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析“夜莺颂”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异同

2017-04-26乔舒怡

青年文学家 2016年35期
关键词:济慈梦游夜莺

摘 要:本文主要着眼于评析济慈的“夜莺颂”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两诗的异同之处。对两首浪漫主义诗作的对比有助于从微观方面探究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同”部分,本文侧重分析人与自然关系,梦境的营造等。在相异部分,则从结构,手法,基调,梦与醒的关系等方面展开。

关键词:夜莺颂;梦游天姥吟留别;异;同

作者简介:乔舒怡,北京语言大学英美文学专业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01

济慈的“夜莺颂”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虽写于不同年代,不同国度,但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通之处。首先济慈与李白都是浪漫主义诗人,而两诗都在不同程度上显现了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两者都崇尚自然,神化自然,把自然作为感情的寄托。同时两者都展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与强调理性相对,两者都着眼于诗人情感的表达。其次,两首诗表达的感情有相似之处。两位诗人都在现实社会中遭遇挫折和不顺,处于不得志的状态。济慈饱受疾病之苦,隐隐担心自己会“英年早逝”。诗人李白则感怀于仕途的不得志。再次,两首诗背景设置也有遥相呼应之处,两者都描绘了梦中的仙境之旅,表达了诗人们对现实的不满和想逃避现实超脱于世外的情怀。诗人们都是在月夜借助某种力量开启奇幻之旅,充满了诗意和神秘色彩。在“夜莺颂”中,济慈的思想随夜莺遁去,进入了仙境般自由美好的的世界。“除了有一线天光,被微风带过,葱绿的幽暗,和苔藓的曲径。我看不出是哪种花草在脚旁,什么清香的花挂在树枝上;”而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李白则被神话吸引,因之入梦,梦到误入仙境。“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梦境和月夜都是两者不可或缺的因素,有助于浪漫和神秘色彩的營造。

虽然两者都有共同之处,但两者更多的是和而不同。首先宏观上来讲,两位诗人从属于东西方两种文明。受不同文化的熏陶,两首诗在依托的神话基础和对时间的处理上有各自的特点。济慈依托古希腊罗马神话,所用典故如Hippocrene, Bacchus 和leopard等都取自古希腊罗马神话。而他提到的“归于泥土”和露斯的典故都有其圣经原型。而李白道教的弟子,诗歌中的仙境显然受道教的影响。同时两者在时间观念上也不尽相同。济慈受西方大宇宙和人类自我小宇宙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他强调人生短暂,另一方面也指出宇宙变化的无穷。这一点可以从古人、今人共听鸟鸣和诗人死后不复能闻看出。“你仍将歌唱,但我却不再听见—你的葬歌只能唱给泥草一块。永生的鸟呵,你不会死去!饥饿的世代无法将你蹂躏;”而李白受道教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人生苦短,年华易逝。“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两部作品在结构上也各有特点。济慈从夜莺对诗人感官的影响写起,借助酒和诗的力量随夜莺远离喧嚣的尘世,进入无忧的仙境。全诗是以时间顺序为主线展开的。而李白先提及他人对天姥山的评价,接着因之入梦,偶遇仙境,最后恍然惊醒。诗人经历了剡溪、青云梯、半壁、洞天石扉等,总体上是以空间顺序为主轴。

两首诗的写作手法也各有侧重。在仙境的描写上,济慈作为感官诗人。着重对视、听、触觉的刺激,营造了奇幻朦胧的意境。而诗仙李白则诉诸于视觉和听觉,展开了一幅壮丽辉煌,多姿多彩的画卷。其次,济慈巧妙运用音与义的关系,通过对辅音及长短元音的应用,给人感官的享受,而李白则侧重对宏大场面的细致描绘。再次,两部作品都运用了顿悟的手法,但作用不尽相同。济慈从幻想中惊醒,从美好中被抛进了现实,这更衬托出现实的残酷和生活的无望。总体上是哀伤、悲观的基调。而李白则在经历了顿悟之后体会到人生苦短,没必要把青春浪费在曲意逢迎之上,与济慈不同,李白更加积极豁达并找到了新的人生追求。

济慈更多的悲观厌世得宿命之感,李白则阐述了在逆境之后释然的积极豁达人生观。

两首诗对梦境与现实的处理亦不尽相同。《夜莺颂》中诗人送未能从现实中抽生,不断凸显梦境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现实如幽灵般萦绕在字里行间,给仙境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最后更是模糊了梦与醒的边界。“噫,这是个幻觉,还是梦寐?那歌声去了:——我是睡?是醒?”而李白的仙境之旅则相对洒脱,随性。现实中的忧患不得志也在仙境奇幻之旅后得到排遣。梦与醒界限分明。

综上所述,济慈在“夜莺颂”和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达的思想中有惺惺相惜之处,但也不尽一致。济慈的“夜莺颂”只阴柔之美,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雄壮之美,不同的梦境反映了诗人不同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胡家峦,《英美诗歌名篇详注》[M].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31.

[2]济慈, 《济慈诗选》 [M]. 查良铮译.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8.

[3]齐晓燕,《英诗的美学探究》[M].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008,189.

[4]朱光潜,《文艺学堂》[M]. 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221.

[5]朱光潜,《诗艺》[M]. 北京出版社, 2006.

[6]Harold bloom, John Keats, Infobase Publishing,New York ,2007.

[7]John Keats,Ode to a Nightingale.

猜你喜欢

济慈梦游夜莺
电影《明亮的星》中女性主体芳妮与济慈作家形象
济慈长诗《拉米娅》中的民间文学“母题”
夜莺
在梦游的象
千件羽绒服温暖黑龙江困难退役军人
济慈的死亡哲学观
夜莺
梦游
夜莺
梦游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