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

2017-04-27李红李长青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7年7期
关键词:网络学习平台

李红+李长青

摘要:本文在明确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的基础上,分析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内容,并探究了课程资源库建设的具体方法,以期能够为各所学校的课程资源库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资源建设;移动互联时代;网络学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7)07-0091-03

在信息知识飞速发展的时代,学生面临着海量的信息资源,但是很多信息都是无效甚至错误的,这导致学生在搜寻知识时会花费大量时间,因此,必须要激励专业的教师团队定期整理课程资源库,对信息进行加工,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从而保持课程资源的及时性、生动性与丰富性。

● 教学资源建设的理念

1.树立“网络共享”的资源观

开放教育资源指“通过信息与传播技术来建立教育资源的开放供给,用户为了非商业的目的可以参考、使用和修改这些资源(200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目前,麻省理工、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等国外很多著名的大学以及国内大学实施的国家精品课程都会提供免费的网络课程资源。例如,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开放课程计划项目已经提供超过2300门免费课程(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的国家精品课程也提供了4000多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这极大地拓展了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因而各所学校要求教师不仅要重视教科书、教辅材料、教学媒介和实验设备等资源建设,还要及时更新观念,树立“信息是教育资源的宝库”的观念,以便能够随时从海量的信息资源中选择最新鲜、最生动的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的生动性、多媒体性和易获取性,进而提高学生知识获取的效率。

2.树立“吸收创新”的资源观

Cohen&Levinthal(1989)提出了“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认为知识吸收能力是在外部环境中识别、消化和利用知识的能力。Cohen& Levinthal(1990)进一步将吸收能力界定为学习主体评估、消化以及应用外部新知识和新信息并获得自身发展的能力。吸收创新不是简单地重复已有的知识,而是根据教学所处阶段、学生整体水平,创造性地运用资源的能力。在信息快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应积极打破传统的教育课程“自有资源”观,树立“吸收创新”的资源观,同时还要积极地利用精品课程,利用精品课程的素材,利用本校或其他学校教师的课件、视频公开课、MOOC等网络课程资源,参阅教育网站、数据库、数字图书馆、电子书籍、电子期刊、电子百科和电子软件库等教辅资源,进行选择、吸收并加以创新,从而形成符合本班教学实际的资源库。

● 课程资源建设的内容

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加涅,1974)认为,人类学习的内部结构及每一结构所完成的加工过程,是对影响学习效果的教学资源重新合理配置、调整的一种序列化结构。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要经历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又可分成知识了解、知识获取和知识应用三个阶段,这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规律。课程资源库建设就应以信息加工学习理论为基础,构建“知识了解、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的一体化的教学资源。

首先,注重课堂教学资源。课堂教学资源是学生了解基础知识最直接的资源,学生通过教学资源可以学习或回顾课堂知识。课堂教学资源主要包含教学课件、课堂知识相关图文及视频等。教学课件应具有知识点丰富、形式美观、知识逻辑性强的基本特征,同时兼顾课程内容的生动性和教学资料的多样性。课堂上的相关图文及视频应把握材料丰富性的原则,以增強学习的吸引力。

其次,重视课后学习资料。课后学习资料是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重要资源,通过对课后学习资料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充分地理解并掌握课堂知识。这部分知识内容的搜集对提高学生的兴趣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课后学习资料应包含学科相关的历史资料及近期资料。例如,物理学科可以介绍物理学发展的各个阶段的历史事件及主要代表人物,以及目前所研究的激光技术、光通讯、量子计算、新材料等。同时,课后学习资料还应能够满足学有余力又渴望提高的学生。该模块可以提供双语或外文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搜集整理英、美著名学校的相关教材、讲义、视频公开课等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再次,提供实践资料与机会。“知识应用”是强化学习知识、增加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实践资源应该包含实践资料与机会。例如,该模块可以提供实践作业或实践活动,如可以要求理科生制作某种工具、机械,要求文科生撰写某项目的营销/管理方法、可行性分析等;另外,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企业实践机会,或提供参与各级政府和非政府机构举办的职业资格认证、知识或实践大赛及国内外会议等机会。

●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资源建设

课程资源建设的主要实施者是教师,因此,首先,学校应通过各种激励措施鼓励教师特别是一线教师进行资源的搜集、整理与优化;其次,学校应积极建设网络资源平台,教师可以通过平台将课程资源分享给学生;再次,学校应积极实现各级机构课程资源平台的互联互通,鼓励资源共享。

1.教育主管机构积极推动资源库建设

教育主管机构可以根据各地各学科的发展情况,制定教育资源库建设规划,以课题、项目或培训的形式进行课程资源库培训,逐步建立与完善课程资源体系。教育部门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制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相关激励政策,划拨课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用于课程资源的开发、管理、师资培训、奖励等,并鼓励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已有的教材内容重组、深挖、优化,积极利用网络资源将国内外最新成果融入课程资源建设中。

2.学校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规划

学校既是课程资源产生的主体,又是课程资源应用的载体,因此学校是课程资源建设的重要节点。建议有条件的学校把课程资源库建设纳入学校专业建设制度,制定课程资源建设的中长期规划,设定课程资源库建设的目标,明确资源库的建设周期、经费,制订课程资源的技术标准、质量标准和评价标准。同时,要加大课程资源库的投入,积极组建教师团队和信息技术团队,并尝试将课程资源建设纳入年终考核或职称评定考核,鼓励教师组成教学团队或课题组,共同搜集或制作教学图片、视频、教学案例等信息化资源,逐步完成课程资源库的建设。

3.鼓励经验交流与团队建设

各级机构应鼓励教师参加课程资源建设会议和短期培训,鼓励一线教师与教育同行和教育专家进行交流,学习其他学校的课程资源建设经验,取长补短。有条件的学校或学校联盟可以组建一支包括学科专家、一线教师和教学技术专业人员等在内的课程团队,加强课程资源库的开发。学科专家可以把握学科发展动态、前沿,为学科重大问题以及疑难问题的解决出谋划策,一线教师可以判断资源与课程的相关度和受欢迎程度,教学技术专业人员可以判断网络教育资源的可获得性以及获取方法。

4.重视资源库的易用性和可分享性

课程资源库建设的意义在于能够有效学习和分享课程资源,因此要重视课程资源的易用性和可分享性。易用性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的易读性、易播放性、易搜索性;可分享性主要包括课程资源的可下载性、可编辑性、可转发性、可评论性。为了规范课程资源的标准,教育部门可考虑制订“建议性”或“推荐性”课程资源建设标准,如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学方案等应按照什么规范进行编制,且资源建设中应使用统一的媒体格式进行制作,增加资源的易用性;同时增加搜索功能,根据资源素材的主题设置若干个关键词,以方便用户搜索、获取。另外,为了增加课程资源的可分享性,建议规范各机构的课程资源库的基本内容板块(附加板块或特色板块不限制),并统一增加公众下载功能、分享功能、评论功能和用户上传功能,从而增强课程资源库的可延展性。

5.加强基层资源平台建设

“三通两平台”工程已经从国家层面建设了“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很多学习资源可以从这两个平台获取。但是这两个平台的资源很多,学生在搜寻知识时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因此学校需要建设基层网络资源平台,将海量课程资源归纳整理、去粗取精,使其适应本校或本班学生的学习需求。

资金比较充裕的学校,可以自建课程资源平台。一般而言,课程资源平台包括教师服务板块、学生服务板块和课程资源功能区。教师服务板块包括教学任务查询、选课情况、教室查询、教学质量评价、教学资源推送;学生服务专区可以包括个人信息查询、课表查询,学分查询、其他课程查询等;课程资源功能区是资源建设的核心区域,在此区域内可以进行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课堂作业以及其他课程辅助材料的上传与下载,还可以提供师生间交流、教师间交流、学生间交流等互动功能。资金相对紧张的学校,可以考虑利用现有的免费或低價网络平台,如教师可以通过个人博客,企业/个人QQ群、微信群或微信公众号来构建个人课程资源库平台,形成资源共享、师生互动。

参考文献:

[1]余德英.“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育课程资源的建设[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28-30.

[2]杨进红.三位一体的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库建设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8):48-50.

[3]陈朝珠.OER运动背景下的课程资源建设互联网思维[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4):26-28.

[4]曹卫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的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07(4):65-68.

[5]孙田琳子,张舒予.迭代共生: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的路径创新[J].开放教育研究,2015(8):113-119.

[6]陈学军,黄利华.基于云计算的义务教育学科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3(1):81-87.

[7]谷陟云.论教师的课程资源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2):39-41

[8]李晓园,金绍梅.精品课程资源共建共享:现状与建议--以江西省八所高校为例[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98-102.

[9]杨晓宏,杨方琦.基于“一师一课”活动的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6(8):102-110.

[10]廖晓明,罗冬林.论我国精品视频课程资源共享与利用机制[J].教育学术月刊, 2013(11):92-97.

作者简介:李红(1983.4—),硕士学位,四川成都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李长青(1983.1—),博士,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网络学习平台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学习评价研究
浅析网络学习平台的开发研究
现代学徒制课程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与Moodle的移动学习环境构建
基于云计算的网络学习平台建设问题研究
微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智慧校园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Moodle平台的在线学习系统的开发与构建
网络教育促进学习方式变革
国家精品课程网络学习平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