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育“和”文化 构筑和谐共成长的学习乐园

2017-04-21施君强杨蕾

魅力中国 2016年40期
关键词:评价课程学校

施君强 杨蕾

课程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推进课程改革、落实课程建设,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育人模式、推进因材施教的重要举措。校本课程建设将迅速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转型升级。为全面贯彻落实《浙江省教育厅关于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本着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面向全体学生,为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掘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为使每一位学生能够愉快学习、健康成长。结合学校发展特色,特制定本校课程建设规划。

一、校情分析及办学理念和文化

慈溪市宗汉街道新界学校创建于2006年9月,是一所流动人口子女学校。学校办学规模为18个教学班的省标准化学校。现有15个教学班,教职员工43人,学生482人。

学校以“文化润教,怀揣感恩”的精神文化引领师生发展,以 “办人民满意的学校,创人民满意的教育,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以“乐学从善,尚中贵和”为校训,以“和美、勤思、自信、智慧”为教风,以“和悦、勤奋、自信、聪慧”为学风,以“和谐、尚德、博学、践行”为校风,注重培养师生的综合素养,以人为本,发展教育,让每一个师生获得成功的办学理念,努力把学校塑造成“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

学校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依法办校,民主管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几年来,先后被评上了“浙江省标准化学校”“宁波市五星级消防学校”“宁波市示范食堂”“寧波市5A级平安校园”“宁波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达标学校”“慈溪市数字化校园建设示范学校”“慈溪市师德师风示范学校”“慈溪市行为规范示范学校”“慈溪市卫生先进单位”“慈溪市文明单位”等。让流动人口子女平等享受当地优质教育资源,让流动人口子女和当地孩子一样健康成长的办学宗旨正在逐步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新界学校人肩负着新的历史使命,本着勤恳踏实的精神,正以矫健的步伐,豪迈的气度踏上新时代的教育之路,深入开展新一轮课程改革,全面推进学校转型升级。

二、课程目标与设置

(一)课程构想

1.课程目标基础化

课程目标的制定,应根据国家课程改革指导纲要和《浙江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指导意见》提出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以学校地域特点和学生实际出发,以期达到“人人参与、体验快乐、提升素养”的基础化为目标,再依循个人的实际,争取更高目标的发展,最后实现学校每一位成员“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育人目标。

2.课程内容特色化

“和乐”课程规划的设置,依据学校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设计规划学校特色化的拓展课程,学校拓展性课程包括四大课程群,分别为:“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特色课程群”开设了24门课程。

所有课程的设置,都紧紧围绕学校的育人目标展开,是推动学校发展,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有效途径,它是学校发展的窗台,是师生生活的平台。它寄予了学校“美丽温馨的花园,教学相长的学园,平等和睦的家园”的办学愿景,实现它,需要仰望星空的理想,需要专业探索的精神,也需要脚踏实地亲吻泥土的躬耕品质。

3.课堂模式生本化

根据学校生源的实际,依据学为中心、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生本教育理念,确定学校的课堂教学范式为学为中心“五学”课堂范式,五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循环往复。课堂上力求达到打造合作为主的学习小组活动,推进课堂作业单使用,保障学生10分钟以上的主动参与学习训练等主要特征,努力实现课堂范式的生本化,提高课堂40分钟的最大效益。

4.课程评价体系化

从课程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把学校所有涉及到学生层面的评价都统整到“新界之星”评价系统,让校园中的每一个人都知晓,每一个人都参与,每一次活动都融入“新界之星”评价系统,最终成为学校的特色评价。

5.课程管理规范化

通过课程的规划和设置,提升学校课程团队的领导力和教师课程的执行力,以制度和规范为保障,让学校课程的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提高管理的效益。

(二)课程目标

1.中长期目标

在体现义务教育基础性、全面性和公平性的基础上,强化选择性教育思想,依据学校现有的资源,逐步完善新界学校特色的“和乐”课程体系建设。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保质保量完成基础性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教育资源,做好拓展性课程建设,落实15%的走班制选学课程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全面实施学为中心的“五学”教学范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改进教育评价范式,完善“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评价,让学生在成功体验中提升学习兴趣。

通过课程的实施,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中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提升素养、树立自信,提高教育教学能力;让新界学校成为一所校园文化特色鲜明,课程结构完善,教育教学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前列水平,在此基础上逐年提升,硬件条件一流,社会口碑良好,具有丰富办学内涵的现代化学校。

2.近三年目标

通过三年时间课程改革实践,基本完成学校“和乐”课程体系的构建,提升学校的办学内涵,实现教育教学质量、教师专业素养和学生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学校成为一所硬件条件一流,文化氛围浓厚,质量处于全市同类学校领先,社会口碑良好,具有明显办学特色的现代化学校。

(1)编制学校课程体系。秉承“乐学从善、尚中贵和”的办学理念,依据新界学校“和”文化主题, 2016年5月完成构建课程体系结构,2016年9月启动学校课程改革。

(2)组建学校课改机构。2016学年开始改革学校内设机构,成立课程发展处,主抓学校课程改革。建立学校课程改革领导小组,全面实施学校课程改革。

(3)编写学校校本教材。组建学校校本教材编写小组,明确分工,在借助他人优秀教材的基础上,分头着手编写校本课程“童乐课程群”、“学乐课程群”、“禾乐课程群”,完善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体系。

(4)打造学校教学模式。在前期骨干教师研究的基础上,以学校教研项目实施为载体,2016学年起,点面结合,在学校语数英科青年教师中全面铺开“五学”课堂,落实实验研究,做成学校课堂教学品牌,在市内有一定影响力。

(5)落实拓展课程开设。在完善学校社团建设的基础上,以“童乐”作为特色,2016学年起,利用每周五下午时间(和乐星期五),学校开设“走读式”拓展课程。提供课程菜单,实施教师选课,自行摸索教材,实施学生走读选课的方式,研制编写学校拓展性课程规范,完成学校拓展课程的开设。

(6)完善学校评价体系。以激励性评价为原则,采用多维的评价方式,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改变单一的评价项目,研制学校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评价方法,编制学校评价手册,为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服务。

在目前“新界之星”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学校“新界之星”评价的操作规范,依托少先队做好“星级中队”的评价,依托“五学”课堂完善“良好班级”的评价,依托学生处,做好“新界之星”的评价。在此基础上,逐步设计形成学生档案袋评价要求,建立学生学习档案。依托学校工会组织,开展“最美”教师评价,最终完善学校评价体系

三、课程设置

(一)拓展课程群的内容范围

学校的拓展性课程是基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之下,以学校“乐学从善、尚中贵和”育人目标指引下,立足学校的学情设置的四大课程群。

“童乐课程群”的设置基于儿童自身成长的需求,在“学中玩,玩中学”的理念指导下,设置针对教师个人特长类的体艺竞技、航模、实验等课程,连接课堂与生活,释放童趣与灵动,让学生在玩乐中爱上学校生活,爱上学习。

“学乐课程群”从学校学生以民工子弟的现实,从我们学生阅读薄弱的实际,开发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开阔学生视野,积淀丰厚的人生文化底蕴,做一个有知识有涵养的时代阳光少年。

“禾乐课程群”结合当下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实际,开展健康教育,时政教育,活动体验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做到知行合一,助力新界禾苗健康快乐成长。

“特色课程”是学校根据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针对自身特色条件开设的学校特色课程。我校特色课程是依托体育课程开设的武术课程,旨在让学生强生健体,少年强则国强。

(二)拓展课程教材建设

学校的拓展课程,采用自主编制教材和选用他人优秀教材两种方式。在实践的过程中,借鉴他人的经验,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筛选使用,逐步形成汇编,作为学校的拓展课程教材。

四、课程实施与建设

(一)基础性课程的实施

学校课程的实施是基于学校地域实际,地处城乡结合部;生源实际,生源为民工子弟;学校管理实际,既有在编教师又有招聘教师;学校教师实际,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的学科配比不均衡,这些情况下的特殊安排。

1.学校作息时间安排表

2.课堂教学范式

针对学校目前班额40人以内的实际,依据“以人为本,发展教育”的教育理念,今后将开展“五学”教学范式的研究。

(1)小组建设

依据“组内异质,组际同质”原则,对班级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确定小组长,组内进行任务分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持续关注课内、外小組学习活动,指导合作学习技能,养成合作学习习惯,培育合作、互助、富有活力的学习小组。

(2)小组促学

课堂教学以“小组合作、互助学习”为主要学习活动,通过“先学—合学—展学—拓学—测学”五环节组织教学,促进小组成员互学共进。

(3)分层落实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个性差异进行动态分层。课堂教学中关注学习差异,强化个别辅导,实现人人达标。

(4)评价激学

因班制宜建立组内、组际评价机制,全程实施多元化评价,做到“堂堂有评价、组组有激励、人人有动力”。

(5)学习单研制使用

课堂学习单,整合学生作业的设计,还应包含学习的方法、组织的形式等辅助自主学习的引导,是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有效自主学习的重要辅助材料,也是当下课程改革的一个方向。我们要求老师在公开课上全部使用,平时个人常态课上鼓励使用,也可以结合作业本,简单使用。经过实践,让学生即使课堂上没有老师,也可以自主学习。

(6)教学流程

先学:

即自主探究学习:教师提出明确具体的“先学”要求(或提供“先学卡” ),学生根据“先学”要求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并完成有关练习。教师在“合学”环节前必须准确把握学情,以学定教。

合学

即组内互学促学:小组长带领组内同学根据“合学”要求进行组内学习、交流,解难释疑,做好“展学”准备。教师巡回参与、知道小组合学,进一步了解学情。

展学:

即组际交流展示:学习小组或小组代表将组内学习所得、所思在全班进行展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破解学习难点,突破学习重点,实现各层次学生人人达成学习目标。

拓学:

即拓展性学习:根据教学内容和课堂生成紧张拓展导学,提高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能力,促进学有余力学生更好地发展。

测学:

即检测学习成效:学生独立完成分层检测性作业,教师巡回指导并面批、评价、辅导。教师对检测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指导、查漏补缺。

(二)拓展性课程实施

1.课程实施要求

(1)早上8点前实施诵读课,采用自由式(时间不作强制要求),学生随到随读。诵读内容以《小学生必背古诗词目录》内容,并结合《三字经》、《千字文》和《弟子规》的相关内容,教师做好课件,由小老师点击组织背诵。并对学生的坐姿、声调等作出具体的规定。

(2)充分利用周一到周五中午休息的时间段,利用好学校的场地设施,设计学生的写字练习及自由阅读时间,前面10分钟练字,后面30分钟读书,逐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营造浓厚的学校文化特色。

(3)周五下午设计为“和乐星期五”时间,第二、三节开设童乐课程及乐学课程,实施走班选读,由学校特长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开设体艺特长、科学实践、基础数学、经典阅读、经典国学等课程,学生根据实际情况,根据学校提供的课程菜单进行选课学习。

(4)此外一至六年级基础性课程中其中一节体育课为特色课程武术课;一节美术课为特色课程书法课。

(5)周三下午第三节作为和乐课程时间,交叉安排少先队活动课程和综合主题教育活动课程。

(6)每天设置两个课间活动时间,上午为广播操、跑操加武术运动,下午为班级单位的器械运动,具体见大课间活动安排表。

五、课程评价

(一)课程实施评价

学校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的不同实施方式,通过巡课听课、教学计划学案检查、主题调研问卷、查阅资料、教学效果检测、成功展示等方式对教师课程的实施进行评价。具体评价方法依据课程实施逐步制定学校的考核方法,结合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法的修订完善,制定课程建设配套的管理、监督、激励、评价、奖励等一系列制度,对教師进行分层奖励,促进课程的有效落实,确保课程改革的有序推进。

(二)学生课程学习评价

1.学生评价体系图

2.课程评价操作办法

(1)基础课程学习评价

依据不同的学科,采用学业考察、素质检测、作业情况和课堂观察等评价方式,整合学籍评价系统中各学科评价用表,研制学校学生素质评价记录表,每学期一份学生学业评价单。

改革低年级学业评价方法,使用非纸笔化的模块化学业评价方法,研制考试内容,以“学乐会”的活动式的考试方式,邀请家长一同参与评价,现场确定评价等级。

(2)拓展课程学习评价

拓展性课程的评价以成果展示和课堂观察评价为主,坚持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评价原则,激励性评价原则;从“参与程度”、“合作分享”、“表达交流”三个方面,以自评、小组评、教师评三个维度落实进行星级评价,并结合教师的评语评价,最后采用学校设计的悦读少年评价卡进行奖励。

猜你喜欢

评价课程学校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学校推介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