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及卒中预防策略

2017-04-17

实用心电学杂志 2017年2期
关键词:抗凝药消融术消融

学术动态

房颤导管消融术后的抗凝及卒中预防策略

脑卒中是房颤患者的重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在房颤患者的管理中,抗凝治疗及卒中预防,一直备受关注。那么,在射频消融术后,房颤患者应如何进行抗凝治疗呢?在近日召开的美国心脏病学会2017年会上,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的Sanjay Dixit副教授解答了这一问题。

1 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的抗凝及卒中预防策略

(1)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发生率:既往研究显示,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卒中/TIA的发生率约为1%。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经验显示,房颤消融术后,患者的总卒中/TIA发生率约为0.4%,且发生率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

(2)栓塞类型:围术期时,脑血管意外(CVA)事件大多数为血栓栓塞,较少有出血性卒中。栓塞的原因主要是心内血栓形成、空气栓塞和消融所致焦痂。并且持续性房颤伴左心房增大(≥4.5 cm)、自发显影和CVA史的患者易患心内血栓。

(3)预防策略:积极进行抗凝治疗可预防和治疗心内血栓。首先,可在房间隔穿刺前,应用肝素,并维持活化凝血时间(ACT)>300 s。其次,消融过程中,可持续向鞘管(尤其是长鞘管)内注入肝素化生理盐水。再者,可通过心内超声监测血栓形成。若导管上已有血栓形成,则应撤回至右房进行处理;若左心房形成游离血栓,应考虑溶栓。

此外,与停用华法林组相比,房颤消融围术期持续使用华法林可显著降低房颤患者(房颤类型不限)的卒中和TIA风险。与华法林相比,应用利伐沙班时,栓塞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报告中,Sanjay Dixit副教授分享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围术期管理(PENN法)经验,见图1。

图1 房颤消融围术期抗凝管理:PENN法

2 房颤导管消融远期的抗凝及卒中预防策略

《2012年ESC房颤管理指南》推荐,无论房颤消融是否成功,CHA2DS2-VASc≥2分的患者都应长期口服抗凝药物治疗。然而,不断有研究显示,无论患者的CHA2DS2-VASc评分如何,成功消融后,停止抗凝药物治疗时,患者的卒中风险也很低。但目前尚无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支持该观点。

在临床实践中,患者渴望在房颤消融术后停用抗凝药物。对此,医生应在消融术前帮助患者制定合理的预期。对于消融术后可确切监测心律失常复发(日常监测脉搏、事件记录仪植入、智能手机监控等)、左心耳封堵患者能否停用抗凝药,以及消融术后患者能否采取“必要时(PRN)”抗凝治疗方案,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3 PRN相关研究

该研究共纳入2011年至2015年进行房颤消融治疗的754例患者。术后,452例患者房颤未复发,CHA2DS2-VASc≥1分;其中,105例(23%)患者接受“PRN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平均随访(30±14)个月显示,18例患者因房颤复发而规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6例患者自愿规律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其余81例患者,15例继续采用“PRN新型口服抗凝药”治疗方案,66例不再服用新型口服抗凝药。在整个随访过程(263例)中,仅发生1例小出血事件(需治疗的鼻出血)及1例脑血管事件。美国心律学会2017年会时,Sanjay Dixit副教授将公布该研究结果。

最后,Sanjay Dixit副教授指出,虽然房颤导管消融围术期卒中风险较低,但术后仍应规律抗凝≥2个月。在远期抗凝治疗方面,指南推荐CHA2DS2-VASc≥2分的患者进行长期口服抗凝治疗;但消融成功且强烈要求停用抗凝药物的患者或可尝试新的治疗方案。“PRN”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及具体操作标准,尚需进一步探索。

(转摘自心在线)

猜你喜欢

抗凝药消融术消融
消融
房颤 选华法林还是新型口服抗凝药
新型口服抗凝药能代替华法林吗
做支架前该不该停抗凝药?JACC子刊瑞典研究
如何安全使用新型口服抗凝药
百味消融小釜中
冷冻球囊导管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的术中护理
腹腔镜射频消融治疗肝血管瘤
超声引导微波消融治疗老年肝癌及并发症防范
臭氧消融术治疗腰间盘突出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