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巡信仰及其流变
——邵武大埠岗的“阳公”信仰探究

2017-04-15兰宗荣

福建江夏学院学报 2017年3期
关键词:信仰

兰宗荣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张巡信仰及其流变
——邵武大埠岗的“阳公”信仰探究

兰宗荣

(武夷学院旅游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阳公”信仰在邵武大埠岗的形成源于邵武信鬼好祀的传统、祀主张巡本身具有忠智勇义的精神以及当地江氏等望族的推动。张巡信仰的功能及祭主的称呼在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大埠岗“阳公”信仰的特征表现为精致的仪门建筑以及信仰的多样性、功利性、多变性等特点。

邵武大埠岗;阳公信仰;张巡;睢王庙

“睢王庙”在邵武大埠岗民间也称为“阳公庙”,“阳公”就是唐朝大将张巡。然而,乡间虔诚的善男信女们,包括那些在庙里做道场的斋公、道士,都说不出这位“阳公菩萨”为何许人,甚至将“阳公、阳母”写作“杨公、杨母”。受大埠岗镇党委书记吴跃辉、人大主席朱志明的委托,笔者近年对邵武大埠岗的江富、宝积、大埠岗、竹源、杨家源5个村庄进行了考察。以这些考察为基础,对大埠岗“阳公”信仰民俗事象作些粗浅的分析,以就教于各位专家学者。

一、张巡信仰的形成

一种信仰的产生是社会宗教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投影。张巡不是福建人,也没有在福建生活过,在大埠岗建立睢阳王庙,崇祀“阳公”,源于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

(一)邵武信鬼好祀的传统

福建民间俗信鬼,好淫祀,邵武城乡也不例外。据明代邢址、陈让纂修的《邵武府志》卷三记载:“邵俗信鬼好祀不移,尤尚跳师号祝鼓角之声,无城内外,日夜相闻。其地所祀神诞辰,结坛设醮极其华巧,男女老稚罗拜纷纷。或请他神陪醮,流弊有不可道者,虽屡禁弗能革也。”[1]隋唐以后,道教信仰在邵武民间多了起来,到了宋、元、明、清时期,邵武道教信仰更趋鼎盛。宋代,邵武建有玉虚、太清、真应等道院;元代邵武又建有迎真、中峰、旱山、金山、苍山等道院;明代又建有紫阳、真君、槎湖等道观,并出现张子冲、江泽等在当地较有名气的道士。睢阳王由于某种历史的机缘,也进入到当地民间俗神信仰体系之中。

(二)“阳公”信仰的历史人物原型

“阳公”即张巡(709—757年),唐邓州南阳(今河南邓州)人,开元间进士,博通群书,晓战阵法,重义尚气节,初为太子通事舍人,后出任清河令,又调真源令。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次年初,张巡毅然起兵抗击安禄山叛军,率吏民哭拜于玄元皇帝祠后,招募一千多人,与单父尉贾贲合兵二千余人,乘机攻取雍丘。然后以城为基,转战宁陵,屡挫强敌。巡因功授主客郎中,河南节度副使。至德二年(757年),安禄山之子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13万精锐军南下攻打江淮屏障睢阳(今河南商丘睢阳区)。张巡和许远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利用谋略,杀敌数万。张巡因战功显赫,又诏拜御史中丞。他守城10个月待援,城内粮草食尽,遂食马,马尽,罗雀掘鼠,煮铠弩而食,甚至出现吃尸体、杀妾充饥。清代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编撰的《全唐诗》收有张巡的《守睢阳作》一诗,此诗可以反映此战的艰难:“接战春来苦,孤城日渐危。合围侔月晕,分守若鱼丽。屡厌黄尘起,时将白羽挥。裹疮犹出阵,饮血更登陴。忠信应难敌,坚贞谅不移。无人报天子,心计欲何施。”[2]张巡虽智勇双全,终因孤军羸卒,寡不敌众,睢阳城陷。据后晋刘眗所撰《唐书》记载,城破之后,张巡面西拜道:“孤城备竭,弗能全。臣生不报陛下,死为鬼以厉贼。”[3]张巡被俘时全城只剩下四百余人。敌将尹子奇劝张巡投降,他拒绝投降,并嗔目怒骂。敌抉其口,齿尽落,血遍流,仍大骂不止,最后英勇就义。

睢阳此战,守军月余不食,经年乏食,固是积储无策,也可见当时食人之禄者见危不救,尸素鲜耻,而睢阳独以孤军羸卒,保奠东南,功愈难而愈奇。对于吃人之论,清高宗纯皇帝(乾隆)御评:“以孤城力障江淮,何愧疾风劲草,而淫辞助攻,迄无定论。惟欧阳修‘巡先死不为遽,远后死不为屈’之语,足以发明韩愈‘扶奖风教’之意。”[4]乾隆帝认同韩愈、欧阳修的观点,认为唐天下不亡得益于张巡、许远之功劳,通过褒扬张巡忠义可以扶奖风教。

总之,睢阳之战,使叛军延误了战机,不能南下江淮,护卫了唐朝东南半壁江山的财税之地,使唐朝不亡,也保护了黎民百姓。张巡在中国历史上树立起了忠、智、勇、义的精神榜样,其积极意义受官方和民间主流意识的肯定,这是张巡信仰能够传播开来的一个重要基础。

(三)“阳公”信仰在大埠岗的传播受江氏家族的有力推动

大埠岗“阳公”信仰与当地的江氏家族关系至密,大多的睢王庙是由当地望族江姓所建。江敦御是大埠岗乡贤,字六皆,号时轩,由贡生选授分县。道光间创建家族学堂“江氏山庄”于将石天成岩。据《江氏族谱》记载:他“承其封翁燮庵公好善夙志,凡创祖祠、赠祀产、捐邑宾兴,以祖坟及封翁享祠在黎川,并广黎川书院膏火。至出谷赈饥、捐修桥道亭塔名祠,无论远近。更董建南冈(大埠岗)、江阜(江富)两城东平王庙及古桥、河源道、云峰观,又修庙,刊布孝经,通族里缓急,费资不恤,尤足见君之度量越人矣。君自弱冠弃举业而业商,史书尝不释手,熟于古今兴废盛衰之故。……后徙居江阜(现江富村),书画琴奕自娱。兄弟欢聚,未尝或流。”[5]从这段记载可知,商人江敦御在修建大埠岗和江富的睢王庙中居功甚伟。江敦御主持建造的两座东平庙(睢王庙)初建年代最晚不迟于道光年间(1821—1850年)。旧时大埠岗街东门凉伞树下、宝积大坡之西也都有睢王庙,相传也都是江氏所建。民间有传言称江姓人为张巡收尸者,情况是否属实已无从查考。江西睢阳王信仰流行得早且普遍,大埠岗江氏的祖坟在江西黎川,可见,睢阳王的信仰应是从江西传入。

大埠岗背倚高山、地域上的闭塞安逸衍生出家族观念强、祖宗崇拜根深蒂固的传统。人们不仅要依靠本家族的人丁、经济力量,而且还要利用政治、思想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来巩固家族的社会地位,从而在激烈的竞争的动荡社会中取得生存和发展。正如陈支平教授所说:“正因为家族的寺庙和神明对家族的发展及其内部控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所以,随着宋、明以来福建家族制度、家族组织的不断完善,家族寺庙的建造也日益雄伟壮丽,塑造出来的家族神明也更加庄严神圣,法力广大。这种家族的神灵塑造和家族的祖先塑造相互促进,构成了福建民间家族社会的一个鲜明特点。”[6]

二、张巡信仰的流变

张巡睢阳以身殉国,其事迹很快沿京杭运河、长江、淮河一带传开,豫皖江浙闽台各地纷纷建庙立祠,祀奉的庙宇竟有1000多座,信众700余万。自唐以来,历朝历代皆对张巡的忠烈义勇多加褒扬。尤其清代,政府更是将张巡的列入王朝的祀典。张巡信仰在传播中其名称、功能逐渐发生了变化。

(一)庙宇及祭主的称呼

张巡各地尊称不一,大致有睢阳王、忠靖王、东平王、张王、双忠王等,所立的庙宇又称“睢王庙”“靖忠王庙”“东平王庙”“双忠庙”等。张巡因坚守睢阳而殉国,后人称张巡为“睢阳王”,所建庙宇自然称“睢阳王庙”,简称“睢王庙”;而“张王”则又是“张巡睢阳王”的简称。张巡殉国的第二年即唐乾元元年(758年)二月,朝廷诏赠河南节度副使、检校主客郎中兼御史中丞张巡扬州大都督,并立“双忠庙”于睢阳,岁时致祭。“双忠庙”祀“文武尊王”,即庙中供奉同守睢阳的张巡与许远。许远(709—757年)当时为睢阳太守、防御使。唐乾元元年(758年),著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贬为饶州刺史。颜真卿敬重张巡的刚毅血性、强烈的爱国主义,就在鄱阳立“靖忠王庙”专祠加以纪念。这是睢王庙传入江西之始。宋代以后,“睢王庙”又称“东平王庙”,据明朝何乔新《东平王庙碑》载:“广昌之东园有祠曰‘东平王庙’者。宋咸纯中,县令朱汝贤所立,以祀唐忠臣张睢阳也。……道家者流遂谓:‘王受命上帝,为瘟部帅,察民善恶而赏罚焉。’其说窃冥盖不可究。然江淮之民,慕王之忠烈,且信道流之说,故所在立庙,水旱疠疫必祷焉。”[7]之所以称“东平王”是对张巡在宋景定元年(1260年)十一月被封为“东平威烈昭济显庆灵佑王”的简称。而大埠岗称张巡为“阳公”为各地所仅见,则具有特殊的地域特色,显然是大埠岗民间对“睢阳王张巡公”的敬称。

(二)张巡信仰的功能流变

古人之所以信仰神明,主要是为了疏解心中的困扰、家庭和社会的纠纷、以及自然环境的折磨。古人在一时间无法以人的体能、智能所能解决的情况下,唯有诉求于神明的指引,以期获得援助、救济和保佑。

自唐代开始,张巡崇拜就受到了官方的大力推崇,并以其忠义精神纳入儒家系统。唐大历二年,朝廷又敕立张巡、许远、南齐云等庙于宋州。大中初,诏求与李岘等三十七人画像,续图凌烟阁,张巡列一等。随着宋元时期道教的兴起,张巡不仅被纳入了道教系统,其形象也被赋予了浓厚的宗教信仰色彩,演绎成了道教神灵体系中具有地方色彩的、能收灾降魔、惩恶杨善、主掌阴兵、斩鬼将的民间大神。民间把张巡作为掌疫疠之鬼的神明,明代陆容认为这是对张巡所言的误读。据明代陆容的《菽园杂记》卷六记载:“张巡力竭,西向再拜曰:‘生既无以报陛下,死当为厉鬼以杀贼。’……后人多误解此字,致生邪说,至有以‘厉’即古‘疠’字,谓巡为掌疫疠之鬼,若致道观塑巡为青面鬼状。世之伪谬如此,正由误解此字故也。”[8]宋绍兴中,张巡被封为忠靖威显灵佑英济王。宋景定元年十一月,封东平威烈昭济显庆灵佑王。张巡在道教系统中有着自己的职司,其职能便是管理人间生死之事。宋代洪迈的《夷坚志》中的《信州营卒郑超》中写到张巡即“东平忠靖王”时,其自称“东岳第八司”,而且说到“吾乃‘东平忠靖王’,管人间生死案,正直无私”[9]。

明清时期,张巡不断得到官方的加封,并且从官方祭祀之神演变成了多元化的地方保护神。元至正四年,朱元璋同刘伯温登望湖亭口,占祀于睢阳,因与陈友谅战于鄱阳湖获胜,加封号“忠烈灵祠”。元明清以来,随着漕运的发展,张巡信仰又被赋予安澜助顺的功能。侯庆勋曾在《祀典》中载道:“粤稽唐代有张睢阳以死勤事,江淮保障,羯虏旋灭,宗社不亡,诏立双庙,百世烝尝。亦越我朝,功著浮梁,安澜助顺,封号辉煌。专祠致祭,奖激忠良,载在《会典》,永荐馨香。”[10]《钦定大清会典》中《庙飨》载道:“历代帝王之礼,西庑从祀名臣、力牧暨李贤等,张巡位第二十一。直省致祭,御灾捍患诸神之礼,因所捍御之地建立专祠,特加封号,饬所在有司,岁以春秋诹吉致祭,祭安澜之神张巡于江西浮梁县。”[11]清朝已加封张巡为“显佑安澜宁漕助顺”之神,其中,雍正十二年封上四字,嘉庆八年加封下四字。

总之,张巡信仰先是官方推崇,后来民间信仰将其化为道教中的神灵,赋予捍患御灾、公平正义、惩恶扬善、驱祟疫疠、安澜助顺等功能,以满足民间各种求安求吉的多样化心理需求。

三、“阳公”信仰的特征

张巡信仰在传播过程中与大埠岗地域文化结合,在建筑和信仰民俗方面形成了地域特色。

(一)“阳公”庙的建筑特征

大埠岗街“睢王庙”的仪门最为精致,规模在城乡庙宇中首屈一指。据卓朗然主编的《邵武市志》记载:“睢王庙在大埠岗街首,俗称阳公庙,创建年代无考,大殿等建筑均毁,现存砖石构门楼为清初建筑,气势宏伟壮观,砖石皆雕饰花草、动物、人物及几何图案,精巧细腻,殊为罕见,为古建筑雕饰珍品。”[12]解放初该睢王庙改建粮站,仅存砖石构仪门。1991年大埠岗街道拓宽,又迁仪门至玄灵道院。原“睢王庙”石竖匾现被换成“玄灵寺”黑石匾。1997年12月25日,经邵武市人民政府公布,“睢王庙仪门暨节孝牌坊”为邵武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

大埠岗镇河源江富自然村的“睢王庙”仪门虽稍逊于玄灵寺,但也很精致,且庙宇整体布局大体完整。大门两侧是一对80公分高的抱鼓石。睢王庙仪门为砖石构牌坊式,仪门通面雕饰,正中竖书“睢王庙”三字。雕饰有瑞兽飞禽、奇花异草,虽有多处残破,但其间精湛的浮雕依然清晰可见。走进大门即前厅,抬梁式架构,四角形藻井上,瑞兽芳草,花卉人物,一幅幅图案寓意吉庆祥和。前厅、大殿与两厢围成一四合院,中间是一个略呈长方形的天井,天井两厢有过廊,中轴线上有四级石板台阶直上正殿。站在正殿回望,前厅为重檐歇山顶,正脊镇宝葫芦,飞檐斜翘,有飞动轻快的美感。

另外,旧时大埠岗街东门凉伞树下、宝积大坡之西、杨家源也都有睢王庙,现已无存。邵武城区在齐天宫附近、东关大桥之下200米处亦曾有祀奉张巡的庙宇,称“张王庙”或“东平祠”。

(二)“阳公”信仰的民俗特征

“阳公”信仰反映了大埠岗民间信仰的多样性、功利性、多变性的特点。原睢王庙仪门迁址而建的玄灵寺形成多神供奉的格局:进门处有财神爷,正殿左右墙边有十八罗汉,正中供奉福十四江公、三宝佛、地藏、文殊菩萨、千手观音及金童玉女左右胁侍、雷公、电母、伽蓝神关公。中国民间信仰中的世俗神主要有自然神、职业神和人神,在这里都能找到。其中玄灵寺里主祀的“福十四江公”江泽是大埠岗本地的人神。据咸丰《邵武县志》卷十四《仙释》载:“江道士,名法,和平人,称为泽仙。自幼不茹荤血,能书符咒水,饮病者立愈。嘉靖间大旱,郡守虔祷未应,闻泽仙名,召之至,则结坛露祷,遂得雨。”[13]玄灵寺称念经为“念弥陀”,六七月农历三十要念一个星期,明显受佛教的影响。

河源村江富自然村睢王庙成为承载村落文化、乡民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睢王庙正殿正中供奉四尊神像:阳公、阳母及胁侍阳子、阳孙。神像略显矮小简陋,这与规模恢弘的殿堂有些不协调。据说旧时的阳公之相貌如三国之张飞,钢髯黑脸,燕颔虎须,凸眼,发如钢刷。睢王庙在文革期间遭到破坏,牌匾、神像俱毁。现神像是后来重塑,已是文官打扮,少了当年的威严。当地人认为,阳公是男性,理应有名夫人与其相配,遂出现阳母。阳母并无特别意义,仅是阳公的夫人。其阳子、阳孙亦是如此。这与当地人受到道教文化的影响有关,所谓“太极生两仪”,在他们的观念中:阳公的身边必应有名女性,这样方可阴阳协调。正殿两侧为偏殿,左偏殿为观音、右偏殿为三官大帝。庙内有两幅对联:“锦上添花如仰九天金阙,蓬莱缥缈常来八洞神仙”,“天地须觉不派无根之草,佛法广大不度乏善之人”,同样显示民间信仰中佛、道混杂的特点。农历每月的初一、十五常有村民来庙里拜神。

大埠岗、和平一带每月初一为驱疫逐鬼、祈福禳灾的日子,举行一种叫“跳番僧、跳八马”的跳傩活动。傩舞至少在宋代就已在此地流行。笔者认为民间把“阳公”作为主疫疠之神,傩舞实为驱疫逐鬼的活动,傩舞在大埠岗流行或许跟祭祀“阳公”时娱神有关。

大埠岗民间把传统信仰的神灵和各种宗教的神灵进行反复筛选、淘汰、组合,构成一个杂乱的神灵信仰体系。不问各路神灵的出身来历,有灵就拜,这鲜明地反映了民间信仰的多元性和功利性。

四、结语

大埠岗镇政府大力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弘扬竹文化与张巡的忠义文化,充分发挥宣传栏和文化广场、农家书屋、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在道德建设方面的作用,专门辟出特色的睢阳王忠义文化旅游景观区,让“阳公”忠义文化无处不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村民的道德观念。而与“阳公”有关的傩舞已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竹源村“小隐竹源”已通过国家AAA级风景名胜区的评审,这是可喜的成绩。大埠岗美丽乡村建设融入张巡的忠义文化,塑造乡村行为之美,将忠义文化与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相融合,对提升乡风文明,开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开发道峰山风景名胜区,很有裨益。张巡信仰以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精忠报国为重要内容,也是闽台的共同信仰。张巡信仰可以成为两岸之间重要的文化纽带和民间交流的桥梁。

[1] [明]邢址,陈让纂修.邵武府志[O].上海古籍书店据天一阁藏明喜靖刻本1964年影印.

[2] [清]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等.全唐诗[O].上海同文书局,光绪十三年石印版.

[3] [后晋]刘眗.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5539.

[4] [清]侯庆勋.唐张仲丞专祠录卷三[O].浮梁侯氏宝岳斋,光绪四年刻本.

[5] 傅唤民主编.邵武大埠岗村志[M].南平:大埠岗村志编纂委员会,2014:204.

[6] 陈支平.福建族谱[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232-233.

[7] 赵蕊.《唐张中丞专祠录》的整理与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53.

[8] [明]陆容.菽园杂记卷六[M].北京:中华书局,1985.

[9] [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1:1104.

[10] [清]侯庆勋.唐张仲丞专祠录卷一[O].浮梁侯氏宝岳斋,光绪四年刻本.

[11] [清]侯庆勋.唐张仲丞专祠录卷一[O].浮梁侯氏宝岳斋,光绪四年刻本.

[12] 卓朗然.邵武市志[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3:1128.

[13] 傅唤民主编.邵武大埠岗村志[M].南平:大埠岗村志编纂委员会,2014:200.

The Studying On the Belief of Yanggong in Dabugang Town,Shaowu County

LAN Zong-rong
(The College of Tourism,Wuyi University,Wuyishan,354300,China)

The Belief of Yanggong in Dabugang Town,Shaowu County was based on believing in ghosts and good tradition of worship,and Zhangxun’s loyalty,bravery,intelligence,righteous spirit,and prosperous paper trade,and being promoted by local respected Jiang family.The function of the belief of Zhangxun and the name of the worship of Lord in the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were constantly changing.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elief of Yanggong in Dabugang Town primarily presented the delicate ceremony and diversity,utility and volatility of belief.

Shaowu Dabugang;the Belief of Yanggong;Zhangxun;the temple of Shuiwang

B933

A

2095-2082(2017)03-0070-05

2017-01-04

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学科研重点项目(JAS14295);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常规课题(2015CG2672)

兰宗荣(1969—),男,畲族,福建沙县人,福建武夷学院旅游学院教授,历史学硕士。

猜你喜欢

信仰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苏格拉底的信仰
祖国,你就是我的信仰
论信仰
信仰的力量
铁的信仰
爱是最好的信仰
坚守信仰
不灭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