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
——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的调查

2017-04-14纪晓雯

山西农经 2017年6期
关键词:监护儿童农村

□纪晓雯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
——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的调查

□纪晓雯

(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管理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留守儿童日益增多,其现状令人担忧。出现留守儿童的原因是农村经济问题发展不景气,农村的发展满足不了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的需求,实际上就是“三农”问题的衍生品,体现的也是我国的基本矛盾问题。城市生活成本高昂、流入地教育资源限制、留守儿童与城市教育不相适应也是问题形成的导火索。国家、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衍生的留守儿童的问题颁布相关的法律条例和财政政策,以此为其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快农村的发展,设立留守儿童权益保护机构,开发城市学校潜力,是通过财政政策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发展问题的有效措施。

留守儿童;财政;尤溪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困难等诸多原因,大量的农村青年男女选择向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城市迁徙。这一现象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愈演愈烈,对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建设都产生了一定影响。一方面,大量外出务工人员为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特殊贡献;但与此同时也导致了留守儿童数目的剧增。留守儿童,指的是十六周岁以下,父母到外地工作无法对其照顾和抚养的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关爱和有效监护,留守儿童常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极端行为,也常遭受意外伤害甚至不法伤害,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儿童成长。

尽管近几年,社会各界已经开始关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但在家庭监护,关爱服务体系,救助保护机制方面尚存在诸多短板,我们还需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机制化建设。作为国家重要宏观政策,财政政策在吸引民间资本,财政资金支持等方面具有先天优势,能为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

本文以福建省尤溪县为例,先以知晓的背景条件和发展形势下,再进行深入剖析,提出有效的财政政策,致力于有效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推动社会和谐。

1 福建省农村留守儿童现状分析

1.1 留守儿童现状

2016年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已经占据整个农村儿童数量的百分之37.7,留守儿童现状严峻。福建省2016年4月至7月下旬在全省展开了一个关于调查留守儿童详细数据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福建省的农村留守儿童达105 176人,占不满16周岁农村户籍未成年人总人数的2.10%。其中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亲戚朋友监护的102 467人,无人监护的811人,父母无监护能力的1 898人;监护情况评估较好的65 402人,一般的35 881人,差的3 893人。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方式分为以下三种:

(1)隔代监护。青年男女到经济发展状态良好的城市打工,将孩子交给自己的父母抚养照顾,因此就形成了隔代监护的形式。这种方式存在较多弊端。首先,祖辈的文化水平通常较低,不能在教育上正确引导、帮助儿童,而是更多的停留在管吃管住的层面上;其次,祖辈对于儿童会产生溺爱,一味的满足儿童的需求,却不能在成长路程中给予道德观上面的教育和引导;此外,祖辈陈旧的思想观念、忙碌的农事与家事等诸多因素,也是隔代监护不可忽视的弊端。

(2)委托监护。在双方都外出务工的情况下,父母可能会将孩子交托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代管。但是他人照看孩子只能尽可能的给予和满足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与隔代监护类似,忽视了儿童在性格品行、习惯等多方面的培养。寄养的孩子难以产生归属感,反而会具有心理压力,同样不利于其性格发展。

(3)自我监护。这种情况为少数,但同样存在。自我监护的弊端尤其突出。第一,儿童心理尚未成熟,不能辨别是非,自我管理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极易误入歧途;第二,儿童独立生活能力同样欠缺,面对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差,身体健康同样无法保障。

1.2 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现实生活中存在众多问题,制约着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就学校教育而言,我国农村学校受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诸多因素制约,教育水平通常不高,只能完成基本的文化课教学,基本上无法专为留守儿童开设适合其身心发展需求的课程,例如心理教育、生理教育、安全教育,等等。就家庭教育而言,留守儿童监护人往往文化水平较低,或是缺少时间为孩子辅导功课,也不注重对孩子行为品德的引导约束。

(2)性格缺陷形成“留守综合症”。如前述及,留守儿童在人格培养、性格形成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其心理和精神上的需求往往被忽视。思想精神上交流的匮乏,会渐渐的不愿意与人沟通和交流,更加的孤僻,严重缺乏安全感,不愿意信任他人;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性格偏激,易走极端;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等。

(3)身体健康得不到保障。缺乏家庭的关爱和学校的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安全受到了极大威胁。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容易受到他人的人身侵害。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他人意外伤害、被拐卖等事件时有发生。第二,低龄犯罪问题。缺乏父母的正确引导管教,部分留守儿童没有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稍有不慎,便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对自身及他人的人身健康都造成极大危害。

2 农村留守儿童的诱因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条件低下,不能满足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的需求,迫使大多数青年男女外出务工。实际上,留守儿童问题就是“三农”问题的衍生品。随着几十年的建设,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2013年与1978年比较,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就提升了35.8%。而随之带来的就是大量劳动力向城市的迁徙。从1982年以来,流动人口由1 000万左右增长到2.45亿。但是另一方面,城乡户籍二元制度的管理条例下,大量青年男女只能被迫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独自外出务工。因此大量农村儿童不得不长期与父母分离。

(1)城市生活水平高,开销大。与城市较高的收入相对,同样高昂的生活成本和更加昂贵的教育费用使外出务工人员无力负担儿童在城市生活和接受教育的基本费用。另外,由于农民工工作流动性相对高,不利于儿童接受稳定的教育。因此,综合考虑之下,许多家庭决定将孩子留在农村。

(2)流入地教育资源限制。流入地教育投入有限,不足以接受大量的留守儿童。基础设施和师资力量的匮乏,使流入地公办学校不得不提高其入学条件,例如户口及房产证要求,这在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就学的可能性。

(3)留守儿童与城市教育不相适应。学习水平上,城市儿童不仅接受过良好的学前教育,同时有足够的条件参加课外培训,学习乐器等;而有些农村儿童甚至无法说好普通话。加之城乡生活观念的差别,农村儿童心理上往往会承受较大压力,反而不利于其成长。在这样的背景下也会造成部分农村儿童选择留守。

3 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财政政策

基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困境,针对其形成诱因,可从财政政策上采取如下措施,以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3.1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提高农村地区教育水平

政府加强对于农村教育事业的扶持,提供一定的财政补贴支助,让留守儿童在农村也可以具备优良的教育。第一,改善办学条件,完善农村学校的硬件配备;设立寄宿制学校,提高校园安全保护水平,既可以保障留守儿童的身体健康,并可以督促其学习情况,解决其无人看管的问题。第二,加强农村学校师资力量建设,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鼓励优秀教师前往农村任教,提高农村基础教育水平,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加大教育经费投入,首先应当落实农村教育经费拨款。另外,应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体制,完善经费的监督审查机制。政府可以加强对于留守儿童现状的实际考察,针对不同的情况,给予不同额度的教育经费补贴。实行这一点的前提就是需要严格把关每一环节,保证经费的落实,用严格严谨的审批程序,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问题。

3.2 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减少外出务工人数

留守儿童的形成原因其中之一是城乡经济差异大,导致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无法满足农民对于生产生活的需求。而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就是需要改善农村经济当前的发展状况,推出并落实惠农政策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而降低外出务工人口比例。为了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可以做出以下几个调整:第一,加速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整改,褪去传统模式的外壳,向服务业迈进。可利用农村特色,发展旅游业,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第二,落实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以及财政补贴。通过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减少城市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差异;第三,对乡镇企业进行产业支持,例如农产品的深度加工。

3.3 设立相应机构,保护留守儿童权益

前文述及,留守儿童的安全存在问题,以此就需要建立专门保护留守儿童的机构,并且需要被国家或政府赋予合法性,并为其指定明确的法律条例,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并且应整合社会力量,发动社会群众保护留守儿童。此外,还需要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事故发生概率。

3.4 开发城市学校潜力,解决留守儿童上学问题

倘若农村孩子的教育问题得以解决,在外打工的父母就能够将孩子带在身边。只有加大财政投入,将留守儿童入学问题纳入城市中小学规划,以此才能够扩大中小学对于学生的容纳力度。这样可以孩子获得教育的同时,也获得亲情的陪伴。另外,对于这部分进城就学的留守儿童,应给予相应的适应性训练,使其能够快速融入城市教育。

[1]杨舸.关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政策分析——从新型城镇化的视角[J].中国青年研究,2015,(01):33-37.

[2]李鑫.留守儿童政策问题与解决措施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1,(06):61-62.

[3]佟美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财政政策[J].地方财政研究,2008,(2):41-44.

1004-7026(2017)06-0004-02

D58

A

课题基金:本文为安徽财经大学2017年大学生科研基金项目:“农村留守儿童发展的财政激励研究——基于福建省尤溪县的调查”(项目编号:201610378157)阶段性成果。

纪晓雯(1995.5-),女,汉族,福建三明人,安徽财经大学财政与经济管理学院,2013级学生,研究方向:财政政策。

10.16675/j.cnki.cn14-1065/f.2017.06.003

猜你喜欢

监护儿童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护娃成长尽责监护 有法相伴安全为重
我国成年监护制度之探讨与展望
留守儿童
带养之实能否换来监护之名?
六一儿童
未成年人监护制度的完善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