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模式研究*

2017-04-14许学添娄燕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7年2期
关键词:管理问题管理策略

许学添++娄燕

摘 要:移动智能终端带来了多样化的教与学方式,本文分析了利用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协同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管理问题,尝试将课堂管理的相关理论与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模式相结合,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应用移动智能终端的课堂管理策略,并将该管理策略实施到教学实践中去。

关键词:协同学习;移动智能终端;管理问题;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3-0020-04

近年来,装载了Android或IOS系统的移动智能终端已经在教育界掀起了一股热潮,而且发展迅猛。移动智能终端是学校引入信息化资源的一种新的平台。[1]移动智能终端进入课堂的学习模式还未形成,各方都在探索中。由于移动智能终端进入课堂,使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体。伴随这种新型学习模式的崛起出现了新的课堂管理问题,给广大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一、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模式

1.协同学习模型

协同学习,是“一种新的知识表征、传递、衍生模式”,它来源于协同学,从观念上来讲起源于系统学,它强调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系统之间整体或者合作的效应。由此,可以认为“协同学习”将群体作为知识建构系统,强调认知主体与集体的双向交互。[2]祝智庭教授指出,在协同学习过程中认知主体的知识和群体知识在“深度互动”、 “汇聚共享”、“多场协调”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建构。[3-4]协同学习模式强调群体对个体单方向影响具有互动性、共享性、合作性、协调性及连续性的特点,是一种新的学习系统框架,用于支持技术环境下的课堂教与学的活动。协同学习不排除个体之间的竞争关系, 但更强调个体间在磨合中能互补、 相长与认同,通过“求同存异”的群体合作方式獲得客观全面的知识。

2.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模式

移动智能终端进入课堂这一举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中提出的教学活动进一步信息化的策略,以学生为主体,以移动智能终端为资源平台的新型学习模式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移动智能终端意味着学习的时空发了变化,学习的载体发生了变化,学习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移动智能终端搭建的平台下,协同学习的优势能最大化地发挥,使两者达到良好的衔接与结合,互相促进,发挥各自的特点,产生出新型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新形势下,学生可以同步学习也可以异步学习,这一点可以将引入移动智能终端的学习与协同学习结合起来,以协同学习的环境资源作为切入点,将移动智能终端与协同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新的教学模式并且应用于教学活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也可以应用到学生项目实践中去,提高教学效率、合作效果和学习质量。[6-7]

移动智能终端的引入将学习的平台扩大了,学习资源也被最大化地利用,结合现在热门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例如微课、慕课和公开课等,通过移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不局限于课堂学习,可以把教学放到任何时候任何位置,甚至连教师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的主动性完全掌握在学生手里,学习资源也掌握在学生手里。

二、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存在的管理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模式应用于课堂之后,由于管理制度没有完善,移动智能终端的使用时常流于形式,协同学习效率很低。为了确保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的效率,我们急需总结管理存在的问题,我们的团队通过调查、访谈、观察、教学实践、反思、思考等多种形式的探索,现将管理问题归结为如下几个方面。

1.小组结构问题

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的结构问题直接影响到协同学习的效率。根据班级编制人数进行分组,上课或者实践时围桌而坐,移动智能终端分组时注重协同学习的本质,不只是简单的在形式上以若干人为一组,不能只是以宿舍为单位,或者以人际关系自由组合。

小组的组建要考虑各个小组之间的差异,例如有些小组理科思维很好而英语很差,有些小组文科成绩很好而数学非常薄弱。对同一个班级的不同课堂观察发现,文科课堂只有文科成绩相对好的小组活跃,理科课堂则相反,这种现象是组间实力不均造成的。

组间实力不均影响了学生课堂的积极性,其他小组得不到机会自然就没有那么积极参与,太活跃的小组课堂耗费精力太多,下堂课筋疲力尽又刚好是自己不喜欢的学科就不能跟上教师的节奏,这样学生的偏科就会严重。

教师在分组的时候没有考虑小组各成员学科成绩的均衡和兴趣爱好,没有按照组内异质的原则分组,每个组6人应该每个人都有一个擅长的科目,但实际的分组没有考虑这个问题。再者应该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例如,一个组4人都是喜欢数学,那么其他学科就会相对薄弱。

2.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

教师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中既是课堂的参与者也是协同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应当适当地组织课堂,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协同,合理干预学生课堂不当行为,即适当组织、适时引导、合理干预。初期在课堂中教师不能很准确地把握自己的角色定位,要么过度收紧,学生没有达到利用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的效果;要么过度开放,学生协同学习的效率低下。由于教师角色定位不准确,导致了如下问题:

(1)教师定位不准确导致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的纪律问题

协同学习以小组为单位较易产生纪律问题,因为教师监控的难度比较大,加入了移动智能终端元素之后,课堂不仅是面对面的学习,也是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学习,教师监控的难度更大,学生在小组协同的过程中很容易模糊主题,会闲聊,或者因为某些因素,产生纪律问题。

用移动智能终端在平台发布讨论,一般情况是要求学生发布小组观点,在平台只能监控到小组整体的完成情况,但是每个学生是否遵守纪律按照要求完成协同学习是无法监控的,那么教师在原本课堂纪律的基础上还要顾及移动智能终端平台的完成进度,对于纪律的管理就变得更加困难。

(2)过度讲授或过度开放导致课堂效率低

教师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中的作用是适时引导,在真实的课堂管理中教师往往没有准确把握自己的定位,时而将自己的作用放大变成过度讲授,时而又将自己的作用缩小变成过度开放,无论是上述哪种情况发生,协同学习的课堂都是失败的。

在课堂中,有些内容需要推理总结,教师往往不相信学生能够推理总结出来,认为自己讲授才有最好的效果,于是将原本合理的协同学习课堂变成了过度讲授,导致了协同学习的失败。在访谈中学生普遍认为这一点在理科课堂体现得最为明显。笔者深入课堂听课也发现物理和数学课堂确实普遍存在教授过度的现象。

3.教师对课堂不当行为处理不当

每班50多名学生当中一定有些不守规则且比较突出的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做出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即课堂的不当行为。在协同学习中不当行为出现的概率较大,影响协同学习的顺利进行,此时教师需要及时进行合理干预。在课堂管理中,尤其是针对协同课堂及移动智能终端双方面的管理,教师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地掌握不当行为的细节及分析出不当行为的原因,没有抓住本质处理问题的话,课堂管理的效果就会很差,甚至还很不幸地变成学生的笑柄。

单纯的协同学习课堂教师可以阻止一部分不当行为的发生,也就是将不当行为扼杀在摇篮里,课堂还处在相对稳定并且可控的范围内,但是加入移动智能终端元素后,管理的难度加大了,教师对问题处理的力度更难把握。

4.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没有形成具体的规则和要求

移动智能终端这种学习模式的学习规则不细致,导致了学生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学习效率低,有些学科还仅仅把电子书包放在“做秀”的层面上,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根本不会去使用這个平台,只有公开课时才使用,那就更加不清楚还有学习规则。

学习规则没有操作性,仅仅是一个口号,例如“请按照教师要求发布信息”,这条规则没有实际操作的标准,仅是一个口号,如果改为“请发布与标题要求相关的信息并且注意文明用语,如违反者将禁言5次”。这样有警告和处理办法的规则相信大家都会重视起来。

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刚开始起步时,所见到的学习要求都比较空泛,没有具体到每个内容,学生不知道每一步应该如何操作。教师在组织协同学习之前应该明确本次协同学习实际操作性的要求,对应到三维教学目标就是过程和方法。由于这方面做法的缺失,学生没有得到系统方法的培训,就需要自己经过反复失败总结才能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学生走了很多弯路。

5.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评价不科学

学生在小组协同学习的过程中非常在意教师的评价和同学的评价,评价不仅仅反映了小组的客观情况,更是小组前进的动力,对小组产生激励作用,所以我们应该正视评价的问题,客观的评价能够产生相应的激励效果。

从课改最初到现在,都在强调成绩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评价应该多元化,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最终还是看成绩,学生平时的小组和个人努力只是占很小一部分甚至完全没有,学校期末对学生的评定还是看各科的成绩,家长也只关注学生的成绩,没有关注学生整体的发展,认为只要学生成绩好就什么都好。

三、基于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教学管理策略

1.建设优质的协同学习小组策略

国外的学者约翰逊将小组成员的分工分为6项,分别是联络员、总结人、精确性裁判、检查者、记录员和观察者。国内的学者陈向明在小组学习中又详细阐述过分工的问题,每个组员的角色应该是协调员、实施者、活跃分子、资源开展者、评估员、引导者、合作者、完成者和专家这9类。[8]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小组的成员只有6位,分工的角色只能有6类,在借鉴前人分工角色种类的基础上,在实践过程中可以把现有小组成员的角色设定为组长、纪律员、记录员、联络员、引导员、资料收集员。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进行人员管理的时候就清晰标注,让所有参与者都一目了然,都知道自己和他人的分工角色,在活动的过程中可以更加明确自己的职责,做到心中有数,各负其责,团结互助,高效协同完成任务。

在平台上不同的角色分工上传的资料也不同,每个角色的同学都上传自己相应负责的部分,整组将所有资料进行整合分类,可以让所有参与者见到整组的成效,也可以见到每个人的贡献。

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中,由于分工的明确,教师可以准确地监控每个组的进度及明确每个学生对小组的作用,并且随时可以找出确定的责任人,对于个人的进步和整组的进步都有帮助。本学校模式可以用移动智能终端平台记录每次协同学习的分工问题,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于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2.在移动智能终端的协同学习中教师的组织指导策略

第一,本模式的协同学习要适时适当,不是所有的情况都可以使用这个教学模式,所以我们要选准时机。第二,在学习过程中将权力还给学生,这也是江卫华博士提出的分权策略的扩展,这一点刚好与移动智能终端当中给学生空间非常吻合,把尽量多的权力下放给学生,适当进行引导,帮助学生协同学习。第三,教师的分权不等于放纵,对学生不恰当行为坚决干预并且还要严厉对待。第四,对于课后也要与学生面对面地跟进。学生的活动在学校进行,教师是主要负责人,我们还处在课堂协同与电子书包协同相结合的模式探索初期,允许教师借鉴以往的经验和做法来操作课堂。

在移动智能终端的统计中可以看到学生参与发言的次数,从而判断学生的参与积极程度;在学生提交任务的时间排序上可以分析出哪些学生总是在最后或者很迟才交,对于不认真对待的学生,教师要发挥管理作用及时提醒,帮助学生尽快回归到协同学习中来。平台的统计功能可以便捷地服务于教师的课堂管理。作为教师,在实践中应该认真熟练地掌握电子书包各项统计功能,提高课堂的管理效率,对任务完成又快又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不认真的及时提醒,帮助学生认真对待电子书包的协同学习。

协同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小组团体行为,既然协同就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意见不合而产生争执,甚至更严重的会影响课堂正常秩序。在实践中若遇到两个组的组员因为意见不合而激烈争吵,教师就当立刻阻止相关行为,理智客观地询问事情的起因、经过,准确地分析出学生行为的性质和他们应该承担的责任,最后采取相应的处理方式,保证课堂能够继续顺利进行。在教师处理突发事件和违纪行为时可以借鉴过往的经验,并在其基础上总结出更加适合电子书包协同学习的处理办法。

3.学生协同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学生协同学习的能力直接影响到学生协同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培养学生协同学习的能力是当务之急。在传统教学中可以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基本是教师讲授学生听,不需要学生有很强的学习能力,但是当前的协同学习需要学生自己主动学习,如果没有协同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将会变得很困难。

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模式处于探索阶段,学生对学习模式的转变没有那么容易接受,在学习过程中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协同的技能,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协同学习的能力强了,学习的进程自然就好了,效果也就明显了。

培养学生的协同技能有很多种形式,课堂是最大最好的途径,在课堂上促进学生的协同学习技能螺旋上升,从争执到融合,从自我到集体,实现这些转变需要学生在实践中总结和学习,教师的引导作用很大,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使学生的协同学习的技能有所提升,同时也实现了学生自身信息素养的提高。

培养学生协同技能可以相互借鉴经验,组与组、班与班、年级与年级之间可以开展经验交流活动,可以把效果特别突出的小组请出来做报告,也可以将我们实践中特别有代表性的事例做成经验交流的教材。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请校外的电子书包协同学习方面的专家来解析协同学习的技能提升。

4.移动智能终端协同学习的评价策略

协同学习多数情况以小组为单位,为了便于教师管理,首先增加小组凝聚力,使小组评价多元化,让学生时刻以小组为中心。在评价的过程中,可以采用自评、互评、班干评、教师评等多角度进行,无论用哪种评价我们都要突出学习过程的评价。

在小组评价多元化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个人的过程评价,确保优秀学生可以带动小组进步,小组进步的同时又带动组内一般同学的进步,从而达到整体的提升。增强个人过程性评价突出学生表现优秀的一面,从而带动学生其他方面共同进步,实现学生个体快速提升。

无论是个人过程性评价的增强还是小组多元化评价的策略都意在营造一个鼓励、赞美、自信、乐观、有学习热情的班级氛围,使学生有协同学习的热情和欲望,渴望知識,渴望协同,这不仅对学生协同学习有促进作用,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也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管珏琪,苏小兵,钱冬明,余恩秀.电子书包应用区域推进现状及策略——基于教师访谈内容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4(10):53-59.

[2]王佑镁,祝智庭.学习系统的知识时代回溯及其协同模型构建[J].教育研究,2012(6).

[3]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协同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

[4]祝智庭.教育信息化的新发展:国际观察与国内动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2012(3):3-13.

[5]新华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2011lh/content_1825838.htm.

[6]仇勇平.电子书包:建设数字化课程环境[J].上海教育,2011(z2).

[7]钟卫铭,俞永宝.移动学习互动性的设计分析[J].科技广场,2012(7):89-91.

[8]陈向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建设[J].宁夏教育,2003(12):48-48.

(编辑:王天鹏)

猜你喜欢

管理问题管理策略
浅谈企业预算管理的问题及措施
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问题与思考
如何加强事业单位财政预算管理制度
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