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中的相同相似收集法

2017-04-24蒙新平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学习效率语文教学

蒙新平

摘 要 本文分析了如何在语文教学中,采用相同相似收集法,让学生更高效地掌握语文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关键词 语文教学 相同相似收集法 学习效率

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学成绩呢?或者说怎样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正在学和已学的知识呢?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相同相似收集法”对学生的学习有较好的成效。

所谓“相同相似收集法”,即是把已经学过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收集起来,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学习的方法。这种方法非常有利于学生感知、记忆、总结,即学习、复习。

举几个语文教学中的事例。在记叙文教学中,当讲到表达方式时,学生认真听了,作业也做了,可是不久就忘记了;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学生原来理解的实词,过了一段时间,也忘记了。这是短期记忆没有进入长期记忆的结果,即遗忘。心理学的常识告诉我们,只有经过多次地反复地刺激,才能使短期记忆进入长期记忆,才能牢牢记住。初中语文课本从第一课到三十课的文章,篇篇精美。课本自然无法重复,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作业却可以的。课本是第一次新鲜的刺激,作业应该有多次地反复地刺激。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当然我这里所说的科学的有效的学习,不是搞题海战术)。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但我们的作业不是这样。这很可能就是老师教语文、学生学习语文效率低的原因之一了。例如,学生学习了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这篇课文,第一次学到了“先扬后抑”写作手法,但在作业中却没有得到训练,或者说仅一次的训练,然而在以后的不知那一次作业或考试中又出现了,而此时的学生哪里又会想到呢?哪里又会做的来呢?

九年级总复习阶段,情况稍微好一些。学生有总复习资料,也有总复习题。总复习资料中也有总结概括的,也有分类的。但我认为还是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没有这样一类更具体的题目给学生做,学生往往就不能很好地掌握。举一反三,这话说得容易做时却想不到。有时不分类的题目做多了,反而做晕了头。总之,复习的效果并不是最佳。如果看看学生做的题目,不管是作业也好,还是考试的试卷也好;不管是平时测验的也好,还是期末考试、月考、几个学校统考的也好,现代文的阅读理解得分率都不理想。

相同相似收集法,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对学生学习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赏析等都非常有帮助。下面举例说明这种方法。如现代文的记叙文阅读,可首先设计问题(题目),然后把问题(题目)进行分類:“理解文中加点词、句的含义”、“概括文中心理和情感变化”、“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补充完整故事情节”、“文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心理和情感变化”、“人物形象”、“补充完整故事情节”、“描写方法”、“写作手法”、“开头和结尾”、“赏析句子”、“表达方式”、“从哪几方面写”、“概括文章内容”、“批注”、“启示”、“线索”、“写作顺序”、“作用”“语言风格”等等,而设计的问题(题目)尽可能地举出学生在做作业时所遇到的问题。问题(题目)设计得越细致越好。又如说明文阅读先设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作用”、“理解”、“概括”、“从哪几个方面写”、“语言特点”等这些学生平时遇到的问题(题目)。

接下来,在每个分类下收集相同相似的问题(题目)一十、二十到三十题不等。学生容易掌握的,可以少收集些;较难掌握的和难掌握的就多收集一些。最后,编辑成册,按从易到难,从浅到深,从简单到复杂,分门别类整理成册。当学生要做作业时就发给学生练习。当学生做同一类型的题目做到一定量的时候,学生的记忆就会量变产生质变,对这个知识点就很容易理解、掌握、记忆了。这种相同相似收集法,不仅语文教学可以用,其他学科也可以用。

也许有人可能会说,这种教学方法单调死板。从生理学来说,我们的大脑是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是一个记忆的宝库。然而大脑的记忆规律告诉我们,要记住一件事物,必须是反复刺激才能形成难以忘记的印象的。记忆记忆就是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而识记后,保持、再认和回忆就十分重要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记生字词和外语单词要反复地读、多遍写才能记住的生理原因、根本原因。音乐课上反复练唱某一句或某一段;书法课时反复练习一笔一画;体育课里反复训练一个规范动作:篮球运动员的定点投篮,乒乒球运动员的高抛发球,羽毛球运动员的挥拍扣球等等等等,不都是多次地反复地训练,有效地刺激大脑形成记忆,形成动力定型的吗?学习哪里有一蹴而就的事情呢?学过的知识需要巩固,不然就会遗忘;新的知识更需要多次练习才能掌握。

现在的学生做语文作业,尤其是阅读理解的题目常常做得不好,究其主要原因,是没有相同相似的题目反复地雷同地训练,大多数时候是贪多嚼不烂。我们今天的语文教学有点像猴子摘玉米,摘一个,丢一个,到头来看似量很大,学生学习了很多,但真正掌握的却不多。一篇七年级做过的现代文阅读,九年级时来做得分也高;曾经做过的现代文阅读,教师讲评过了,过一段时间再做,所得分数也相差不大。如果运用相同相似收集法,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是科学的。

参考文献

[1] [德]艾宾浩斯.(H.Ebbinghaus)描述了人类大脑的记忆规律:遗忘曲线.

[2] 巴甫洛夫学说里的动力定型概念.

猜你喜欢

学习效率语文教学
基于二维码技术的多媒体学习效率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