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想国》与柏拉图的教育观

2017-04-13郭权锐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4期
关键词:理想国柏拉图教育

郭权锐

内容摘要: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哲学史上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他在其中构建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乌托邦。在对雅典民主政治失望透顶时,他提出“哲学王”统治城邦的观点,并强调真理认识和道德的重要性和内在聯系。著名的“日喻”、“线喻”、“洞喻”则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人的认识发展,以及认识与教育的关系。同时,柏拉图认为正义乃是教育应该奉行的基本要求,教育本身就应该是正义。

关键词:柏拉图 《理想国》 教育

柏拉图是哲学史上不可逾越的大山,他的哲学思想影响力一代又一代哲学家。就柏拉图的哲学思想而言,可将其分成三个时期——早期、中期和晚期。早期柏拉图探求超出可感个体事物之上的永恒理念,关注事物的共性和普遍性,希冀通过分析、归纳和演绎,认识事物能从现象上升到本质,追求本质的认识。到了中期,柏拉图广泛研究哲学问题,在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和苏格拉底的影响之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认识论、本体论、辩证法体系和国家学说。晚期,柏拉图则是对于自己前期的哲学思想作批判、修正和补充。

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为系统的一部,通过对话体的形式记录了其师苏格拉底和苏格拉底弟子关于政治、教育、文艺、伦理等多方面的讨论,实则更是展现了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柏拉图对于真、善、美统一政体的追求,对于“哲学王”执政者的期待,虽似“乌托邦”般的完美存在,却真实地表达古希腊哲人的思考与智慧。

苏格拉底一生不著一字,且好辩论,柏拉图却继承苏格拉底的学说,一共写了二十五篇对话,其中关于政治法律的有:《理想国》,即《国家篇》、《政治家篇》、《法律篇》,除《法律篇》外,其余皆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对话者。伯里克利去世后,雅典民主政治衰落,寡头政治崛起,基于这样的背景,柏拉图痛心疾首之余亦欲力挽狂澜。“当我看到这些,以及其它种种,我衷心厌恶,决计与这个可耻的政权完全脱离关系。三十人委员会大失人心,被逐下台。过了一个时期,我故态复萌,跃跃欲试地,虽然静悄悄地,又想参加政治活动了。”然而即便有着改善政局的热情,仍然难以撼动衰颓的时局。尤其是在苏格拉底被诬告之后,陪审团同意对其实行极刑,更是让柏拉图心灰意冷。“后来我年事渐长,深知在政治上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有朋友,有组织,这种人在政客中非常难找,因为他们做事没有原则,没有传统的制度和风纪。”对于“哲学王”的期待便油然而生,“我反复思之,唯有大声疾呼,推崇真正的哲学,使哲学家获得政权,成为政治家,或者政治家奇迹般地成为哲学家,否则人类灾祸总是无法避免的。”

那么,理想的国度除了执政者为“哲学王”,还应形成一套井然的秩序,这便是柏拉图在《理想国》一书中所讨论的。思想领导与劳动生产分离,形成“各司其职”的局面。领导者进行治理、捍卫国家,工人、商人、农民负责生产和推销。彼此服务于彼此,稳态前行。然而,理想国持续的发展必需通过教育进行,所以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也多次提及教育,讲述如何认识真理。例如,柏拉图在第二卷、第四卷、第五卷中都有对教育进行论述,教育是“一种使灵魂尽可能容易尽可能有效地转向的技巧”,主要对象为领导层,即哲学王和护卫者,为了使他们更好地治理城邦。

传统雅典的教育多由家庭和私人学校进行,教授文学、音乐、哲学、体育、科学等,在此过程中国家、社会并没有承担责任。柏拉图对此并不满意,所以我们也可发现《理想国》中的教育实则是“公民教育”,并非如同我们现在的一部分人针对另一部分人的教育模式,而是将社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这也基于柏拉图的假设,国家与个体存在巨大的类似,人的理智、激情、欲望对应的是国家的哲学、军事和经济结构。所以,教育可以帮助抑制欲望,帮助稳定秩序,实现个人的正义和国家的正义,达到每个阶层满足于自身特定的工作,自私将无影无踪,团结将遍及国家。柏拉图清晰地表明,教育的过程就是心里发展的过程,并用比喻的方式来形象生动地解释其,亦即著名的日喻、线喻和洞喻。

柏拉图以太阳来表示可见世界,一如阳光普照万物,促进万物生长。人对于世界的认识存在由低向高的发展过程,并且心里世界和事物的现实世界理应是分开的,不会完全重合。如同将直线分割为若干段,每一段有其对应的心理世界和事物现实世界。洞穴之内则是可见世界,相应地,洞穴之外则为可知世界。人对世界认识的发展一如对洞穴内人偶的认识一般,起先是看到洞壁上的影子,进而知道,这只是影子,是木偶的影子;然后明白太阳的照射带来影子;进一步获知太阳为何。最后,走出洞穴的囚徒回到洞穴中,将自己所知道的一切告诉仍困在洞穴里的伙伴。这边是柏拉图相信的教育过程,最先走出洞穴的人亦是最早获得真理的人,成为“哲学王”,他负有带领公民的职责。

教育同样具有阶段之差,对于成年人和统治者实行高等教育,对于青年人和军人实行初等教育。就教育的内容而言,柏拉图对于音乐又是青睐有加。人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也是为它的精神和情感所感染。在柏拉图看来,复杂的音乐产生放纵,质朴的音乐也能带来节制,所以简单朴素的音乐教育非常重要。诗乐感于人心的艺术,所以在我们强调美的同时,不仅仅是外有的精神盛宴,还要推崇内涵的道德修养。这同样也是柏拉图的教育观念中的一部分。

《理想国》强调“正义”,对于“正义”的讨论各卷多多少少都有涉及,从个人正义到国家正义,不可忽视的是,这也是柏拉图教育观中的最为基础、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对于受教育程度最深、对于真理追求最高的哲学王而言,他的诞生便随着正义。“一个按照自然建立起来的国家,其所以整个被说成是有智慧的,乃是由于它的人数最少的那个部分和这个部分中的最小一部分,这些领导着和统治着它的人们所具有的知识”, “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完美的国家需要具备智慧、勇敢、节制、正义。

勇敢多为对护国者的要求,“昂扬的精神意气,是何等不可抗拒不可战胜吗?只要有了它,就可以无所畏惧,所向无敌”,通过教育和训练是护卫者获得“勇敢”,方可面对千军万马,无所畏惧。智慧则更多是对哲学王的要求,而正义、节制则不同,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节制是一种好秩序或对某些快乐和欲望的控制”,对于统治者来说,是抑制欲望,对于生产者、农民、商人来说是自我克制服从统治者。

哲学王是正义的个体,善良、勇敢、智慧。他能够在自身不断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保持内心的平衡,不为一己私欲所挫败,平和、谦逊地荣与耀、败与落、成与得。这仅就哲学王个人而言,对于国家的统治,更是需要正义。此时,哲学王便成了重要领导者和评判者,他因其受过的教育、对真理的认识,对具体治理城邦的事项进行思辨的分析与实践,看到事物背后的“真相”,而非如同洞穴中的囚徒,沉溺在假象中,真真假假、假假真真,难以分辨。他承担着判断的角色,也承担着教育的角色。哲学王对于不同的人施行不同的教育,并为他们分配任务,继而维续全体公民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的秩序。

所以,实则在“理想国”中法律并非至高无上的,“哲学王”则是一定程度地替代了法律的角色。他在《政治家篇》中就提及,法律当权则不如明君统治强。哲学王制定城邦法律制度和政治制度,他能够专心于真实的存在,探求事物之间的本质与理性,建立秩序,并将其运用至城邦和公民身上。显然,这是乌托邦世界的理想产物。乌托邦强调生活其中的品德高尚,能够抵抗住诱惑,同时他们又能自食其力,自给自足,所以,道德是必不可少的一项要求。这样一幅美丽图景,哲学王能通过自己受的高等教育认识真理,再将治理运用至制定制度和法律,指导公民和治理国家,即便并非是我们所以为的法律至上的世界,却也是另一种最为理想的国度。

参考文献:

1.[古希腊]柏拉图著:《理想国》,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2.[英]罗素著,何兆武译:《西方哲学史》,商务印书馆,2012年版;

3.赵敦华著:《西方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作者单位:山西省现代双语南校区)

猜你喜欢

理想国柏拉图教育
理想国叠影之魅
大理:梦游理想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名创优品的“理想国”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大理,抵达自由之后
柏拉图之椅
让大脑绕个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