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7-04-24丁岚吴迪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34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

丁岚 吴迪

摘 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高校扩招人数增长变快,许多高校为缓解校内人口压力纷纷建立了新校區,发展大学规模。但新校区的建立一般作为大学老校区的附属存在,缺乏校园文化 ,新校区的师生无法感受到大学应有的学术氛围、文化底蕴,对学校缺乏归属感。同时由于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新媒体发展的时代,各类新媒体媒介为学生接收信息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本文提出了几点关于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结合新时期媒体建设新校区校园文化,对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进行继承与发展,建设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关键词 校园文化建设 新时期 新校区

0引言

当代大学作为培养各类人才的高等教育学府,其功能应不仅局限于传授科学、知识、学术,更重要的一点是传承文化及健康的价值观,传递理想,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塑造健全的人格。校园文化在此过程中承担不可估量的作用,因为其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情操、人格、信仰等。

目前,国内很多大学经过新一轮规划后,通过搬迁、扩建的形式建立了新的校区,优秀的新校区校园文化为学生提供了独立思考的环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能帮助追求正确的目标和理想。同时,随着现代网络的发展,手机和电脑的普及使得传统的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被新媒体取代。以微博、微信、QQ为代表的社交平台已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研究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利用手机、电脑上网、购物、实时交流成为每个大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新媒体已成为大学生最重要的沟通交流工具之一。随着高校的信息化进程的加快,新媒体也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新媒体由于其沟通交流的实时性正在影响传统校园文化的发展,构建一种新的文化模式。

本文为探索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分析了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将新媒体与校园文化发展相结合,进行老校区校园文化有效的继承与创新,建设新校区的特色校园文化。

1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许多学校在建设新校区时已经或多或少的考虑到校园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尽量使学校的历史与发展展现在新校区内,但是在校园文化发展的实际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

(1)新老校区间的距离使得校园文化的传承出现断层。新校区一般建在郊区等比较空旷的地方,老校区由于建的早一般在市区离市中心比较近的地方,因此两个校区之间的距离往往非常远,无论是乘坐校车或者公共交通都需要很长时间。老师通常在新校区上完课以后需要赶乘校车,无法与同学们在课后有积极的交流。一般来说,老师办公室也是位于老校区的,因此学生如果有问题也无法与老师联系造成沟通上的不畅,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感受学校的科研氛围,也无法深入研究学术问题。另外,一般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都居住在老校区,低年级学生居住在新校区,因此低年级学生与学长学姐交流不方便,无法获得高年级学生在学习、生活、学术等方面的经验,从而无法感受大学校园的许多乐趣,产生失落感。

(2)新校区缺少文化积淀。老校区由于建校时间较长,经历过多年的沉淀,在每个地方都有着学生的记忆,慢慢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校园文化个性,这种精神文化通过一代又一代学生的传承成为了学校的个性与特色。然而新校区的建立并未经过这一沉淀的过程,一切的事物都是新的,无法看到经过陈年往事积淀的特征建筑和校园景物,同时由于新老校区间的互动比较少,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传承受到阻碍,这种情况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发展。

(3)新校区缺少文化的互动。校园文化并不是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它与其它社会大文化及其它文化间都存在一定的互动,那么校园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是不可避免的。城市的社区文化对社区的个体和群体产生巨大的影响。社区文化对个体的影响一般体现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社会行为上,而对群体的影响一般体现在群体的目标系统规范的建立。大学作为一个社区,虽然居住在里面的师生在生活方式、学习专业等方面都不一样,但是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社区文化的熏陶,因此他们的精神气质、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因为社区文化的影响发生改变。随着大学的开放程度提高,大学作为一个社区与其周围的社区间互产生频繁的互动,使得文化间相互融合,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因子,可以说大学的校园文化是在周围社区文化的影响下产生的,因此很多大学的校园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而新校区的建设一般处在郊区,周围社区较少无法产生有效的互动,这使得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发展受到更大的阻碍。

2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新时期的大学生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受新媒体影响,接收与传播信息的速度非常快,他们处于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天都在接受大量的信息。然而现在的新媒体在校园文化的应用中仍存在许多问题:

(1)高校主流文化受到威胁。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学生接受的信息经过政府、学校的把关,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更加便捷,不易控制,西方国家凭借其技术优势,推行文化殖民主义,冲击大学校园内的主流文化。新媒体环境下,网络中存在大量虚假不良信息。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受众之一,接收大量信息的同时并不能很好的对信息加以辨别区分,这些不良信息很大程度上误导学生,扭曲了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缺乏对理性认识,产生对新媒体的过度依赖,同时,无法对内容进行甄别造成很多大学生消费上的盲目跟风与攀比。

(2)学生道德规范失衡。新时期媒体环境的虚拟性和自主性,令参与者无所顾忌的在网络环境下自由行动。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中不受约束的环境,由于其自制力较差,且无人监管,造成价值观和道德观的缺失,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的行为。

(3)新媒体传播使得校园信息管理难度加大。新媒体环境下,自媒体的发展使得读者不再是单纯的读者,而是参与到传播信息的过程中,成为创作者。在这种环境下,网络信息的管理难度增大,尤其是当个人成为创作者以后,形态各异的观点信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其中一些不良观点会影响学生的思想观点。同时过量的信息,导致学生依赖网络上现成的答案而不去独立思考,思想浅薄混乱,丧失了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求真精神。

3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为建设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上文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背景作了简要分析,下面将给出关于如何建设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1)结合新媒体宣传校园文化。新校区可以利用新媒体信息传播速度快、接受面广的优势,宣传老校区的优质校园文化,使新生能够及时感受到学校经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底蕴。同时学校可以通过新媒体建立良好的沟通体系,实现新老校区的互动,营造校园文化“软”环境,使老校区的校园文化能够在新校区得到继承与发展。新时期的大学生在充分接触各类信息平台的基础上,突破传统媒体的时空界限,对于各类话题都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这有利于学生、教职工之间的交流,促进老校区对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渗透,形成良性的文化沟通。利用新媒体提升信息传播速度,增强校园文化的影响力,通过微博等媒介创建热门话题,提高学生参与度,宣传学校历史文化,学生通过这些媒介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影响,渐渐对这种文化产生认同感,自觉地内化老校区校园文化,达到对老校区校园文化本质上的认同。

(2)改变教学方式,通过师生的互动实现价值共振。大学的校园文化的基石在于老师,老师在学校的功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教师作为长期处于校园文化熏陶下,其一言一行帶有校园文化的烙印,在与学生的互动中也能够传递老校区的价值理念,弘扬优质的老校区校园文化。然而,新校区由于地处郊区,老师上课时间以外来去匆匆,很难实现良好的交流沟通,因而也难以达到校园文化宣传的目的。新媒体的出现使得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不受限于时间地点,通过微博、博客等平台学生可以与老师进行沟通,探讨学术问题,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普及学术知识,为学生答疑解惑。通过其自身的魅力将老校区的价值理念带到新校区,让学生逐渐认同这种价值理念。同时新校区的价值观也会在这种交流过程中产生共振效应,影响老校区质的同一性。如果老校区的教职工认同新校区的价值观,那么这会明显增强大学的凝聚力,如果无法认同,那么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则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3)学校应采取有效措施消除新媒体带来的消极影响。新校区的学生一般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刚步入大学,还未形成完整健全的价值观。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开放性、隐蔽性和无障碍性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了极大的阻碍,各种鱼龙混杂的思想在校园内传播,削弱了学生的辨识和判断力,影响他们人生价值观的形成。同时,新媒体环境下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多,知识更新速度提升,学习方式也趋于多样化,校园文化也更加崇尚自由、平等的理念,导致教师的权威性不断失落。因此,在师生和谐共处的条件下老师应努力提高其专业权威和道德权威,以老师自身的才干和品格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加强自身素养。学校也需要对校内传播的信息进行检查过滤,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各类媒介,正确理解和享用大众传播资源,并保持对事物的怀疑态度,避免被煽动迷惑,既能在各类媒介资源中完善自我,也能参与社会发展中。在这种环境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才能健康的发展。

(4)新校区的校园文化不仅仅是老校区文化的继承,更应该有自己的发展与创新。新校区的校园文化虽然是以老校区校园文化为基础的,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所处的时代与背景都与老校区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不能直接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而是应该发挥全校师生的创造力,在继承老校区文化的同时结合时代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建设有学校特色的新校区文化。随着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展,老校区校园文化的单向移植效应逐渐减弱,新老校区校园文化的交流互动逐渐增强,为了避免突变行为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新老校区需要使各自文化在相互协调的基础上进行互动。同时,新老校区校园文化互动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冲突,因此需要适应性的调整来减少这种冲突,消除不利于学校整体发展的因素,促进新老校区校园文化在和谐互动的基础上共同发展。

(5)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互动。新校区地处郊区等偏远地区,难以与社会文化产生有效互动,对校园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困难。新媒体的发展使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社会动态,参与社会热门话题的讨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以此为出发点,分析社会发展前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实现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的良性交流。因此,校园文化建设要求新校区及时传递、反馈来自社会网络的信息,提高同学们的实时参与程度,完成与社会的交流互动,使得校园文化建设的各类决策具有更强的实效性,通过来自社会的各类反馈信息,新校区也将持续完善自己的文化。

(6)强化新校区信息管理手段,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环境。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不良信息一旦进入校园将会引发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学校利用技术手段建立防火墙,强制检查过滤内外网络,防止有害信息进入校园网络。校园网络的监管需要一套完整的机制,规范网络行为主体,防止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不法行为,保证校园信息的安全。网络舆论对新时期大学生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稍有不慎会影响校园文化的发展方向,掌控网络舆论发展对建设校园文化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建设优质的校园文化,学校需要借助网络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与关注焦点,能够预判(下转第34页)(上接第20页)网络敏感信息的发展,及时发布对各种不良观点的阐释,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完善高校舆论的澄清疏导工作,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保证其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

(7)增强学校师生的文化构建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重要内容。新校区环境下,教师和学生都是建设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增强学校师生的文化构建能力是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缺失的一个部分。教师需要重视新媒体的使用,针对其传播规律进行教学,搭建学生接受度较广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微博、微信等媒介发布信息,实现与学生的无障碍交流,并以其自身的文化魅力感染熏陶学生。学生则需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建立正确的媒介使用习惯,不过分依赖于各类媒介,有分辨信息优劣的能力,提升网络警惕力,形成优良的网络道德。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搭建一个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宣传积极的校园文化。

4结语

校园文化建设在新时期、新校区的发展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新时期的大学生处于一个新媒体高度发展的社会,能够接触到海量的信息与知识,为发展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带来了机遇与挑战。本文简要分析了新时期、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思考:新时期、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应在继承老校区文化的基础上,利用新媒体的优势,进行创新与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共用努力,建设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 陈义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 周琳.大学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

[3] 楼仁功,陈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5,25(1):93-95.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建设新时期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新时期农村气象观测及防灾服务探索分析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