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培养

2017-04-15宁锐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7期
关键词:旁观者责任感动机

宁锐

【摘要】亲社会行为,即有意使他人获益的一种行为,是一种使他人甚至整个社会都受益的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主要包括的形式有帮助他人、与人分享、无私奉献、与人合作,以及参加志愿活动等。遵守社会规则和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也属于亲社会行为,如红灯停绿灯行。本文从情境和个人角度分析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情境因素主要有旁观者效应、媒体因素等。个人因素有认知和情绪因素。学校和家庭应该结合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促进个体身心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亲社会行为 旁观者效应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7-0032-02

1.亲社会行为

心理学家C.Daniel Batson认为,术语“亲社会”起源于社会学领域的“反社会”的反义词。心理学和社会学的众多学者都对亲社会行为进行了解释,亲社会行为的最终目的是使他人获益。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分为利己和利他两种,利他是最纯粹的亲社会行为的动机,利他动机完全从他人角度出发,无私关心帮助他人。最有可能引起利他动机的是个体对他人的同情。也有些学者认为,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是受互惠的目的驱使的。当个体帮助他人,而他人没有给予感谢或者回报时,个体会感到愤怒。

2.情境因素

影响个体亲社会行为最常见的现象即旁观者效应。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的情境下,如果有许多的旁观者在现场,个体帮助他人的可能性则会降低。比如拥挤的人行道上,一路人抱着的一大摞文件被撞散落在地,大部分路人都会选择离开。现场的旁观者数量也是影响个体帮助他人的影响因素,有越多的旁观者在场时,就有更多的旁观者分散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那么个体察觉到的责任感越低,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

社会赞许效应和评价顾忌也是个体考虑是否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有时个体想要获得他人或者社会的肯定,而选择帮助他人,捐献物资等亲社会行为。同时,个体也可能因为忌惮他人的评价,采取无视的行为。

人们更倾向于帮助同一团体的个体,所属同一团体的认知会引起个体更强烈的亲密感,责任感和情绪唤醒,个体会付出更多的时间和努力。社会排斥会降低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研究表明,当个体感受到社会排斥时,他们在面对慈善捐助和灾后援助时更加冷漠,参加主试随后的实验的积极性降低,不愿意与他人合作。

3.个体因素

个体通过观察能够习得亲社会行为,个体在童年期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形成操作性条件作用,从而增强亲社会行为.当儿童将习得的助人技巧应用于周围需要帮助的他人时,助人技巧和习惯性动机进一步得到强化。

個体的道德标准和理想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个体为了维持自我的积极形象和个人理想,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得到他人和社会的肯定。个体觉知的社会道德规范能够预测个体的亲社会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个体内化了社会道德标准后,该规范显著影响个体以后的亲社会行为。

情绪唤醒是亲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当个体对他人产生同情时,给予帮助的可能性会增加。移情体现了个体对他人的同情关怀,具有亲切、怜悯和同情的特点。当个体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时,更倾向于亲社会行为。研究表明,工作中的积极情感与积极的工作行为显著正相关。

个体的人格特质和亲社会行为有着显著的关系,随和性被认为是与内在亲社会动机联系最紧密的的人格特质。个体产生的亲社会想法是对他人的责任感,对他人有强烈责任感的个体更容易在情感和认知上产生移情。与亲社会相关的想法与共情倾向与随和性紧密相关。也有研究表明,培养积极情绪,例如感恩,能够促进亲社会行为。

4.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社会学习理论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结果习得的。同时,强调榜样的作用,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家庭中父母在生活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行为,给儿童树立亲社会的榜样。在儿童表现出亲社会行为时,要给予物质或者语言奖励,进行行为强化。当儿童表现出反社会行为时,父母要及时进行惩罚,消除儿童的恶习。

校园生活中,教师同父母一样,要树立好榜样作用。同时,教师要通过课程培养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比如,展示关于亲社会行为的正反面案例,让儿童在故事中学习。 也可以举行关于亲社会行为的角色扮演游戏,儿童在游戏中进行替代学习,获得亲社会的相关认知。教师要注意调节班级氛围,良好的班级氛围对儿童的行为有着显著影响。

社会文化同样影响着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受众人群为儿童的媒体要严格把控节目内容,儿童的是非辨别能力较低,模仿能力很强,所以,媒体要消除暴力内容,增加亲社会相关的内容,引导儿童的积极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猜你喜欢

旁观者责任感动机
动机比能力重要
锻炼动机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课程参与积极性的影响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网络欺负中旁观者的研究评述
消费者购买动机分析
悔棋
责任感等2则
凶手的动机
试论责任感的评价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