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传道授业解惑”观师德师风建设

2017-04-22张云飞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师德师风

张云飞

摘 要: 教师肩负着传其道、授其业、解其惑的任务和责任,韩愈的《师说》一直影响着我们对教师的角色、职责及教法的认识。作者从传道、授业及解惑三方面闡述对师德师风的理解。

关键词: 传道 授业 解惑 师德师风

高中就学过昌黎先生的《师说》,时至今日仍能依稀记得文中的一些语句:“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当时虽然会背诵,但是对其中一些道理一知半解,如今走上教师岗位的我,回过头来细细品读这句话,有了新的领悟。

一、传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文中的“传道授业解惑”,从字面意思上看,“传道”、“授业”、“解惑”,三者并列而行。而从功用上看,三者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递进关系,而是主次关系。习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指出,“传道”是第一位的,一个优秀的老师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1]。由此可见,“传道”的重要性。当然,“授业”和“解惑”排在第二和第三位并不是说二者不重要,而是相对于传道而言,授业和解惑的重要性略逊一筹。

“传道”那么重要,把它放在首位。这个“传道”该做如何解释呢?“传”字好理解,传授的意思。至于“道”,有人把“道”解释为道德观念,强调人才培养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有人把“道”解释为基础教育,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突出扎实基础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这两种解释都说得通,但都比较抽象;解释得具体一点,“道”即为人处世的道理,这种“道”是孔子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种“道”是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道”是李广将军的“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种“道”是毛主席所指的一种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2]。理解了“道”的意思,就比较容易理解为什么“传道”是放在第一位的。

首先,“传道”的第一性体现了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成人,其次才是成才。叶圣陶曾说:“当代的教育是教人做人、教人做事的事业。”教育家陶行知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说道:“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一种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可见,教学生做人永远都是第一位的,因为学生只有在具备健康人格的情况下,其他各方面能力才真正有价值。所谓为学,先为人。退一步讲,如果把“道”学好了,一个学生即便不成才也可以成人,一个会做人的人,一个具有白求恩品质的人。

其次,“传道”的第一性体现了师德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教师的灵魂。教师要能“传道”,更要以身作则,“传道”的基础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要学为人师,更要行为世范[3]。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为人处世的态度受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的影响比较大。而在学校因素中教师因素是主要的,人们常说,教师要为人师表。教师要通过言传把正确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及人生观传授给学生,更要通过身教以榜样模范的作用影响学生的言和行。教师品行端正,博览群书,业务精湛,学生自然“亲其师”、“信其道”。

二、授业:“授人以鱼,授人以渔”

说完了自己对“传道”和“传道”的第一性的理解,下面谈一谈自己对“授业”的理解。“授业”,顾名思义,传授学业,传授知识与技术给学生,包括传授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以及传授掌握知识的方法。教育家叶圣陶针对教学曾提出“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观点[4]。让学生在课内得法是授业的一个主要目的,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就要求教师不仅研究教学内容,更研究教育和学习的规律和方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会和掌握学习的规律和方法,为学生主动学习和自学创造条件,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指引作用。

人们常说,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急,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5]。但是,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夫有一筐鱼和一个鱼竿,在路上遇到两个人,一个人要了一筐鱼,很快,他就把鱼吃光了,后来就饿死了,另一个人要了鱼竿到海边钓鱼,但是他没有到海边就饿死了。”这个小故事应用到教师对学生的“授业”中,反映了这么一个道理,教师对学生的授业要“既授人以鱼,又授人以渔”。授人以渔比较重要,授人以鱼同样重要,二者偏废其一都可能会出现故事中饿死的下场。教师要传授知识给学生,自己掌握的知识必须大大超过教给学生的范围,习总书记在同北师大师生代表座谈会上提到,学生往往可以原谅老师严厉刻板,但不能原谅老师学识浅薄,“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知识储备不足、视野不够,在教学中必然捉襟见肘,更谈不上游刃有余。可见,教师给学生“授业”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这样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拓宽学生的视野。

古代夫子在学堂讲学的时候,时不时会让一个学生站起来讲一讲对论语中某句话的理解。孔子曾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师生互动在古代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课堂上,或提问,或讨论,或辩论,可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课堂教学活动中。而且为了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面对学生的回答和讨论,不管答案如何,教师都要肯定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欲望。另外,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必不可少的,讲解是基础,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的基础上自主、探究学习。可以说,教师的讲解是源,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是流,只有源,没有流,学习就会成一潭死水,而只有流,没有源,学习会变成干涸的沙漠。只有源深长流,学习才会源远流长。由此,教师对学生“授业”既要发挥教师在课堂的主导作用,一部分知识让学生被动接受、消化,又要发挥学生在课堂的主体作用,一部分知识需要学生主动去获取、去吸收。

三、解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说完了对“授业”的理解,下面谈一谈对“解惑”的理解。解惑:惑,指困顿、迷惑,教师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帮助学生解除“道”“业”方面的疑惑。解惑是教师的职责,而且教师“解惑”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情境下,学生对问题的解决、对知识的渴望才会非常强烈,在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老师能旁敲侧击,对学生提出的困惑给予指点[6]。这样解惑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知识水平、研究能力还有待提高,教师要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启发、引导学生对“道”和“业”的思考。否则,学生对“道”和“业”的认识只能停留在原有层次水平上,不能拓展和提高。面对学生的问题,无论学生问什么问题,老师都不能置之不理,不能好生“差生”区别对待。老师或耐心地解答,或积极地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进老师和学生的感情。

四、结语

老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是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会思考的过程,老师对学生传之以道,授之以业,解之困惑就仿佛在阳光下,园丁用根根木棍将棵棵树苗扶直,然后培土,再适时地加以施肥、浇水,这样树苗才能茁壮成长,这种成长是由内而外的,最为健康。

参考文献:

[1]张智.“传道”是第一位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2):40-43.

[2]徐仪明.论毛泽东“一辈子做好事”思想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J].湖湘论坛,2013(3):22-27.

[3]胡丹.浅谈高校教师的自我修养与发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3(12):35-37.

[4]黄翠霞.培养课外阅读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J].考试周刊,2011(71):48.

[5]于永华.方法学习:本科生学业标准的重要内容[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0):86-89.

[6]姜国钧.温故而知新:孔子的教学原则及其当代意义[J].现代大学教育,2009(1):9-13.

基金项目:武汉工程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No:X2015019)。

猜你喜欢

师德师风
加强师德师风,提高全体教师师德素养
加强师德师风,提高全体教师师德素养
新形势下党校师德师风建设探析
加强卫生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思考
民办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研究
二级工会在高校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