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探究

2017-04-24许咏梅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许咏梅

摘 要 高校作为学生资助体系的执行者,最终目标在于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有关统计数据显示,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接近30%,由于社会转型期、家庭环境、个人自身等原因,其中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心理异常。高职院校可通过建构立体化的资助模式、建立走访困难学生家庭机制、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与育人理念、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调整与情绪管理等对策开展心理援助,有效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品质的完善及健全人格的形成。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心理健康 对策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教育收费制度的改革及生活费用的增加,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逐渐攀升。2009年地方高校在校生总人数2033.43万人,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人数471.7万人,占学生数的23.2%;在未来若干年内,高校在校困难学生数还会呈逐年增长的趋势,这样的增长趋势是刚性的。高职院校生源大部分是农村落后地区,城市的中低层收入人群,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接近30%。有资料显示,近30%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障碍。近几年,在高校出现的一些恶性事件中,近80%与当事人心理健康有关。高职院校在对困难学生进行经济资助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并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心理援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

有资料统计:高职院一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心理异常者接近18%。比其他学生高出5个百分点,占到全部在校生心理异常人数的26%左右。根据教育部对全国70多所高校近20000名学生的心理健康专項调查及笔者学校团委每年对4000名高职学生的心理测试,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

(1)自卑。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担心同学知道家庭情况而自卑,宁愿借钱也不愿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是资助。辅导员、课任教师及同学们反映一些贫困生待人接物及学习生活中表现不够自信。

(2)孤僻。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多数都有着极为强烈的自尊心,不愿接受周围的怜悯与额外的关注,对身边的家境较好的学生有敌对、排斥的心理。不太乐意参加系部及学院组织的集体活动,不太愿意主动和别人坦露心扉。

(3)焦虑。由于当前的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为职业类院校低人一等,就业前景茫然,对未来的职场有莫名的焦虑。有的同学认为上大学增添了家庭的负担,有的同学在得到资助后,过强的自尊心又给他们带来了更重的心理压力。

(4)逃避。当前社会竞争无处不在,高职院校学生承受的压力更大。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并且心理承受力差的学生,往往选择一种消极的态度。逃避现实生活,迷恋电脑游戏,迷恋网络聊天。没有心思学习,不去上课,甚至荒废学业。

2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这些困难的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既有内在原因又有外在原因,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既有利于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工作;也有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2.1社会转型期的原因

不可否认,当前社会的确有这样一部分人,或者存在这样的一些现象:崇拜奢靡的物质生活,把拥有财富当作成功或是价值衡量的唯一标准。学生及其家庭因为经济困难,可能没有话语权等经常受到歧视和不公正的对待。

2.2家庭环境的原因

部分困难家庭的父母由于自身的认识水平有限,又不具备谋生的知识和技能,常抱怨生活或仇视社会。有的家庭由于经济拮据难以满足孩子的物质要求,也没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性格及兴趣的正确培养,所以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无法适应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认识到了“只注重书本知识是不够的,”但又无力改变,对大学生活充满恐惧。

2.3个人自身的原因

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入大学这个微型社会后,一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和学习压力,一方面突然又面临各种选择和诱惑,对生活的艰辛缺乏积极认知,或是抱怨自己的出身、父母的贫穷,或是强调社会因素,怨天尤人,更有甚者,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等。

3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心理帮扶的对策

3.1建构立体化的资助模式

目前我国的资助体系保障了每位学生享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保证了教育的公平。如2012年我国资助普通高校学生3842.7万人次,资助金额547.84亿元,比2011年增加33.16亿元,增长6.44%。 但这样的自上而下的资助,没有激发学生家庭及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应改变以往的资助模式,将单一的经济资助改为立体化的资助。即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行物质经济上的资助、学习生活上的帮扶、心理健康的关注与辅导的“三位一体”的资助模式。它以经济资助为基础,一方面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帮扶,另一方面结合他们的心理特点和需求,加强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的引导,从而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和精神品质,做到“助困”与“助心”相结合,最终实现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这种从学生心理、生活、经济等方面进行立体化的多层次资助模式,是对现有资助体系的补充和完善。它既是高职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也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人成才的需要,更是激发他们自身积极性和内在潜力、实现人生理想的有效途径。

3.2建立走访机制

高职院校学生大部分是处于社会的中下层,平时鲜有关注的目光和话语权,社会各界、政府及学校在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物质帮助的同时,还应建立联动的走访机制。例如,成立由院、系、班级组成的三级制的走访活动工作组,常态开展走访活动。一方面宣传资助惠民政策;另一方面,帮助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走访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和学生进行谈话、谈心,也可电话和学生家长沟通,或是通过信件、喜报的形式将学生的在校学习等情况汇报给家长等等。通过相互平等与尊重的交流,彼此坦诚相待,从而疏通学生情绪,接受现实,战胜挫折,促进身心协调。

3.3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独特的个体。教育工作者在平时的教学和管理中,要遵循学生差异性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实施以生为本的教学与管理。如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游戏或是活动,改变和提高困难学生群体的认知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情绪自控能力等。在平时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中,对问题学生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在教学评价上,鼓励多元化的自我评价方式,推广赏识教育,激励每个学生在素质发展上的点滴成就。在学生的就业和择业问题上,鼓励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情做起。

3.4引導学生自我调整与情绪管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引导学生掌握自我调整和情绪管理的方法,如心情糟糕的时候,主动通过运动、唱歌或是找人聊天等方式进行宣泄;学习之余,发挥自已的特长,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积极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等等。从而不断接纳自己,调适自己的心情。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贫困生资助政策执行情[EB/OL],(2010-08-12).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4885/201011/112014.html.

[2] 任海华,基于学生资助系统的高职院校困难学生隐性德育模式研究[J].杨州教育学院学报,2014(6):34-36.

[3] 周艳荣,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0(4):82-84.

[4] 袁世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刍议[J].中国高教研究,2008(4):79-81.

[5] 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资助信息平台.2012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EB/OL].http://www.chsi.com.cn/gjzxdk/news/201311/20131113/618438292.html.

[6] 赵蕾,立体化资助模式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援助[J].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9):90-92.

[7] 陈德洋,吕晓婷.高校资助育人体系中心理疏导功能的研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4(12):44-46.

猜你喜欢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职院校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职业价值观特征与职业指导研究
浅析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