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逆向思维与作文教学

2017-04-24刘振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

刘振

摘 要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表现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却忽视了思维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我们称这种思维定势为封闭型低层次求同思维。因此,要把创造性逆向思维引进到作文教学来。

关键词 作文教学 创造性思维 逆向思维

这是一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定向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最省力的思维方式。它极大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导致习惯性和惰性。

逆向求异思维的敌面是低层次求同思维。应该说,我们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存在着严重的求同思维弊端。

写作是一种充满创造性的表现思维活动。文章是思维的果实。然而,多少年来,我们的写作教学,却不经意地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以致造成学生作文因思维的简单僵化而使然的结构的公式化,语言的模式化,以及思想的板结化,进而助长了他们少年老成的“八股”文风。问题还在于这里隐藏着一种潜在的危机:教师授之以法,学生受之以法;教师要求种“瓜”,学生不得“栽豆”;教师法定种房前,学生依法不得栽屋后。有的老师的那一套写作训练方法,是他当学生的时候从教师那儿学来的,而老师的那一套又是从他老师的老师那儿学来的。这种多年不更的所谓经验就遵循着同一思维轨迹,同一训练方式,得以代代相传,陈陈相因。于是,一种僵固的思维定势就这么无意识地形成了。我们称这种思维定势为封闭型低层次求同思维。

这是一种被人为地同化了的、定向的、单一的、线性的、机械的、最省力的思维方式。它极大地桎梏着学生的创造力,容易导致习惯性和惰性。

令人悲哀的现象还在于,我们许多学生果然学会讲“阿毛的故事”了。以校園文学社的学生为例。这些本来是作文尖子的学生,往往一开始就由硬性模仿而步入求同思维的胡同。

青年学生习作始于模仿可以,但不能止于模仿。止于模仿,便误入沼泽。这是低层次求同思维的悲剧。

严重的问题是,“求同思维”正向低龄化蔓延。按理说,现在的孩子真幸运,他们接触的是变数颇大的世界,西方优秀文化的输入对他们的思维成熟带来了营养剂,电视、电脑等新技术使他们的思维过早地驰入信息“快车道”。这些是他们的祖辈、父辈所望尘莫及的。但是,他们并没有褪尽祖辈、父辈身上的习性,仍然承续着低层次“求同思维”的遗绪。小孩的思维“求同”于谁?当然是大人。诸如在家“求同”于父母,在校“求同”于老师。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谈了亲身感受,说,在现场采访过程中,最难采访的对象是孩子,因为他们很少有自己的话,大多是大人们的套话。思维“求同”于大人,言辞能与之“求异”么?大凡新学期开学,很多班主任想听听新生谈谈新学期的打算,殊不料这些同学嘴里“吐”出的打算竟是如此惊人的相似:“好好学习,尊敬老师,团结同学。”用词的雷同率几近100%,真可谓“异口同声”。“求同思维”竟然导致了孩子个性和想象力的“瘫痪”。学龄前,孩子的思维“求同”于父母;入学后,长期的应试教育又助长了孩子的“求同思维”,与父母、教师双重“求同”,使孩子的鲜活性、灵性、想象力被“教育”得所剩无几,即使有人“求异”,也会被视为“另类”。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与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沉迷于“求同思维”的孩子犹如这类“早熟”的果实。救救孩子!别让他们“很快就会腐烂”!当然,倘要救孩子必先救自己——大人们尽快地走出“求同思维”的怪圈。

走出求同思维的围墙,要改革“阿毛的故事”这就要请出逆向思维训练。其实,古人所谓的“翻案法”,就讲的是逆向思维。晋代的陆机说:“谢朝华于己披,启夕秀于未振。”宋人杨万里指出:“翻尽古人公案,最为妙法。”(《诚斋诗话》)清末刘熙载总结大文豪苏轼创作的一大艺术秘诀即:“善用翻案。”(《艺概》)

唐代诗人刘禹锡有两句名诗:“劝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新翻,即翻案创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且看他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刘禹锡一反古之哀秋悲秋的萧条景象,创出立意高远的清词丽句,是千古绝唱,可视为逆向翻案的优秀成果。

为了便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逆向思维,我们不妨用一个具体范式把它表示出来。

逆向思维范式:P1←——S——→P2

其中,S表示思维客体,或作文题目,题材,体裁;P1表示人们的习惯认识和惯常思维方式或结果;P2则表示思维主体即作者的反向认识和逆向思维方式或结果。辩证法告诉我们,世上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但事实上人们总习惯地认识事物的此一面,而忽视其彼一面。因之,若能运用逆向思维,逆转一下正常的思路,破除“从来如此”的思维定势,往往会有新颖独到的发现,并进而写出好的文章。

三国的曹植曾写过一首著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千百年来,人们对釜中之“豆”寄以深切同情,而对“豆萁”则无不抱怨指责。然而,郭沫若先生运用逆向思维方法,想到了豆萁的另一面,他认为:“站在豆的一方面说,固然可以感到萁的煎熬未免过火,如果站在萁的方面说,不又是高于牺牲精神的表现吗?”于是,他打破了人们的传统看法,别出心裁地写了一首《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中肥。本是同根生,缘何甘自毁?”这里,郭沫若笔下的豆萁,完全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出现,表现了一种高度的自我牺牲精神,读后令人耳目一新。这些都可资我们作文教学之借鉴。

猜你喜欢

逆向思维创造性思维作文教学
逆向思维在小学数学解题中的作用与培养
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大学英语创造性学习共同体模式建构案例研究
数学教学中引发创造性思维的技能探究
基于高中语文诗词欣赏教学下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网络视域下初中作文教学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