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确定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效率

2017-04-12梁桦

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 2016年17期
关键词:品读教学环节散文

摘要:散文教学的课堂效率一直是一线语文教师的难题,是近年来广大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依托于《动人的北平》教学案例,探讨教学内容的确立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根据课程要求、文本特征、学生学情来确定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组织教学环节和学生活动,这样能使教学资源优化,让散文的教学课堂高效、让学生的散文学习有收获。

关键词:散文;教学内容;教学环节;品读;细节

G633.3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一篇散文,入选人教版《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部分的第一单元的精读内容。《教师用书》中明确表示,这篇文章有丰富的认识价值、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从内容看,林语堂先生将各种景象、各色人等一一呈现在文章之中,纷繁杂芜,没有重点突出描写的对象。从结构看,文章前部分采用总分的形式来表明北平的特点,而后半部分又宕开去探讨北平适合居住的原因,初读之下,并未有清晰明白的条理思路。对于这样一篇语言质朴而内容繁杂的现代散文,教者应该如何把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问题使课堂教学行之有效地进行便成了重点。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征,很多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就以结构为切入点探讨学习《动人的北平》的形究竟是怎么散的,神又是怎么不散的。我认为以这样的设计为基本图式来解读这篇散文,进行赏析教学,不仅不能很好地展现散文语言文字的魅力,还不利于学生散文鉴赏能力的提升,使得语文教学陷入泛泛而谈之中,仅仅是走马观花,不能领略其中的妙处。为了避免这个问题,我在备课的过程中,反复阅读这篇文章,希望能寻求一个新的鉴赏点来进行教学。因为在语文课堂上,“怎么教”的解决取决于“教什么”。教学内容的确定是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确定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呢?首先,我们必须考虑这篇文章在课程以及教材中的地位。《动人的北平》一文被选为精读文章,首先是因为林语堂先生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的一大名家。这篇文章也实属名文佳作,可以熏陶学生的审美情趣。教师在教授这篇文章的时候一定要尊重教材编者的安排。其次,这篇文章本身的个性特征也决定了教学的侧重点。《动人的北平》整体描写北平景象,将北平的精神、神韵和灵气表达出来,丰富多彩,动静结合。最后,还要充分考虑当下学生的学情。经过这样的思考,我把《动人的北平》的教学内容聚焦于“品读亮点细节描写来理解散文,感受散文的魅力,从而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以及个性特征”。《动人的北平》细节描写不是很多,但是只要有细节,那些地方都成为了亮点,也成为了探讨和玩味的重点。比如文章第2段,驼背的老人,第4段,可爱的老画家,第5段,那个踢毽子的老人,第10段,茶馆里的光头倌那段有趣的对话,比如还是在这一段记帐的贫老人,比如在文章最后,三轮车夫对待生活的态度,从他们对苦难对自身遭遇的理解都有一种毫不在意的豁达。把这些细节挑选出来,我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些值得玩味的地方都是和生活在北平的人们有关系。林语堂将这些人物随意地散落在文章的各个段落,若不留意,这些文字背后深沉的东西是看不到的,这就需要师生在课堂上作深入地探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

综合上述,我形成了三个主体教学环节:第一,初读文章,找出阐释北平的城市品格和阐释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地的原因;第二,精读文章,引导学生筛选北平成为理想居住地的原因(城市布局宽阔,居民生活方式舒适可爱,住在那里的常人),并结合文本探讨哪一点原因最具有吸引力;第三,赏读细节,集中寻找住在这座城市的人们,品味语言,把握神韵,然后深入分析林语堂为什么会对这些寻常百姓投入这么多的热情。而第一、第二个环节都是为了第三个环节作铺垫,目的是让学生在初略理清行文结构之后,能集中关注北京城中的人们以及那些看似随意却有价值的细节。

前两个环节属于散文教学的常规解读,操作起来并没有什么困难,针对第三个环节,我做了一些设计,将城市与这些人联系起来,并用苏格拉底的一句名言“田野与树木没有给我一点教益,而城市的人们却给我颇多的教益”作为课堂的过渡,重点强调“城市的人们”,提出问题“ 寻找这个城市的人们”,让学生通过自由赏读,发现寻常百姓的生活情趣,进而通过细节的品读,来感受林语堂先生散文的魅力。然后,教师创设情境,配上《杨柳》轻音乐,营造亲切而又遥远的氛围,带领学生更好地進入到文本中间去。接着学生分组讨论这些人物的特点,以及在这些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细节。让学生自由地寻找教师所要求的内容,这样不仅不会架空教师的问题陷入浮夸的课堂氛围之中,或者限制学生发思维,跟着教师亦步亦趋,让课堂陷入死板之中,而且还能帮助学生提升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学生通过分析讨论,能较快地找出“驼背的老人、可爱的老画家、踢毽子的老人、光头堂倌、记账的贫老人”这些人,并且通过分析细节,得出这些人的生活状态是“悠闲自在、自得其乐”的。学生也能发现篇末的三轮车夫被林语堂先生描写得十分有趣,他们能抓住“欣然”、“ 互相取乐”、“ 笑论”、“口吻诙谐清雅”、“强拉你回家”、“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等细节,真切地体会三轮车夫“踏实、感恩、无欲无求”的快乐生活,这些人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却有如此简单豁达的心性,这是林语堂先生所赞美的,也是符合林语堂先生的审美观和人生观的。第三个环节的设计,是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主要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筛选信息,并小组讨论。小组讨论是新课程改革形势下,许多教师喜欢采用的一种活动方式。但是小组讨论不应当是一个摆设,不应该是为讨论而讨论,它必须达到某个教学环节的目标设定,必须摆脱貌似热闹而实际低效的现状。

根据课程目标、教材内容出发点,以提升学生散文的鉴赏能力为根本目标,关注的重点由“怎么教”转向“教什么”,这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如果脱离教学内容而一味探讨教学方法,就如在空中架楼阁,也许课堂是热闹了,学生是活跃了,但是却不能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培养解读文本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是失败的。一线教师应该花大量的时间放在研读文本取舍教学内容上,从而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有效地发挥能动性,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实现教学资源优化,从而提高散文教学的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何善亮. 有效教学批判[D].南京师范大学,2007.

[2]夏燕靖. 对我国高校艺术设计本科专业课程结构的探讨[D].南京艺术学院,2007

作者简介:梁桦,1981年8月30日,性别女,民族汉,籍贯浙江衢州,单位,衢州第一中学,学历本科,职称中学一级

猜你喜欢

品读教学环节散文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小学英语朗读技能提升训练
“万丈高楼”由此始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积极性缺失对策研究
实施高效课堂有感
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基于情景交融的诗歌品读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