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中的隐喻分析

2017-04-19蒋兴芬

青年文学家 2017年9期
关键词:报刊杂志新闻隐喻

摘 要:隐喻在日常生活中,各种文本中都得以广泛的运用,其不仅仅被看作一种修辞方式,更是被认为是一种认知方式,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隐喻的使用,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的概念,以便读者或听者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去理解另一事物或者概念。在此篇文章中,作者将以报刊杂志中的政治类新闻中的隐喻作为分析对象。

关键词:隐喻;报刊杂志;新闻

作者简介:蒋兴芬(1989-),女,重庆人,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商务英语研究。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9--02

一、隐喻的基本理论概述

近年来,隐喻研究已经引起众多学者的关注,一跃成为哲学、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认知科学、人中智能、教育学等领域研究的中心问议题。对于隐喻的理解,有学者将其看作一种修辞手段,但更多研究者将隐喻看作一种认知方式,隐喻思维的本质是在概念系统中跨概念领域的映射过程(Lakoff 1990)。Lakoff和Johnson认为概念隐喻是始源域的概念系统到目标域的概念系统的映射,即“以约定俗成的方式将内在结构相对清晰的始源域影射到结构欠清晰的目标域之上”,是人们以一熟悉概念去认识、理解、表现另一陌生概念的过程。映射是隐喻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以抽象的意想图式即认知结构为心理基础,实现不同生活经验之间的相互融合,使源概念域中比较熟悉、比较具体、易于理解的图式映射到了一个不太熟悉的、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目的域,在两个概念领域之间创立关联,从而达到认知的目的。现在,隐喻已经被上升为一种“认知方式、推理机制”这个高度来理解,在本质上,它不是一种修辞现象,而是一种认知活动,对我们认识世界,有潜在的、深刻的影响。

据Lakoff和Johnson的统计,日常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形式源于不同的概念隐喻。Lakoff说道“我们的概念系统主要是隐喻性的”,I.A.Richards“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隐喻,我们的口头交际中平均每三句话就会出现一个隐喻”。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中的隐喻表达是人类概念体系中存在概念隐喻的表层体现,概念隐喻能派生出众多隐喻表达形式,如由“Life is a journey”这一概念隐喻可以派生出“life is starting point, terminal point, transfer station”等多种具体的隐喻表达形式。概念隐喻对语言表层形式中的隐喻起到决定作用,了解概念隐喻的本质和特性有助于我们把握日常语言中的隐喻。

二、新闻报道中的隱喻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各种类型的新闻报道。其中,新闻报道看似对于普通民众相当遥远,然而从重要性来说,对于人们来说是至关重要且息息相关的。隐喻的运用使得原本对于普通民众来说难以理解的话语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易于理解。此处,作者在关于新闻报道中找出了一些运用隐喻的例子,将用于本文的分析,案例如下:

Hell “be taking the helm at a time when global geopolitical tensions are growing fast” --21st century, November 16, 2016

Trump and Clinton watch votes as Florida turns razor-close. --The Guardian

The inauguration, to be held in mid-January 2017, will cover a number of events, including a “candlelight dinner” with the future president and first lady. The threshold price for getting access to this event is &250,. --21st century, December 7, 2016

三、新闻报道中的隐喻分析

根据Lakoff和Johnson(1980),概念隐喻就是人们首先认识的是能够感知的、直观的、具体的事物,然后通过联想,把已知事物与一些新认识的,具体或抽象的事物相联系,进而找到它们的相关点,这样就产生了两个认知域之间的映射,由此而产生了新义。

在上文提到的第一个例子中,描述Trump上任总统之后的时局,在文章中提到“taking the helm”这一表达。根据《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helm意为“a handle or wheel used for steering a boat or ship”,根据词典解释可看到“把手”、“轮子”、“掌控”等语义特征,从该隐喻的源域中可推断出“lead”, “take charge of”, “dominate”等意义。那么此处应理解为Trump将起着领导作用和担负着主要责任。

又如在第二个例子中“razor”的词典释义为“an instrument that is used for shaving”。根据其作用和其事物原型,即源域,可得出“razor”所具有的特点“sharp”, “as thin as a knifes edge”。从而映射到其目标域“razor-close”,可得知其意义可理解为“something that extremely close to each other”,即两个事物旗鼓相当,极其接近。

在第三个例子中,“threshold”,根据牛津词典的解释,意为“the floor or ground at the bottom of a doorway, considered as the entrance to a building or room”。从“threshold”的功能作用,我们可以从其源域推断出其目标域所包含的意义,其可代表“minimum requirement”,因此在第三个例子中的“threshold price”便指的是“门槛价”即“最低价格”之意。

以上三个例子均为隐喻在新闻语篇中的运用,这样的表达使得语言更加生动,引人入胜。然而这只是隐喻在各种类型报刊杂志的用法的少数案例。在其他类似案例中,也可运用同样的分析方法来分析,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四、总结

隐喻在类新闻报道中的运用将隐喻的特点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在报道中的运用,一方面使得原本难以理解的内容变得更加生动,形象,更易于理解。人们看到这样的表达也更容易激发继续阅读该报道的兴趣。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隐喻。然而对于读者来说,要更好地去理解隐喻的运用,读懂该类型新闻报道,就需要掌握隐喻相关的一些分析方法,了解隐喻中的本体和映射对象,这样才能更加顺利的阅读。

参考文献:

[1]Lakoff &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范文芳,《语法隐喻理论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王丽皓、孙启耀,广告隐喻的多重功能分析,《山东外语教学》第四期,2004.

猜你喜欢

报刊杂志新闻隐喻
引导学生阅读英语报刊杂志的几点体会
信息时代的报刊杂志管理初探
成长是主动选择并负责:《摆渡人》中的隐喻给我们的启示
《活的隐喻》
园废年深竹不生
运用关联理论解读新闻标题修辞手法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新闻版权合理使用制度的反思与重构
解构口语化新闻的语言特征
阅读英文报刊杂志对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