致力于建设我国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生物科技医药产业基地。目前,区内已集聚国内外50多家知名大学和医药研发机构,阿斯利康、武田制药、勃林格殷格翰、石药集团、海王药业等600多家国内外知名医药企业先后落户;400多項“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医药创新成果成功落地申报;2000多名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落户创业,34人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园区被列入国家新型疫苗及特异性诊断试剂产业集聚区发展试点;启动开发面积达到14平方公里。[7]

(二)“六区”

南京市充分发挥其科研创新实力,依托区域内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和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等院校和大批著名医院、科研院所,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聚集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医药类高新技术企业,有南京生物医药谷、南京生命科技创新园、南京生物医药科工园和江苏生命科技创新园等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园区。[8]除此之外,南京市还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措施,如功能完善的孵化器及公共研发服务平台。

苏州市在上海的产业辐射下,建立了以外资企业为主的医药产业结构,吸引了一大批跨国行业巨头,如葛兰素史克、礼来等落户苏州。苏州地区重点发展化学制剂、原料药、医药中间体、医疗器械等产品。2009年有四家制药企业销售达到或超过10亿元,分别是惠氏:14.13亿元、东瑞:13.33亿元、卫材:10.35亿元、礼来:10.00亿元。[9]

无锡市着重发展生物医药制造业,拳头产品有新型抗生素、新型抗肿瘤药物等生物医药产品。同苏州一样,无锡也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多家知名跨国药企也在无锡布局。无锡市医药制造业总投资额达10亿元,形成了新区医药工业园、马山生物医药工业园和惠山生命科技园3个产业集群。[10]

常州市共有药品生产企业45家,药品品种857个,304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拥有器械注册证书1300多个,今年新增授权专利144项。形成了大量优势医药产品群。近年来,常州市还重点发展了新医药产业链,2015年1~5新医药产业链14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税和利润同比分别增长18.5%和26.4%,成为产业黑马。[11]

连云港新医药产业园于2014成立,在已汇聚了30多家骨干医药企业的基础上,加速产业集聚,新引进和建设了研发生产国家一类新药的诺泰制药佑源药业、青阳药业等一批重点医药项目。其中,恒瑞医药是国内最大的抗肿瘤药物、第二大化学药品制剂研究和生产基地;康缘药业是国家中药现代化示范企业;豪森药业挺进全国医药企业50强,连云港市新兴医药产业规模效应已经显现。[12]

南通地区是近年来新发展的一个医药产业园。2003年,南通市科技局以港闸经济开发区为建设区域核心,启动构建“南通港闸生物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程,区政府聘请国内外相关行业专家、教授,成立港闸生物医药园区建设专家顾问组,建立专家咨询制度,为园区制订发展规划。2005年,区政府从科技投入、税收减免、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贷款贴息及吸引人才等方面对入园企业、人才给予优惠扶持。开展专题产学研活动,到高校优选一批符合产业发展要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较高、辐射能力强的高新项目入园区转化,大大加快了园区特色产业的发展步伐。区科技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园区内骨干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鼓励和帮助园区内企业申报各级各类计划。以醋酸化工、赛奥生化、精华制药等龙头骨干企业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企业按市场化、企业化、产业化的要求,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等共用或专用技术研发平台。

园区建设通过规划定位,招商引资、企业培育和政策扶持等阶段实施,园区内已达企业28家,其中骨干企业13家,超亿元企业3家。

(沃田单位为中国药科大学;王欣单位为杭州医学院)

[作者简介:沃田,男,中国药科大学国际医药商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基于经济学视角的医药产业。通讯作者:王欣,男,杭州医学院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医药卫生产业经济与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泉红,刘方.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及产业政策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14(32):39-67.

[2] 褚淑贞,杨家欣,王恩楠. 2015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报告[J].药学进展,2016(05):349-357.

[3] 褚淑贞,陈露,杨家欣. 2014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发展报告[J].药学进展,2015(04):258-269.

[4] 刘德伟.《财富》世界500强企业及上榜银行的特点[J].商业文化,2016(04):39-48.

[5] 丁竞.浅谈“十一五”期间江苏医药产业重点大类的发展特点和前景展望

[J].黑河学刊,2012(03):14+149.

[6] 席波,汪丽娜.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一体[N].鹤壁日报,2011-12-14

(001).

[7] 张树俊.论人才招引机制建设——以国家级高新区—泰州医药园区为例

[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01):32-34+57.

[8] 滕堂伟,赵培.从地方集聚到区域集群网络:基于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的分析[A]. 2015年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2015:1.

[9] 韩子睿,张雯.苏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及“十三五”发展建议[J].科技和产业,2015(04):22-29.

[10] 蔡晓栋.中国地区医药制造业竞争力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D].同济大学,2008.

[11] 姜小莉.新医药:成为我市“产业黑马”[N].常州日报,2015-07-23(A01).

[12] 张华,刘洪昌.连云港市新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15(10):33-35.

[13] 戴宝江,孙青山,王荣,吴琳.南通市生物技术和新医药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2013

(02):10-15.

猜你喜欢

医药产业比较研究规模
外储4月站稳3万亿
2016年年末净值规模低于5000万元的分级基金
中外数据新闻编辑流程比较研究
各国税制结构与我国的比较研究
资产减值新旧会计准则比较研究
浅析媒介体制比较研究的框架设计和技术逻辑
TPP生物制品数据保护条款与中国政策定位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和熵权法的我国医药产业创新政策实施效果评价
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药学综合实训平台建设的实践与体会
朝阳产业何时能走出发展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