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心理辅导与调试研究

2017-04-11赵玉英陈晓蕾李淼张二军

社科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毅力归因学困生

赵玉英 陈晓蕾 李淼 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阜新 123000)

心理资本理论视角下高校学困生心理辅导与调试研究

赵玉英 陈晓蕾 李淼 张二军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辽宁阜新 123000)

心理资本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新概念、新理论,其以积极心理特质为核心,最早应用于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目前,心理资本理论逐渐被应用于教育界,成为了高校研究领域的新范例。

心理资本 学困生 心理辅导 心理调试

一、心理资本的概念和构成要素

心理资本最早出现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经济学家Goldmith(1997)认为心理资本是指对个体生产效率的产生影响的个性特征,这些特征反映了一个人的自我状态,决定着个体的工作动机。在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推动下,心理资本理论的倡导者Luthans明确提出了心理资本的含义,他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在个体在面对压力时有信心(自我效能感)能够克服困难,获得高绩效。它超出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组织功能,可以有针对性的投资和开发而使个体获得竞争优势。

对于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较为主流的观点是Luthans(2004)提出的,他认为心理资本主要包括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韧性四个方面。其中,“自我效能感”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为所进行的预测和判断,有信心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希望”指个体对目标、过程和意志力三者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动机状态,它不仅是包括达到个人目标的决心,还包括对实现目标的途径的信念。“乐观”是人们对未来的一种预期,是对现在和未来的一种积极归因。“韧性”是指在面临逆境、不确定和失败的环境中能持之以恒、迅速复原的能力。[1]

二、高校学困生的心理资本特征分析

有调查显示,在高校大学一年级学生,其心理资本总体与分维度水平均达到了整个青少年时期的最高点,但之后便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呈现出下降的趋势,各维度的发展是不一致的,表现出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在这一时期的不平衡与动荡起伏性,并可能受到外界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向社会迈进的距离缩小,心理资本越来越低。[2]这似乎也暗示了大学生脱离高考压力的喜悦和轻松已慢慢淡去,现实生活的压力接踵而至。

学困生群体是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其心理资本总体更是达到了低点。学困生群体的心理资本一般表现为如下特征。首先表现为对学习失去信心:学困生一般因为学习方法不科学、懒惰等问题而使得所积累的科目越来越多,最后致使自己对学习失去了信心,更加不愿意学习。其次,对未来没有希望:学困生一般因为沉迷游戏等,继而看不到自己的未来,看不到希望,从而逐渐沉沦,从游戏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再次,非常悲观:有些学困生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因此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很渺茫,甚至有时把自己的缺点和别人的优点相比,所以造成了非常悲观的思想。最后,缺乏恒心和毅力:持之以恒和坚强的毅力在学习上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在学习中,有些学困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乏管住自己的能力,因此便造成了学习落后。一旦学习落后,更加对学习失去了耐心。

三、从心理资本提升角度调试学困生心理的策略

1.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提升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可以通过以下方法:第一,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体验。如果一个人做事大多数都会成功,有过成功的体验,则其便可以增加自信。学困生更多的是因为积累的未通过学科越来越多,因此便感到无力挽回,进而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因此,可以从其它方面去帮助学困生寻求成功的体验。如开展心理行为训练,让学困生从团队合作中寻找到成功的快乐;老师可以带学生一起完成科研项目,让学困生从中体验成功。此外,还可以通过催眠等方式从潜意识入手,培养学困生的自信心。第二,挖掘学生潜能,激发自信。无论是学困生还是其他学生,发挥出来的潜能少之又少,可以通过激发学困生的各方面潜能,让学困生无限发挥,激发出内心潜意识的力量,从而找回自信。第三,有效激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类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激励,他仅能发挥20%~30%的能力,如果受到正确而充分的激励,则能发挥80%~90%的能力。”教师要了解学困生的心理需求,在学习活动中多给予他们真实、具体的积极评价,让他们体验自信。

2.给予希望

生活中,希望是一个人存在的原动力,如果一个人连希望都没有,则其便会逐渐消沉。在学困生中,他们大多数人都对自己的未来感觉渺茫,因此要帮助学困生建立希望,对自己的前途感到光明。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第一,指导其生涯规划。一个完整的生涯规划由职业定位、目标设定和通道设计三个要素构成。对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指导可以帮助他们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估,找准职业定位,确定适合自身发展的目标,明确实现目标的途径。这种由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并基于学生自身发展的目标更易于被接受和执行,也可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动力和更强烈的希望感。第二,要提高实现目标的信念。把目标分成长期、中期和短期来执行,或把大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子目标,然后再各个击破,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要自我激励,不断挖掘自己潜能。

3.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乐观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一种对事物积极归因的良好的心理状态。大学生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要学会包容过去,积极悦纳自我,珍惜当下,努力寻找未来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第一,要帮助大学生转换看待问题的角度。要学会从积极的一面看待问题,这样有利于形成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同时还要知道,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只要心态良好,积极乐观,努力拼搏,困难总会迎刃而解。第二,进行积极归因训练。根据维纳的归因理论,归因有三个维度:可控性,即事件的原因是个人能力控制之内还是之外;稳定性,即事件的原因是暂时的还是稳定的;内外性,即事件的原因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乐观归因训练的重点是学会重新解释和面对过去的失败和挫折,将导致挫败事件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消极归因模式转换为外部的、暂时的、可控的积极归因模式,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学生会逐渐建立积极的归因模式,减少挫败感,树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4.培养韧性和毅力

坚韧性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其他生活重大压力时的良好适应,坚韧性强的人遇到挫折时不仅会恢复至最初的水平甚至还可以达到更高。韧性和毅力是一个人做事能否成功的关键。学困生群体,大多数人都是因为在学习中缺乏这种韧劲,进而对学习失去了信心,一再气馁,学习越来越落后。第一,可以进行毅力训练。此项内容可以通过心理行为训练的方式达到,在活动中需要参与人员的努力配合才能完成系列任务,多次活动进行下来,势必会对学困生的韧性和毅力的培养起到促进作用。第二,自我暗示,树立正确的挫折观。自我暗示是用语言、意念来改变身心状态的方法,教师可以向学生输入各种积极信念,如“问题和困难是成长的机会”、“发展必然伴随一定的痛苦”、“每一项错误都是形成最后成果的一个事件”等等。当遭遇挫折时使用积极暗示语来提醒自己,让学生从认知上客观看待挫折,将工作、生活中遭遇的“困难、压力”视为挑战和成长的机会,逐渐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反应模式。

[1]仲李云.论心理资本理论及其研究展望[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9).

[2]虞悦.大学生心理资本研究的现状综述与展望[J].丽水学院学报,2015(6).

G444

A

1007-9106(2017)02-0177-02

*本文为2016年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课题(2016GXDJ-C054);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思政专项(LJSZ002);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思政专项(LJSZ003);辽宁省教育厅2016年一般项目(LJYR016);2016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研究课题(2016LX038)。

赵玉英(1979—),女,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学生工作部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毅力归因学困生
错解归因 寻根溯源
我懂得了坚持与毅力
毅力号来了
How to Get Slim?
积极归因方式:当船漏水了
初中数学学习中教师归因与学生自我归因的比较研究
学校自评自主性缺失归因及强化机制
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