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层医院在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2017-04-22张群

医学信息 2017年7期
关键词:护理质量满意度

张群

摘要:目的 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对基层医院在提高基础护理质量中的效果。方法 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现将2015年1月~12月的设为分层级管理前,共38名护理人员。将2016年1月~10月的设为分层级管理后,共52名护理人员。比较两个时间段内护士的基础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分层级管理后,护士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分层级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实行分层级管理制度后,护士的护理质量有显著提升,患者也对护理服务更加满意。

关键词:护士分层级管理;护理质量;满意度

护士分层级管理是近年来应用较广的护理工作管理模式,通过将护士按其自身能力分层级进行护理工作,最大程度优化资源配置[1]。我院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至今已有1年。现分析对比分层级管理模式前后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探讨提高基础护理质量的有效方法。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是基层医院,相对于公立大医院而言护理人员的起点较低,护理水平及自身素质也相对较低。自2016年1月开始实行护士分层级管理制度,现将2015年1月~12月的时间段设为分层级管理前,共38名护理人员。将2016年1月~10月的时间段设为分层级管理后,共52名护理人员。分层级管理前,38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7.64±3.51)岁;学历分布:中专10名,大專25名,本科3名;分层级管理后,52名护理人员均为女性;年龄22~46岁,平均年龄(28.48±3.34)岁;学历分布:中专12名,大专35名,本科5名。其次,分层级管理前的检测数据以2015年12月为准,分层级管理后的检测数据以2016年10月为准。

1.2方法

1.2.1分层级管理前:分层级管理前,护理人员实施轮休制护理模式①新旧搭配:新进护理人员与一名经验丰富的资深护理人员搭档。②实行弹性排班制,护士长可根据临床需要和护理人员的意愿合理利用护理科的人力资源。

1.2.2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模式①将护理人员根据其自身学历、职称、专业技能等分为N0、N1、N2、N3、N4。②划分工作内容: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职责,N2~N3护理人员负责危重患者,N1和N0护理人员负责康复期或病情较轻的患者。患者更换护理人员时,各层级护理人员要有序衔接,确保护理质量。其次,N2负责审核该组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发现、提出、整改出现的问题,督促护理人员提高护理质量。③分组培训和考核:分层管理后,N3根据护理人员所属层级针对性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和考核内容,考核成绩计入个人档案。④调整原有待遇:即将护理人员管理患者的数量、护理水平、患者满意度等与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职称、晋升等相结合,充分考虑护理人员的工作性质及难度[2]。

1.3观测指标 分别于2015年12月和2016年10月,采用我院自制的考核标准对护理人员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等五项进行检测;每项评分10分,分值越高,护理人员在该项目的护理水平也越高。采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检测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评分满分为10分,分值越高,表明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也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分层级管理后,护士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分层级管理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护理是针对患者提供的个人卫生、健康方面的照顾和帮助,其目的是促进患者病情痊愈、改善患者在治疗期间的精神状态,具体措施则包括巡查病房、整理病床、对病房进行消毒杀菌、帮助患者洗漱、指导患者用药或陪伴患者进行输液等。目前,传统护理管理模式大都采用轮班制和弹性排班制,而临床观察发现,该制度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极易出现护理人员工作内容混乱、人员分配不均、护理质量差等情况[3]。因此,探索新的护理管理模式,提高整体护理水平对临床护理意义重大。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是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联合医院实际情况提出的新型护理管理模式,相对我院情况而言,综合能力突出的N2~N3级护士担任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综合能力一般的N0和N1护士从事低级别的护理工作。通过该模式,一方面使各护理人员明确其自身职责,各司其职,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又能达到层层管理,层层落实,提升基础护理的质量和护理管理效率,实现无缝隙护理,发挥护理人力的最大潜能和作用。其次,还能将工作职责与层级管理有机结合,激发护理人员不断提高自身工作水平,使高层级护理人员协助和指导下层级护士的发展。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核心是将护理人员按其职称、工作能力、学历、患者满意度等进行分层,并将护理人员的薪资水平与其管理的患者数量、护理水平、患者满意度等相结合[4]。通过这种方式,能在同事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促使护理人员自觉、主动的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和提高护理质量。因此,相对于传统的护理管理模式,护士分层级管理更能促进护理人员对自身护理能力水平和患者满意度的提升。在本文结果中,分层级管理后,护士的病房管理评分、基础护理评分、专科护理评分、护理文书评分、护理操作评分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评分大于分层级管理前(P<0.05),实践结果与理论研究一致。再结合吴鸿珠[5]的实验结果,显示实施分层级管理后,该院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分数、患者和护士的自身满意度均显著提高,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减少(P<0.05)。提示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中应用价值显著。

综上所述,实行分层级管理制度后,护士的护理质量和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有显著提升。

参考文献:

[1]王小琳,罗仕兰.护士分层级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44(27):3839-3842.

[2]郭卫丽,吴帆,郭颖,等.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5,36(10):1401-1403.

[3]刘小娟,肖瑾,姚晚侠,等.层级护理管理在心理卫生病房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5):1118-1121.

[4]陈洁,李萍,卢敬钗,等.层级管理在护理质量持续改进中的应用效果[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5,32(12):1186-1188.

[5]吴鸿珠,余辉,吴飞飞,等.基层医院助产士分层级管理的实践[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4,34(3):323-326.编辑/李桦

猜你喜欢

护理质量满意度
多感谢,生活满意度高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前列腺增生患者护理中优质护理服务的应用意义探析
25例急性胰腺炎患者的循证护理效果研究
相对收入、收入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医院满意度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