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研究

2017-04-24赵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内蒙古自治区

赵莹

摘 要 在经济新常态的背景下,内蒙古必须寻找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通过分析,本文认为内蒙古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形成、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从制度改革创新、综合性的结构改革与全要素提升几个方面共同发力。几大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提升供给质量,将会有效激发经济体的潜能与创造力。

关键词 新常态 内蒙古自治区 制度创新 结构调整 全要素提升

一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区依托能源工业,紧抓机遇,经济发展进入到高速增长期。回望过去,我区的高速发展主要源于:(1)改革开放之初到上世纪末期,内蒙古总体经济实力、多项经济指标在全国尚处落后地位,经济发展基数小,起步快,经济运行成本较低、后发优势明显。(2)资源富集、生态区位独特、资源型经济特征鲜明。内蒙古地域辽阔,独具资源优势,正所谓“东林西铁、南粮北牧、遍地是煤”,资源型产业是地区主导支柱产业。但是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已经历着深刻的转型。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必须转型升级,重塑新动力。本文将探索自治区在当前形势下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构成,并将其概括为三个层次,其内涵着三个关键点即制度、结构与技术进步。

1以制度性改革为我区经济发展提供源动力

制度性改革是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从基本的理论逻辑来看,制度性改革所带来的红利效应:一方面可以重塑发展的理性思维。新常态下要求我们顺应新的规律,向提升软实力、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制度性改革的方向求变。我国的经济运行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复杂阶段,全面深化改革进入关键时间,自治区发展也处于转型升级的调整时期。改革是一个“有破有立”的过程,新的增长动力的形成必须要首先突破旧的生产关系束缚、旧的思维理念桎梏。当前各种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转型升级的“阵痛”还在持续。要借助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与改革,打破过去的惯性思维的窠臼、去除GDP“速度情结”,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另一方面,制度性改革是优化资源配置格局、提升配置效率、降低成本、激发活力的决定性因素。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长期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破坏”(creative destruction)。政府通过建设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努力消除妨碍资源有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使企业在市场机制下优胜劣汰。近年来,通过改革形成良好的制度环境已成各地共识,新常态下的改革动力逐步回归公共品逻辑,以制度与法治建设促公平、以公平增效率。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参与市场活动与市场竞争。我区正稳步推进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等,就是要通过制度改革与创新,有效降低企业运营成本,营造良好市场环境。第三,制度性改革更要理顺政府、社会、市场三方关系,使其向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方向转变。理顺政府与市场“两只手”之间的关系,政府退回到应有的职能边界中来,简政放权、有为而不任性。给市场合理的空间,保证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还要把一部分政府职能逐步有序地交给社会中介组织,发挥其重要作用。一系列制度方面的改革创新将为转型发展减负松绑、保驾护航。

2以结构性改革释放经济发展的长期潜力

2.1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格局

就产业结构而言,2012年以来我区第三产业比重逐步上升,但与先进地区发展情况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内蒙古三次产业结构呈现的“二、三、一”格局并没有实质性改变,产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例过重,而其中重工业又占据主导地位,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是依靠能源工业支撑实现的。曾经“一煤独大”的产业格局实现的仅是一种“低起点上的高增长”。对于煤炭行业而言,煤炭价格市场化、利润回报高只是开启了煤炭黄金时代的序幕,其根源还在于我国长期以来以投资拉动经济的增长模式,时至今日煤炭行业本身也在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转型。按照国际国内经验,资源型地区的转型发展,须构建起多元化的产业结构。例如,“德国鲁尔地区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方面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示范。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个主导产业序次更迭和产业层次不断提升的演进过程。鲁尔区经济转型的战略要点是延伸产业链条、构建多元化产业布局,以此重新分配要素,增强资源型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对于内蒙古而言,在外部经济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也必须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形成多元化的支柱产业。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更要大力发展有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格局。未来,一方面继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延伸产业链。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我区地缘、资源、民族文化等优势,紧抓机遇、推进合作、开放式发展。国家的“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自治区打造“中蒙俄经济走廊”将对我区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优质资源集聚形成重大利好。机遇与挑战同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未来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2.2优化投资结构,增强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性

就需求结构而言,我区一直以来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投资率偏高。自治区经过了高速增长,目前经济总量已成一定规模。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032.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且人均生产总值已达11547美元。但是,近些年来我们看到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内蒙古的投资结构也存在“结构性调整”的压力,重化工投资导向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对其他方面的投资弱化,进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合理布局。为避免“高投入、低效益”的局面,我们须优化投资结构,同时激发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加关注的就是发展的质量与效益问题。我们没有忽视投资的重要性,但必须明确的是如何通过提高投资的效益来促进产出的增长,通过优化投资的结构方向加快培育新兴业态,增强投资与消费的协调性。全面提高新兴服务业供给规模和质量,构建多元产业支撑。落实好《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努力扩大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品质消费等新型消费供给规模。大力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激发消费新潜能例如大力支持与民生改善、促进结构升级密切相关的健康、养老、文体教育、社区服务、信息咨询、电子商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閑、现代物流等产业的投入。以此来实现产业形态的多元化、现代化发展。

2.3优化区域结构,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格局

长期以来,我区经济发展是以少数城市领跑实现的。东西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带动作用不强。城市间资源禀赋、产业结构差异是内蒙古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基本因素。由于我区地理区划的特殊性,狭长的地理版图、非连续的块状分布,使得首府或核心城市对周围区域的环形辐射与带动作用较弱,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也较低。那些发展实力较强劲、创业投资环境较好的城市,更有优势引智纳才、聚集资源,这尤以中西部的核心区域“呼包鄂”为代表。2015年“呼包鄂”三个城市的GDP总量11098.5.亿元,占自治区总量比达到61.5%。三个城市的财政收入占自治区财政收入总量的48.1%①。近些年“呼包鄂”三市的优势特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基础也日益雄厚。诸多因素显示出“呼包鄂”经济实力与份量在自治区所占的绝对比重,早已是内蒙古经济快速增长的火车头。但也呈现诸如区域创新能力不够,产业配套联动较弱,城市间的联系较松散,对于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相对有限等问题。国际国内经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城市之间的协作融合能力。我们期待未来“呼包鄂”协同发展战略所给予的更大的提升空间。同时,着眼全区,未来各盟市还须根据自身特色,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协作,形成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区域发展新格局,才能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的活力。

2.4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推动非公经济的大力发展

从市场主体结构角度看,我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如煤炭、冶金、电力、化工、装备制造等一系列大型国有大企业带动实现。典型的资源特征、工业的重型化倾向、国有大企业的核心支柱作用一直以来是经济运行的明显特点。近年来,随着国家和自治区对于非公经济发展的重视度的不断提升,我区非公经济已逐步成长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有力因素。特别是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非公经济发展是稳增长、调结构的关键一招。早在2015年,非公经济占自治区经济总量的比重就已经达到63.6%,税收收入占全区税收总收入的80.8%。然而,我区非公经济发展不平衡、竞争力不强,中小企业单兵作战、低水平重复,高技术含量产品少,与发达省区的差距不小。特别是受经济环境影响,融资难问题仍然是束缚其发展的瓶颈。未来,还须尽快完善针对非公企业的相关政策体系并依照执行,定期对各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评估。借鉴浙江等地区的典型做法,进一步探索创新对非公企业在金融、财税方面的支持项目,优化其发展环境。

3以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经济发展提供持续性基础动力

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是指不包括资本和劳动力输入,其他所有影响产出的要素。全要素生产率在内涵上代表了先进的技术、管理、人才等因素对产出的作用,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更是供给侧改革的应有之义。通过估算全要素生产率,我们可以分析并识别到底经济是投入型还是效率型增长。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库兹涅茨对主要工业化国家长期经验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其早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投入特别是资本投入,进入发展中后期阶段以后,要素投入的贡献在达到一个高点后开始下降,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步提高”。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间,资本投入对内蒙古经济增长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贡献率较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度较弱,但近些年全区物化要素投入效率持续走低,经济发展到了转型升级、提升要素层次的重要拐点时期。未来,要逐步实现我区“经济增长向全要素生产率支撑性模式转变”,事实上这种转变即源于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带来的质变。当前,全球以制造业智能化、数字化为核心的新一轮工业革命浪潮袭来,“互联网+”与传统产业跨界融合,创新成为至关重要的发展因素。对于我区而言,实现创新引领、推动要素升级迫在眉睫。如何做?我们关注到全要素提高最主要来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由研发投入或技术引进带来的微观生产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则是改善资源配置带来的效率提高。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提升创新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会为进一步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与层次提供源源不断的基础动力。

综上分析,本文认为经济发展不是简单的“物理加工”,也并非每一项因素的机械叠加。经济质量的提升应是每个影响因素相互作用下的正向“化学反应”。内蒙古未来新的增长点的形成、经济效益的提高有赖于从制度改革创新、综合性的结构改革与全要素提升几个方面共同发力。它们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共同作用构成经济增长的动力运行机制,其产生的效能将会更大程度地激发经济体的潜能与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邢利民.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产业结构多元化的国际经验与启示[J].中国城市经济, 2012(02).

[2]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2-29.http://www.nmg.gov.cn/fabu/tjxx/tjbg/201603/t20160307_534545.html

[3] 国务院.国务院关于积极发挥新消费引领作用 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5]66号,2015-11-19.

[4] 内蒙古非公经济增加值占到全区GDP的63.6%[N].正北方网-内蒙古日报,2015-06-14.

[5] 孟超,胡健,陈希敏.转向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驱动[N].光明网-光明日报,2015-05-17.

[6] 周振华,等.走向新常态的战略布局:新增長 新结构 新动力[M].格致出版社,2015,4.

猜你喜欢

结构调整制度创新内蒙古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召开全区统战部长会议
内蒙古自治区第六届室内乐比赛成功举办
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70周年征歌评选终评
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现状及完善途径
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与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机电类高职院校专业布局与结构调整研究
内蒙古自治区庆祝关工委成立25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