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时时刻刻》中的女性主义和同性情感

2017-04-26张雪丹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关键词:自我价值迈克尔

张雪丹

摘 要:迈克尔·坎宁安的代表作《时时刻刻》巧妙地把英国现代主义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故事和两位现代女性的生活编织在一起,记述了她们生命中的重要的一天。三位不同时空的女人身上有很多共同的特质,伍尔夫是现代女性主义的先驱,正是她的小说《达洛维夫人》把她们的处境和命运串联起来。三个人都寻求精神独立和自我价值,同时又内心孤独、困惑;她们都与同性有过难忘的一吻,这种女性之间的情愫与相互支撑是她们彼此心灵栖息的方式,同时也为她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可能性。

关键词:迈克尔·坎宁安;精神独立;自我价值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时时刻刻》是美国现代派作家迈克尔·坎宁安的一次大胆尝试,他把目光对准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伍尔夫及其代表作《达洛维夫人》,不仅把她当作自己书中三位女主角之一,记述了她在里士满创作《达洛维夫人》的那段时光,还套用了《达洛维夫人》的主题和意识流风格进行再创作。“一天浓缩一个女人的一生”,这是当时伍尔夫创作的主旨,而《时时刻刻》正是以《达洛维夫人》为主线,记述了二十世纪早期、中期和晚期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生命中重要的一天。小说的时间跨度将近80年,三个女人的故事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女性主义在20世纪的发展。

弗吉尼亚·伍尔夫是女性主义的先驱,她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揭示了女作家的困境:不仅缺乏居住和写作的个人空间,心灵的空间也因此受限。而对伍尔夫来说,“房间”还象征着女性作家身处的文学空间。在《时时刻刻》中,当伍尔夫被谢绝一切社交活动,生活空间被局限于里士满这个僻静的小镇时,她多么渴望搬回伦敦,感受激烈的城市生活。然而她的丈夫用爱和善意把她严密地保护起来,尽管违背了她本人的意愿,却让她毫无办法。她在此创作的小说《达洛维夫人》生动地展现了伦敦充满活力的热闹生活,算是在精神上为她拓展了个人空间。伍尔夫后来在日记里写到:“我要继续冒险,继续变化,开闊思想和眼界,拒绝被打上戳记和纳入模式。重要的是要释放自我:让它不受约制地找到自己的空间。”

从旁观者的角度看,劳拉·布朗的生活甜蜜而舒适,她的孤独和绝望来自对生活的割裂与疏离,她的丈夫爱她却并不理解她内心的感受。劳拉浪漫﹑敏感,但并不擅长操持家务,也无法从周而复始的家庭生活中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她受困于婚姻和传统观念,精神压抑,因而对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同时也唤起自身女性主义的觉醒。在当时的年代,一个女人跨过对归属感的追求而去寻求更高层次的尊重和自我实现时,内心的矛盾和困惑几乎让她陷入了绝望。相比自杀以获得解脱,劳拉最终选择摆脱家庭的束缚,远走他乡。她的后来的生活也许没有轰轰烈烈,不同寻常,而是多了一份艰辛与劳累,她只是做了一名图书馆管理员,内心还要承受对家庭不幸的负罪感,但她终于活出自己。

克拉丽莎·沃恩是现代美国版的达洛维夫人,相比伍尔夫和劳拉·布朗,她拥有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权。她有自己的事业,是一名编辑,也有稳定的家庭,与同性恋人萨莉相伴十几年,女儿茱莉娅也已长大成人。克拉丽莎不像伍尔夫和劳拉·布朗那样是被爱和照顾的对象,相反,她始终爱和照顾最多的是她曾经的恋人理查德。这个才华横溢的作家孤身一人住在破旧、简陋的公寓里,忍受着艾滋病和躁郁症的折磨,只是为了克拉丽莎才说服自己勉强苟活。他年轻时就称呼克拉丽莎“达洛维夫人”,而这个称谓从此像魔咒一般伴随着她,让她的生活成为达洛维夫人的写照。克拉丽莎一直沉浸在过去的情感里,虽然在内心的冲突中不断挣扎,结果却还是自愿地扮演着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直到理查德自杀死去。在这一天即将结束的时候,劳拉出现了,她是理查德的母亲,也最能理解理查德的选择。克拉丽莎终于释然,她终于可以放下过往,坦然面对自己。

《时时刻刻》带有鲜明的女性主义色彩,三个不同时代的女人在各自“甜蜜的陷阱”里经历了无法实现自我价值的心理危机,而她们对灵魂深处的挫败感越来越强有力的抗争,如同一幅画卷,展示出现代女性主义发展和进步。

具有同性恋倾向的主角是迈克尔·坎宁安作品的一大特色,《时时刻刻》也不例外,虽然无论是书还是同名电影都没有对此大肆渲染,只限于三位女主人公与同性之间深情的一吻,但却对作品的寓意和深度至关重要。

现实中弗吉尼亚·伍尔夫有过与同性相恋的经历,此外她和姐姐凡妮莎因共同的遭遇从小关系就极为亲密,姐妹情深。在小说中,凡妮莎带孩子们来里士满探望伍尔夫,姐妹俩在厨房喝茶时,女仆耐莉带着从伦敦买回的茶和姜怒气冲冲又得意洋洋地与她们打了招呼。在她转身离开时,伍尔夫探身吻了凡妮莎,这是纯洁的一吻,带着对传统观念的挑衅与叛逆,同时也无比甜蜜。凡妮莎回吻了她,这一吻给了伍尔夫极大的满足和幸福感。而在电影中,伍尔夫和凡妮莎的吻出现在她们分别之际。那是包含了难舍和不安的用力的一吻,是伍尔夫寻求精神认同的表达,晦涩多于甜蜜,但还是给了她短暂的精神安慰。

相比之下,劳拉·布朗与基蒂的吻似乎有很大的偶然性。她们相识多年,但这一次基蒂的病情让原本强大的她显露出脆弱的一面,劳拉禁不住上前把她拥入怀中,而她的同情也在这一刻不由自主地化为对这个女人的柔情蜜意。她久久地亲吻她的额头,在她抬起头的那一瞬间,俩人的嘴唇轻轻相碰。这是带有保护性的一吻,包含着同病相怜的理解与安慰;看似不经意,却传递了深邃而隐秘的同性情感,好像为劳拉打开了一扇窗,让她看到新的希望,获得重生的力量和勇气。

克拉丽莎是公开的同性恋,她与女友萨利同居十几年,俩人之间深情的吻如同家常便饭。然而始终未走出感情阴影的克拉丽莎并未从中获得真正的幸福,理查德成了她永远的遗憾。在影片中,克拉丽莎在与劳拉谈话后看似有些失落地回到卧室,萨利见状马上赶去安慰。多年的共同生活给了她们无需言语交流的默契,克拉丽莎沉默片刻,转身给了萨利深情的一吻。这一吻发自内心,没有情欲的成分,更像是如释重负的表达。不离不弃的相守,理应迎来美好的结局。

《时时刻刻》中三位女主人公都寻求精神独立和自我价值,同时又内心孤独、困惑。三次同性之吻展现了女性之间的亲密接触和情谊表达,它们饱含深情,传递了女性独有的生存哲学和生命体验,同性情感由此而生。这种女性之间的情愫与相互支撑是她们彼此心灵栖息的方式,同时也为她们提供了另一种视角和可能性。

参考文献:

[1]Cunningham, Michael. The Hours. New York: Farrar, Staus and Giroux, 2002.

[2]Desmond, John, Hawkes, Peter, Adaptation: Studing Film and Literature, McGraw-Hill Education. 2005.

[3]弗吉尼亚·伍尔夫,《达罗维夫人》,孙梁,苏美,翟世镜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4]迈克尔·坎宁安,《时时刻刻》,王家湘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5]孟中,“文学改编:一次特殊的电影心理活动”,《电影艺术》,2004年第2期:16-19.

[6]谭云英, “试析电影《时时刻刻》的套层时空结构叙事方式”, 《文教资料》,2010(1):82-84.

[7]王丽莉,“解读迈克尔·坎宁安的《时时刻刻》”, 《国外文学研究》,2004(6): 84-89.

猜你喜欢

自我价值迈克尔
教育学人风采——迈克尔·阿普尔
Open Basic Science Needed for Significant and Fundamental Discoveries
发现高潜人才:共情与谦卑
蝴蝶
色彩的堆积——迈克尔·托恩格斯作品欣赏
浅谈人的本质与价值
酒店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
面对突发事件,要用好思想政治教育这块“压舱石”
别样的生成 别样的精彩
需求层次理论在企业青年员工激励与组织引导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