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陕北剪纸的原始文化遗存

2017-04-13王海珺

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岩画陕北剪纸

王 铎 王海珺

(安康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西部文化】

论陕北剪纸的原始文化遗存

王 铎 王海珺

(安康学院 陕西 安康 725000)

陕北剪纸属于原始艺术,是没有经过现代文明浸染的民俗文化。至今,它仍然沿袭着丧葬文化、婚俗文化、礼仪文化的宗教功用。它起源于巫术、生殖崇拜以及图腾崇拜,审美认知较为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只能以浅显、简陋、直接和机械的表现形式来描摹眼前的客观事物。因此,陕北剪纸更加具有象征性和隐喻性,作品更显抽象,寓意也更加深刻,主题则包蕴其中。

陕北剪纸;原始艺术;文化

一、陕北剪纸保持了原始文化成分,是“活文化”

陕北剪纸的魅力所在,就因为没有受到现代文明的熏染,没有被社会功利所玷污,更多地保留了原始文化的成分,所以被靳之林先生称为“活文物”。改革开放之前,甚至是在陕北高原发现大的能源基地之前,这里基本都是一片荒凉。我们这里所说的“陕北”,就是指陕西北部的榆林、延安地区。而与它接壤的山西、内蒙的一些区域,其文化特征也大致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

有着“人类学之父”之称的泰勒在其表作《原始文化》一书中,将文化解读为“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得到的一切能力与习惯。他以进化论为理论基础,引证大量的民族学材料,对原始人类的精神文化现象,特别是宗教信仰等问题,进行了细致深入地开创性研究,并且阐述了他关于文化发展阶段和脉络的见解。泰勒在书中对文化的界定至今仍是我们理解当代社会文化问题的基本框架。在他看来,文化的发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与蒙昧生活通过野蛮生活向文明生活的进程相吻合的。泰勒认为,某一地区独有的工具、装饰、神话和习俗构成某一民族一般生活属性的现象总录,综合成一个我们称之为文化的整体。从理想的角度看,文化是通过个人和整体社会的高级组织为了同时促进人的道德、力量和幸福的发展而普遍地改进着人类。他还十分看重文化的留存,并有一章专门讨论文化遗留问题:

当一种风俗习惯、技艺或观点充分地传播开来的时候,一些不利的因素也在增长,它可能长期地影响到这些习俗或者技艺,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从这一代传到下一代。……这就是文化的稳定性。……随着世界社会的向前发展,最重要的观点和行为可能渐渐地变成为纯粹的遗留。它们最初的意义就渐渐消失了,每一代记得它的越来越少,最后,直到现在它还没有为人民所遗忘。……儿童游戏,民间俗语,荒谬的习惯,可能在实践上是并不重要的,但是在哲学的观点来看,它们没有丧失意义,因为它们跟古代文化的最富有教益的阶段之一有关。某一种人的丑恶而残酷的迷信可能是原始野蛮人的遗留,同时,教育对这种人来说,就如同莎士比亚的狐狸一样,“不管怎样教导它,不管怎么爱抚它,也不管怎样保护它,它仍将保持其祖先的原始的狡猾。[1]

二、陕西剪纸是当地人民生活的体现

现在看来,剪纸艺术就是一种原始艺术的文化遗留物。这是和当地的民俗文化和社会生活分不开的,是当地人生活的集中体现。

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陕北老乡的基本服饰是头扎白羊肚手巾,身着光板老羊皮袄和大裆裤,内着白褂子、红裹肚,脚蹬千层布底鞋,有的头戴毡帽,腿裹裹腿,脚穿毡靴,这些均反映了在陕北较为寒冷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从事农耕、游牧等不同生计活动的需要,以及历史上各游牧民族、农耕民族服饰文化的相互影响与继承。《汉书·匈奴传》载匈奴服饰:“自君王以下,盛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方旃裘。”《旧唐书·党项传》载党项服饰:“男女并衣裘褐、仍披大毯”。大裆裤、裹腿、头上扎羊肚手巾显然是由游牧民族服饰演化而来。

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有如东北的炖菜。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剁荞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如炒米、炒面、奶茶、奶酪,就与蒙古族习惯相同。陕北人还喜欢撒生葱、蒜、韭菜等来调味,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与中原地区的饮食习惯比较,陕北人的传统肉食以羊肉、鸡肉为主,极少食用马、骡、驴等大牲畜肉,鱼类食物也很难在传统食谱中找到,只是近代才开始在城市居民中普及。

旧时陕北人多穴居陋处,有浓厚的原始遗风。窑洞是自古以来最具陕北民居的代表性的建筑,陕北有半地穴式土窑洞,有秦汉以后的崖面式土窑洞和明代后期开始的青砖窑洞。其建筑就地取材,依山傍势,冬暖夏凉,充分显示出与自然、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陕北民众平和、宁静、现实的审美心态。

受游牧民族遗风的影响,这里人虽然已经不再骑马而行,但上路时毛驴是少不了的。陕北民歌中总少不了“骑驴婆姨赶驴汉”的内容。娶媳妇要用驴驮回来,婆姨住娘家也要丈夫用毛驴送回去。那些走西口的人,多也是赶着驴车前行。毛驴性温,且脚力强,除了具有交通工具的作用之处,拉碾、推磨是少不了它的。

相传为清光绪年间陕西靖边县知县王沛棻(字斋堂,河南光州人)在任期间,作了一首《七笔勾》诗,内容主要是描写陕北定、靖一带风俗民情,语多讥诮然生动形象,在陕北流传甚广。

万里遨游,百日山河无尽头,山秃穷而陡,水恶虎狼吼。四月柳絮抽,山川无锦绣,狂风骤起哪辨昏与昼,因此上把万紫千红一笔勾。

窑洞茅屋,省上砖木措上土,夏日晒难透,阴雨更肯漏。土块砌墙头,灯油壁上流,掩藏臭气马粪与牛溲。因此上把雕梁画栋一笔勾。

客到必留,奶子熬茶敬一瓯,面饼葱汤醋,锅盔蒜盐韭。猪蹄与羊首,连毛吞入口,风卷残云吃罢方撒手,因此上把山珍海味一笔勾。

没面皮裘,四季常穿不肯丢,纱葛不需求,褐衫耐久留。裤腿宽而厚,破烂且将就,毡片遮体被褥全没有,因此上把绫罗绸缎一笔勾。

堪叹儒流,一领蓝衫便罢休,才步入黉门,文章便丢手。匾额挂门楼,荣华尽享够,嫖风浪荡懒向长安走,因此上把金榜题名一笔勾。

可笑女流,鬓发蓬松尘满头,丑面腥膻口,面皮似铁锈。黑漆钢叉手,衣裤不遮丑,云雨巫山哪管秋波流,因此上把粉黛佳人一笔勾。

塞外沙丘,鞑靼回番族类稠,形容如猪狗,性心似马牛。语出不离毬,礼貌何谈周,圣人布道此地偏遗漏。因此上把礼义廉耻一笔勾。

这首诗从山川风物、居住建筑、饮食穿戴、妇女表现以及礼仪廉耻作了一番全面勾画,虽然有嘲讽讥刺之意,但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原始生活的喜爱和超脱。

而最能体现民俗特点的,要属婚当地丧嫁娶和生庆节祭。而这时剪纸也派上了用场。

任何地区,婚配都是极其隆重的事。在当地,无论贫富都有比较完整的聘娶程序,将中原地区古之六礼(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简约为“放话”、“定亲”、“娶亲”三道程序。婚仪则有繁有简。婚后还有“会亲”(相当古之“归宁”)等议程。即使是男女看中的,也得有媒婆为之说媒,也有找人看日子举行订亲仪式。结婚的日子,更是要找专人择派,一般而言,一年两头没有立春的年份是不能结婚的,当地人称“黑年”。结婚之日,剪纸是不能少的。唢呐队响吹细打,毛驴子披红挂绿,新娘子羞羞答答,迎亲的队伍从对面梁上缓缓走来;铜号长鸣,炮声雷动,碎脑娃娃满村乱窜。门上贴着对联,窗上全是“喜花”。新房的墙上,镜子上,柜子上,全贴着红红的大幅剪纸。有“石榴坐牡丹”,有“鱼戏莲”,有“娃娃坐莲花”,有“娃娃抱金蟾”。这些剪纸,都有生殖、生命的因素在其中,都是隐喻和象征的符号。

丧葬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文化特征。在原始人看来,人死了,他结束的只是生命,灵魂还在另一个世界存在着。所以,对他还应如活着一样看待。陕北人一死,就有阴阳先生剪出一束白色的岁数纸。死时这岁数纸是要挂在引魂幡上,上坟烧掉的。这人活了多少岁,就剪多少缕。灵棚周围,大片的是白色的纸花妆饰着,孝子们用的哭丧捧,也要缠上白色的麻纸。纸糊的牛头马面自不可少,给死人撒的纸钱,更是用纸剪成的铜币形。在中国,丧葬时是用纸最多的时候。纸的产生,刚开始并不是只为书写所用。一则是为了糊窗子,另一则就是为了祭祀、装饰的。后来纸代替了绢和木简、竹简,成了真正的书写品的。剪纸艺术在“事死”方面的作用,一点也不亚于“事生”之事。人活着,就想着死后的事,并把死后当成是活着的延续。所以,艺术和巫术的契合点在此形成。

陕北各地的民俗文化中,都离不开剪纸。生孩子闹满月要剪纸、孩子过百日、周岁要剪纸,有了病送鬼求神要剪纸,平时的过节更离不开剪纸。而送鬼求神的风俗习惯,就是原始巫术的留存。可以说,陕北剪纸所呈现的,就是原始人类的早年记忆。

这一点,岩画的发现最具说服力,它是人类早年文化记的一个符号,是人类在前文字时期的最好的生活见证之一。

1879年,西班牙的索图拉伯爵在阿尔塔米拉洞穴里发现了壁画,这些古老的壁画被考古学家们断定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西方人就此认为这些刻在石头上的艺术品,足够证明西班牙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六年后,法国人利维利在一个叫莫特的洞穴里发现了刻在石头上的画,同样,这些岩画作品后来被考古学家认为是史前岩画,就此,法国被认定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随着欧洲发现越来越多的洞穴岩画,尤其是考古学家步日耶等人从这些藏有岩画的洞穴中挖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各类遗物,经过考证,认为这是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人类创造的艺术,这样,欧洲就成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而在我们中国,近年来也不断有岩画被发现。远的不说,现在只说一下与陕北毗邻的宁夏贺兰岩画和大麦地岩画。这里我们只说大麦地岩画。

大麦地岩画位于宁夏的中卫县,相对贺兰山的岩画来说,大麦地岩画内容多是实物的象征图形,也有少量的表意图形与符号,反映的是这一地区的古先民在远古时期的生活、生产、经济状况、心理活动和生存环境。虽然这里的岩画多为凿刻和敲击,但制作精美,形象拙朴、生动。大麦地岩画分布集中,15平方千米的范围内集中了上万幅。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画委员会的规定,每1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有10000幅图形则可称为世界岩画的重点地区。最新的考古研究证明,中卫岩画的制作年代,少量的远自公元前2万年左右的旧石器时代,大部分在公元前10000年左右的中、新石器时代,少数延续到公元前1000年左右的青铜时代、铁器时代,还有若干作品出自秦汉以后,近至宋代和西夏。

经过一段认真的研究考察后,相关学者发现岩画上的那些符号有类似文字的图画符号,并且还发现了图画文字与符号相混合使用的古文字,即图画文字向符号文字过渡阶段的文字。专家认为:这种早期岩画文字的象形性与汉字中的象形文字非常接近。由此我们推断,它是古汉字的前身,应该属于早于甲骨文字的原始汉字。这种岩画文字或词、词组的发现,无疑对研究中国文字的起源具有重要意义。按世界古文字发现的先后顺序来看,甲骨文的发现显然排列在后面:美索不达米亚复杂刻画文在公元前3350年,苏美尼亚楔形文字在公元前3200年,埃及象形文字在公元前3050年,印度象形文字在公元前2600年,而甲骨文仅在公元前1200年。中国文字“西来说”长期充斥着学术界。如果“岩画文字”的论断成立,那么大麦地岩画,将中国文字的起源往前推了5000年。这是大麦地岩画,充满了各种远古谜团的文化信息库。

而这一岩画的发现研究,则说明中国西北地区,也是原始人活动的区域,我们现在留存下来的一些文化形式,就是原始文化的映现。而有关原始文化的一些研究,现在已经有了很多,我们可以在这些成果中,凝聚自己的文化视野。任何文化系统都处在历史(时间)的纵坐标和社会(空间)的横坐标所构成的轴上。时间意义决定了这样的文化应当是特定历史时代的文化;空间意义决定了这样的文化应当是民族的地域文化。以这样的观念来审视陕北文化,当然就要从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两方面去考察。每一种文化,必然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必然要与长期积淀的民族心理和地域特征相关联。

而2012年陕北神木县的古石峁遗址考古,则被中科院的考古专家用“震撼、兴奋、石破天惊”等词汇来评价这一重大考古发现。考古初步认定石峁城址最早当修建于龙山中期或略晚,兴盛于龙山晚期,距今4000多年,是北方区域内的一个集团中心。它夏时期毁弃,属于我国北方地区一个超大型中心聚落。石峁遗址的发掘,不仅为石峁玉器的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了科学的背景,更对进一步理解“古国、方国、帝国”框架下的早期文明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这也为中国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元性和发展过程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资料。有专家甚至说,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要从此改写。以这样的思路来看,陕北地区现在流行的各种文化尤其是剪纸文化,就是原始文化的遗传,而考古的不断发现,则为它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人类的任何作品都与人的思维相关联,“原始艺术”也不例外。“原始艺术”创造者的思维方式和思维状态属于原始思维,它不同于现代人的逻辑思维方式。逻辑思维要求遵循排中律、矛盾律等思维规律,而原始思维没有严格的、稳定的逻辑思维结构以及逻辑规律,它是以与人的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直觉思维为基础的,但又不是无逻辑的混乱思维,而是通过直觉中的具体对象作为思维的工具和媒介的。在原始初民看来,人与物之间、不同类型的生命之间、生物与非生物之间、梦中的事物与现实中的客观事物之间,没有截然不同的区别,也没有不可突破的界限,天地之间的所有一切都是一个共同体,所有的部分都可以相互转化、相互沟通、相互渗透。原始初民正是通过存在物的神秘互渗使它们接近和联合起来,以至于把完全不同的事物看作是同一事物。我们通过对大量陕北剪纸的观阅,看到的正是这种思维方式。剪纸的妇女们,并不认得几个字,并没有所谓的艺术构思,她们就是以生活中的动物和植物为对象,直接取像,直接用自己的剪刀表现出来。在这种原始的直觉思维方式下,任何自然事物、精神观念和心理感受都会具有形象性、具体性、象征性等特点。以是观之,它们是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其表现手法是简单、直接和机械的,但正是因为这样的浅陋、单薄、机械,却更加准确地反映和描述了周围存在的客观事物,更能勾起人类有关童年的记忆,因此它也是更加动人的。剪纸大师高凤莲的作品,为许多人所熟悉,她本人也在中央美术博物馆举办过展览。我们如果仔细观察她的作品,就会发现她的构图画面中有原始神话的内容,那些人兽一体的怪物,那些人、神、兽共处的画面,都让我们仿佛是在读一篇神话故事。而了解她的都知道,她是不识字的,一生也很少走出她所生活的白家塬。可是,她却以手手相传的形式,把中国传统的古老记忆传递到了今天。靳之林先生的《抓髻娃娃》的序中说:

黄河流域,特别是在历史上曾经是中华民族摇篮的黄河中上游地区,由于长期的交通闭塞和文化封闭,在民间艺术和民间风俗中,保留了丰富的史前文化以及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可以称之为“文物”。[2]

从陕北众多的艺术形式看,原始文化对其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巫术。巫术最早并不是艺术,而只是一种功利性的精神祈盼活动。发展到后来,就成了艺术活动。如陕北的秧歌文化和鼓文化,都应该与此有关。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巫术成分中功利的色彩逐渐退去,只留存在人类的记忆中,成为文化的遗存。而人类在不断地重复这些只有形式的巫术时,艺术的功能就充实了进来。

徐复观先生说:

人类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的,中国也不例外。但是文化形成一种明确而合理的观念,因而与人类行为以提高向上的影响力量,则须发展到有某种程度的自觉性。宗教可以诱发人的自觉;但原始宗教,常常是由天灾人祸的恐怖情绪发展而来的原始的对神秘力量的皈依,并不能表示任何自觉意义。即在高度发展的宗教中,也因人、因时代之不同,而可成为人的自觉的助力;也可成为人自觉的障碍。从遗留到现在的殷代青铜器看,中国文化,到了殷代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完成了相当高度的发展。但从甲骨文中,可以看出殷人的精神生活,还未脱离原始状态;他们的宗教,还是原始的宗教。当时他们的行为,似乎是通过卦辞而完全决定于外在的神——祖宗神、自然神及上帝。周人的贡献,便是在传统的生活中,注入了自觉的精神;把文化在器物方面的成就,提升而为观念方面的展开,以启发中国道德的人文的精神的建立。

民间剪纸艺术的宗教色彩更是十分突出,其不仅与陕北的巫道古风渊源相关,而且其各种古老样式还与招魂复魄、驱鬼辟邪与图腾崇拜等巫道主题相伴而生,表现出信仰重于审美、讲究象征暗示、功能趋向综合等地域民俗传承特征。在北一些较为偏僻的农村,一些源于原始巫术的习俗尚有孑遗,因此,与巫术有关的剪纸也就能够见到。

在这些地方,“瓜子娃娃”、“守门娃娃”在春节时几乎每家都贴,以用来防病魔和邪气入室。正月初七是“人日”,陕北人把这天当作扶运气的好日子,农家妇女剪一头绿色的鹿一只红色的马,对贴在窑内最显眼的墙上,鹿、马下方贴上用黄表纸做成的三角形香炉。上香的同时,口中还要念叨:“马、马你吃草,一年的运气都扶好……”以祈祷事事如意。

另外有如叫魂娃娃。如儿女在外被惊吓,母亲剪下“叫魂娃娃”,赶到受惊吓的地方,然后一边向回走,一边呼喊娃的名字,“××我娃快回来,××我娃快回来”。回到家把“叫魂娃娃”的剪纸放到娃娃的身上,魂就回来了。还有一种是剪两个人形手拉手走过来,说是“叫魂娃娃”引着孩子的魂回来了。

送病娃娃,剪一个骑马人或飞人,骑马的意思是祈求神灵骑马腾飞招魂快速附体、快速除病。家里人拿着纸人用火点着在病人身上绕一绕,一边念叨着说:“送子头上头上轻,送子身上身上轻,送散了,不见了,病不再犯了。”纸烧完了,往水碗里一扔,然后把水倒在十字路口,送走恶鬼,病就除了。

祈天纸娃。上了年龄的老大娘都剪过“扫天媳妇”。每到霪雨霏霏,连日不止之时,剪一个梳髻叉腿、手举笤帚、站在梯子或高凳凳上做扫天状的纸人,用红线系挂在院子里或贴在墙上以止雨。贴时念道:“大头娃,簸簸箕,你把黑云簸过去;棒槌棒,把儿朝上,天阴下雨能阻挡。”而当久旱不雨时,洛川有个古俗,就是剪一个头朝下的娃娃,贴在水缸上来祈雨。

其实,所有的民俗剪纸追其起源都与原始巫术习俗有难分难解的渊源。如春节的剪纸窗花,陕北农村老人认为是为了辟邪纳福,祈盼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贴“瓜子娃娃”、“守门娃娃”,为了防瘟疫、保安康;贴门神、大公鸡、牛,可防鬼怪妖魔入室;室内贴老虎、狮子用以镇宅。神龛挂帘、门帘等装饰剪纸,剪时也是态度十分虔诚,以求神灵的保佑。再如婚嫁剪纸中的“麒麟送子”、“莲生贵子”、“蛇盘兔”等纹式都含有祈盼人丁兴旺的寓意。

当然,原始文化中的图腾崇拜、生殖崇拜也在剪纸艺术中明显地留存了下来。上面说的“蛇盘兔》《石榴戏牡丹》等剪纸纹样,显然都是和生殖文化紧密相关联的。而陕北最著名的剪纸纹样《抓髻娃娃》,则十分明确地昭示了鸡图腾即人类早期文化太阳崇拜的记忆遗存。由于篇幅的关系,有关这一内容,我们将择章另论。

三、陕北剪纸是“原始艺术”

从艺术风格和审美元素来看,与其他地方的剪纸相比,陕北剪纸艺术则更显笨拙质朴,更加抽象而富有恢弘阳刚之气。其轮廓更加粗放,线条刚劲有力,造型相对夸张,点缀也比较随意,更符合人们所说的“原始艺术特征”,属于美学中的崇高一族。以当今人们对原始艺术的认知来看,“原始艺术”应该具有生硬性、纯真性、力感性和野性。一方面因为原始人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认知一般是较为低级、粗浅、简单、直接和本能的,同时还因当时人的认识能力非常有限,只能以浅显、简陋、直接和机械的表现形式来描摹眼前的客观事物。陕北剪纸则更加具有象征性,作品更显抽象,寓意也更加深刻,主题则包蕴其中。

[1] [英]爱德华 泰勒:《原始文化》(连树声译),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年6月版,第115页.

[2] 靳之林,《抓髻娃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版,前页.

[3]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版,第10页.

On the Primitive Cultural Heritage of Paper-cuts in Northern Shaanxi ——excerpts of The Aesthetics of Paper-cuts in Northern Shaanxi

WangDuo,WangHaijun

(Ankong University Shaanxi 725000)

Shaanxi paper-cuts is an original art,a type of folk culture not influenced by modern civilization.So far,it still functions religiously in the aspect of the funeral culture,marriage culture and etiquette culture.It originated from witchcraft,procreation apotheosis and totem worship with a shallow,simple,direct and instinct aesthetic cognition,and it can only depict objectives in plain,simple,direct and mechanical ways.Therefore,the paper-cuts is more symbolic and metaphorical,more abstract in its works and has more profound meanings in its themes.

paper cutting in northern Shaanxi;primitive art;culture

2016-12-10

王铎(1987-),男,陕西延安人,安康学院教师,主要从事高职教学工作。 王海珺(1963-),男,陕西延安人,西安翻译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职教育教学工作。

T522

A

1674-2885(2017)01-73-05

猜你喜欢

岩画陕北剪纸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剪纸
我的大陕北
党建地图·陕北
孜孜荣岩画
剪纸
剪纸
阴山岩画
写实与抽象:金沙江岩画考古认知
岩画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