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现状及反思

2017-04-20王家平李鲁华刘建国张伟王江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15期
关键词:教学现状反思

王家平+李鲁华+刘建国+张伟+王江丽+帕尼古丽

摘要:本文介绍了农科类高校进行《农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的现状,阐释了《农业生态工程》教学中授课内容的改变,总结出讲授《农业生态工程》关键环节和关键措施,最后通过对《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的调查与分析,提出了更好地开展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现状;反思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237-02

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最高层次的教育阶段,在提高国家科技实力,增加国家教育地位、影响力、竞争力以及培养国际化人才等方面作用越来越显著。“一带一路”战略(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式提出,不仅为新疆迎来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而且也为新疆高等学校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和动力[1]。“一带一路”始于贸易,而物质的交流必将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必将加速教育和科技的交流[2]。

《农业生态工程》是石河子大学农学院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介绍《农业生态工程》的基础知识和原理,国内外不同类型《农业生态工程》的原理、特点、设计、技术及其规模化应用,以及《农业生态工程》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农业生态工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科技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注入了新的动力,农业生态工程技术为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持续提供了保障,因此《农业生态工程》是一门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结合紧密的课程,是一个新兴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科。随着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10)实施,《农业生态工程》将在农业结构调整、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區域农业统筹发展中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好教学的深度和广度,还要了解国内外的农业生态工程最新动态及其应用。这样,教材中案例的取舍就要仔细斟酌,能否代表当前我国和国际上农业的最新进展。由于教材落后于学科前沿发展以及内容和信息的滞后性,如果课程讲授中既不能追求最新版的教材,又没能结合当前农业发展,学生不愿意听课,教学效果不好[3]。在教学中要增多学术讲座、学术交流会、实例分析等来弥补教材的不足,鼓励学生在网络知识丰富的海洋中多走走、多看看。更不能一版教材、老讲义多年不变,学生所学知识落后于时代步伐,不知道当今农业生态工程的具体应用。

二、教学内容改革

为了保证教学内容具有区域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对教学内容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理论密切联系农业生产实际。结合新疆农业发展实际,具体技术在新疆可推广实施的优劣势。例如讲解到沼气技术,在我们石河子畜牧场附近为什么很少见到沼气发酵设备,而是看到了有机肥料加工厂?让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最后具体解释。首先,沼气发酵属于生物发酵,与温度关系密切,石河子冬季温度低,不利于微生物发酵;其次,温室大棚近几年在新疆兵团发展迅速,有机肥料市场需求紧缺。

2.授课内容跟上农业时代发展。备课、授课过程中对国际、国内前沿新资料收集,新技术的研发及应用,使学生及时了解本学科发展前沿,开阔创新思路,增加对本学科的兴趣和自豪感。

3.重点讲解干旱区农业发展新技术。作为国家西部地区培养人才高校,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必须有所侧重。例如西北防护林工程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盐碱地治理关键技术等我国西部干旱区重要的农业生态过程技术应用与示范。

4.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根据课时需要,我们在自行制作幻灯片的基础上又制作了多媒体课件,使文字教材成为有形教材,同时通过自己考察和网络资源,剪辑、制作一些与课程紧密相关的微视频给学生观看,增加他们对知识的直观感受,不再感到理论知识的遥远和空洞。

5.基于实际案例的辩证式学习。在教学方法上变“灌输式”为“启发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结合生产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结合一个本地实际案例,让学生辨析它的优点和缺点,对优点有没有更好的替代方式,对缺点提出修改意见,并写出详细的规划方案,方案完备后可指导学生联系企业并给予建议,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工作中去。

三、教学方法改革

伴随着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主要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以下几种。

1.完善课程教材。《农业生态工程》已为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基础。尽管目前已出版了十多部关于《农业生态工程》的专著与教材,对促进学科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教材内容浅显、陈旧的问题:《农业生态工程》属于农业生态学和农业科学交叉学科,学科交叉性强,造成课程体系难以把握;现行教材跟不上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进度。因此,从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和研究型人才的角度出发,进行《农业生态工程》教学内容改革,建立适应国际化、现代化需要的农业生态学课程教学,使其具有科学性、系统完整性、实用性、易学性、先进性等特点,并以创新型、创业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对《农业生态工程》现有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完善其教学内容体系,使其具有内容完备、知识前沿的全新课程。

2.引进优秀师资与加强本校教师培训相结合。由于学校位置偏远,长期以来面临着优秀教师引进困难的窘境,导致高校发展迟滞、优秀生源缺失。提高教师待遇,吸引外部教师资源,并使本校教师在交流中有所提高。结合数字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教学途径,引进混合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能力。利用可以使用的资源,加强一线教师去内地和国外先进企业、农场参观学习,为学生讲授课程积累最真实的素材。教师利用现代网络信息,获取大量的有关《农业生态工程》研究应用性素材(如研究模式、案例等),提升现有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增强教学过程的直观生动性、主动参与性、模拟实际性,这是提高课程课堂教学成效的关键,同时也是培养该学科创新、创业新型农林复合人才的主要途径。

3.科研成果促进教学。《农业生态工程》是一门综合性、前沿性很强的学科。作为讲授农业生态学理论及在农业生产实践中应用的课程,它具有生态学理论抽象性、逻辑性、数理性等特点,在授课时,不仅要讲深、讲透各个原理的重点、要点和难点,还要紧跟学科发展水平,理论联系生产实际,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5]。例如新疆规模化种植的温室大棚黄沙栽培技术,介绍其理论基础和在新疆推广的优势等,让学生感受到本门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纵观农业演变历程,立足新疆区域发展,查找农业与生态环境紧密结合的科研课题,将最新研究成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并引导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思维,集思广益,因材施教,增强授课效果,突出“产学研”一体化教学运行模式。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转化不仅能促进《农业生态工程》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不断创新,而且还能促进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因此,教学内容得到创新发展,教学成效有了保障,本学科也得以持续发展。

总之,在响应国家“产学研”一体化的号召下,针对当前《农业生态工程》课程存在的问题,结合学校资源和教师的能力,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理论教学运作模式,将较好地解决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深化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教学质量。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运用生态工程的观念和手段分析、处理农业生态问题的初步能力。

参考文献:

[1]姜虎.“一带一路”战略中新疆区位优势分析[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4).

[2]李艳航,刘纬鹏,苏向宇.“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15).

[3]张伟,李鲁华,张旺峰,帕尼古丽,刘建国,王江丽.《绿洲农业学》教学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00,(4).

[4]蒋桂英,李鲁华,罗宏海,樊华.《作物栽培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机制的探索与实践[J].课程教育研究,2012,(7).

[5]潘旭东,张凤华,庞玮,王开勇,杨乐.农业生态学教学与实践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2,(2).

猜你喜欢

教学现状反思
初中语文教学现状与改进对策
高职《园林规划设计》示范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语文教学要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