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代童趣诗

2017-04-22李娜

文教资料 2017年1期
关键词:童心

李娜

摘 要: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趣诗占据一小部分比例,在写作题材方面有儿童游戏、生活和状物,这些诗句体现出作者的心境:归隐闲居,趣尚雅好;志不得伸,厌倦官场;心怀童心,回归童真。研究这些诗句对现代儿童、大学生、社会人有重大的作用。

关键词: 古代童趣诗 童心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

中国古典诗歌数量、种类繁多,山水诗、爱国诗、爱情诗、边塞诗等几类的研究经久不衰,成果斐然,而历来研究童趣诗的成果不多,儿童诗还未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收录的童趣诗有以下八首:《古朗月行》、《村居》、《清明》、《四时田园杂兴》、《池上》、《小儿垂钓》、《所见》和《宿新市徐公店》。下面笔者将从童趣诗的内容、作者的心境及此类诗歌的意义三方面加以解析。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趣诗的内容

从写作题材看,这些诗歌的内容分为以下三类,可从中看出儿童的形象。

(一)对儿童游戏的刻画。

“儿童是一个玩耍的精灵,而不是别的什么。要问儿童为什么玩耍就如同问儿童为什么是儿童一样”[1]。游戏是孩童成长的方式,也是特有的天性,诗人们正是抓住他们这一好玩的本質,将其天真无邪、无忧无虑刻画得生动形象。

《村居》(一年级下册,第16页)中“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描写了农村早春二月、草长莺飞、杨柳拂堤,儿童们兴致勃勃地放风筝的情景。孩子们大概早就注意到今天的天气适宜放风筝,放学回家首先不是写作业,可以想象他们冲进家门拿出风筝就跑的猴急样儿。在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宿新市徐公店》(五年级下册,第22页)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使急急忙忙、一心一意捕蝶的形象跃然纸上:“急走”与“追”相结合,孩子们那种双手扑扑打打,两脚跌跌撞撞追蝶的兴奋欢快的场面,以及在偌大的菜花丛中东张西望搜寻蝴蝶的焦急,全然可以想象出来。

(二)对儿童生活的展现。

苏教版语文教材童趣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篇目较多,白居易所作《池上》(四年级下册,第112页),是完全对小娃偷采白莲的描写:“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而这个小主人公天真活泼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小儿垂钓》(四年级下册,第114页)描写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从形神方面刻画了垂钓小儿认真的模样。劳动中的儿童最天真可爱:《四时田园杂兴》(三年级下册,第20页)即展现了模仿大人种瓜的调皮又懂事的小儿。《所见》(五年级上册,第16页)描写了一完全沉醉于大自然美景而全然不知世间“忧愁”的牧童,将儿童的天性展现了出来。

(三)儿童对事物的认知。

描写儿童对事物认识的诗小学教材中仅一首,那就是李白的《古朗月行》(一年级上册第110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诗歌描写了诗人孩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虽然这种认识还处于较低发展水平的阶段,但很符合一年级学生比较浅显的认知,更关注事物的直觉转态,用表征思考客体和事件。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趣诗体现的作者心境

结合教材中童趣诗的内容及作者创作的时代背景,揣摩出作者具有以下心境:

(一)归隐闲居,趣尚雅好。

《小儿垂钓》的作者胡令能隐居圃田,以修补锅碗盆为生,虽隐居民间,但勤奋好学,读书不辍,修补之余作诗联句,作家只有恬淡安适的心境,才如此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小儿垂钓时的认真。南宋诗人范成大晚年致仕,退居家乡苏州的石湖,才有闲情逸致观察乡村孩子的生活状态。

(二)志不得伸,厌倦官场。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谓闲适诗“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性情者”,《池上》是诗人的后期作品,此期的诗人官场失意、仕途艰险,诗人将志不得伸的无奈转化为对恬淡闲旷的崇尚、对心身安适的追求。《村居》的作者清代诗人高鼎,他遭受议和派的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晚年归隐于上饶,诗中孩子们无忧无虑放风筝的生活,大概是诗人壮志难酬后心之所向的生活。孩童们“飞入菜花无处寻”的忘我欢乐,是同样为官清廉却遭奸相嫉妒而被罢官的杨万里所追求的。

(三)心怀童心,回归童真。

诗人李白的《古朗月行》写幼时对月亮的童稚观感,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儿童内心的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极传神地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2]。这首诗读来仿佛出自孩子之手,此时的李白可谓是完全忘却世俗而进入“虚壹而静”的“童心”境界,可见诗人通过对儿时记忆的描写呼唤童心的回归。

童趣诗代表人物杨万里在《宿新市徐公店》中将儿童的活泼稚气描绘得淋漓尽致,诗中“急走”与“追”相结合,儿童们那种追蝶的欢快场面,读来历历在目,可见诗人关注儿童之细致入微,想必此时的诗人一定想加入孩子们的行列,要一同“追黄蝶”,让埋藏在内心深处的童心迸发出来。

白居易所作《池上》,即诗人闲居时寄情于儿童生活场景,通过对其生活的描绘、形象的塑造、情趣的表现,不就意味着诗人对童心童趣的追求吗?

三、研究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趣诗的现代意义

教材中的童趣诗不仅指引着学生的学习,对当今裹挟于物欲横流下的每个人也有或大或小的影响。

(一)唤起儿童的正面情绪,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年级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学习内容还未完全接受,从低年级开始,学校老师就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第一篇古诗就是《村居》,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儿童天真烂漫的天性;《小儿垂钓》中,“蓬头”两字使小孩的幼稚顽皮、天真可爱跃然纸上,“侧坐”,非稳坐,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这首诗不就是学生真实的写照吗?诗句中散发出来的熟悉、积极愉悦的场景势必会唤起学生的正向情绪,从而使其得到快乐,激发语文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二)启示大学生心怀童心,寻找初心。

英国作家赫胥黎曾说:为什么人类的年龄在延长,而少男少女的心灵却在提前硬化?这确实值得深思。不知何时,一些人变得物质而功利:参加公益活动之前某些同学会问能不能加分,宣传活动若没有奖励措施,恐怕是无人问津,不知何时我们忘却了初心,再也找寻不到孩子们“忙趁东风放纸鸢”的那种纯粹。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3]。新一代接班人是否应该反思自己的行为?回归本源,那些奢侈品真的是我们想要的吗?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不论何时,也不要失去最初追求的美好,时常问问自己的心,这样的人生是真实的吗?古代孩童的纯真之心应成为大学生的指引之灯,用孩子的那种率直、自然看世界,对待周边的一切,我们的眼睛可能会更清明。

(三)回归儿童本源,鼓励今人返璞归真。

童趣,即儿童的情趣,指人类童年的那种天真的自然的状态[4]。可是在成年人的影响下,一些儿童逐渐成人化:思想成人化、外貌打扮成人化,有些老练、世故,不再纯真、自然。古代童趣诗则截然相反,儿童没有浮夸,不加粉饰,可谓“天然去雕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在于呼吁人们意识到儿童的本性,不论是《池上》中采莲的娃娃,还是《所见》中无忧无虑骑黄牛的牧童,甚至《宿新市徐公店》菜花中追蝶的稚子,都从现实生活中消失,那些融于自然、由内而发的童趣似乎已然不复存在。“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复有初心”[5]。现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这种非常态的现象,意欲找寻孩童那丢失的纯真。即便是成人,周末何不抛开工作,和家人像《村居》中的孩子一样尽情地放纸鸢?何不约上朋友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垂钓?真正的幸福是一种童真的生活态度,有钱而无童真的人并不富有,能够保留童真童心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6]。

综上所述,能够写出童趣诗的诗人,有着独立的人格且不趋炎附势的精神,追求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要认真研究并且利用古人遗留下来的财富,经常擦拭自己的心灵之镜,保持难能可贵的童心童趣,这是我们研究这类诗歌的一个重要目的。

参考文献:

[1]沙托.古罗马的儿童[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俞伯平.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

[3]孟子.孟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26.

[4]孙亚敏.杨万里的童趣诗极其儿童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7(5).

[5]李贽.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1:147.

[6]荀子.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6:396.

指导教师:齐晓东

猜你喜欢

童心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自然与童心
耕耘童心
童心一起画
岁月静好,童心永恒
童心亮闪闪
童心难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