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实施状况与政策建议

2017-04-11盛建国钟全宏王怀英刘茂昌

社科纵横 2017年2期
关键词:甘肃省全民公共服务

盛建国钟全宏王怀英刘茂昌

(1.河西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68)

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实施状况与政策建议

盛建国1钟全宏2王怀英1刘茂昌1

(1.河西学院体育学院甘肃张掖 734000;2.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甘肃兰州 730068)

综合分析评估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实施状况及成效,为进一步制定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提供参考。研究认为甘肃省通过基础建设突破、制度机制保障、品牌赛事吸引、基层组织重构,实现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广覆盖、低水平、保基本的基本要求,初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但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仍然面临艰巨的任务,需要通过政策引导培育供给市场,挖掘农村体育潜力,城乡均等化调整,延伸基层服务体系等建设更高水平和层次的体育公共服务。

体育管理 基础建设 体育公共服务 甘肃省

加快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建设和发展,作为政府改善民生的重大举措之一,在国务院、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也改变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基本面貌。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在社会建设过程中引起各个层面的高度关注,使得引进政策、保障建设、合理布局、突破瓶颈等方面取得巨大进步,已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但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受当地经济条件制约,呈现起步晚、基础差,投入少、欠账多,战线长、布点难,成本高、效益低,空间广、潜力大等特点[1],存在如城乡发展不均衡,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单一,体育人口数量不足、活动较少等问题。对甘肃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尤其是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状况进行梳理,总结利弊得失,继往开来,可以为促进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一、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实施现状

(一)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落实状况

农村体育是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早在2001年体育总局《关于支援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强调,要加大对西部地区体育经费的支持力度,利用总局集中的体育彩票公益金建立支援西部开发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西部地区体育设施建设等[2]。国家体育总局2006年印发的《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国务院2011年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都对加快农村体育发展、促进新农村文化体育事业产生巨大影响,发挥了积极作用。在国家全面推进社会治理过程中,甘肃省立足省情,依靠并切实落实国家相关政策,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得到了全面发展。综合甘肃省体育局历年来的工作报告及相关研究[3][4][5][6],甘肃省新农村文化体育建设主要有:第一,全省95%以上的乡镇成立了全民健身领导或协调机构,将乡镇文化体育活动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政府日常议事范围,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中,使无论大小的文化体育活动与国家政策紧密联系,成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的常规工作,在运行过程中得到确切的制度保障。第二,体育设施有了极大改善,国家层面的“全民健身工程”、“雪炭工程”和甘肃省“体育惠民工程”的实施对于改善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截至2015年全省有12个市、州建成体育馆或体育场,有58个县建成体育活动中心,建立6171个健身站点、晨晚练点,乡镇、社区以至自然村、居民点的文化体育活动室、活动点得到基本覆盖。第三,与宣传、文化、教育、旅游等多部门联动,结合全省“新型城镇化”“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村舞台”“美丽乡村”等项目建设,开展全省百万农民健身活动,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有效地增强了农村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第四,基层体育组织不断健全,体育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全省50%的乡镇都根据农民体育的需要,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体育辅导站和健身俱乐部、农民艺术团等,以这些基层文化体育社团组织为核心,各村社成立自乐班、歌舞班、社火队、体育队、演唱队等,使得文化体育活动能够得到一定的组织保证和规范指导。甘肃省依靠国家政策扶持,着力发展出富有甘肃特色的农村体育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立足点,从社会意识上增强了农民的凝聚力,从组织上提供了可行的活动方式,从内容上突出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实现了现阶段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广覆盖、低水平、保基本的基本要求,符合农村乡镇的实际需求。

(二)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建设状况

甘肃省为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和全民健身计划,从2006年开始利用体育彩票公益金,启动了《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规划》,是甘肃省组织引导省地共建的群众体育建设工程。其主要内容为:体育设施建设、特色体育赛事品牌建设、体育基层组织建设等。规划实施至今,共争取项目建设926项,通过“四个一”工程建设,提升体育场馆设施建设水平,在市县乡三级建起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或文体广场,其中60%的乡镇建成了高标准的农民健身工程,65%以上的村实现了“一村一场”,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7]。利用甘肃地域、民族特点和历史文化特色创办群众体育赛事品牌,如2014年举办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瓜州“玄奘之路”戈壁挑战赛、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金昌丝绸之路国际青少年生存训练营、张掖丝绸之路汽车越野拉力赛、永靖中华龙舟大赛、天水伏羲武术大会等赛事。基层体育组织建设实行市、县“1+5”计划,即成立1个体育总会和5个单项协会;乡镇社区实行“3+2”模式,即建立体育总会、老年体协、社体指导员协会和2个以上单项协会;建立全省性的体育骨干培训和省市县三级指导员培训基地,用以加快基层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搭建和完善了甘肃省全民健身组织构架,形成全省群众体育联动体系,促使学校体育、城市社区体育、农村农民体育、企事业职工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老年健身体育、残疾人体育等纵向和横向结构健身组织体系的形成;建立不同层级的群众体育社团,以文艺团体、项目协会、民间自组织等连接晨晚健身站点、社区体育俱乐部、居民健身活动中心、文化体育活动室,并在大量的文化体育活动中培养出不同级别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来引领和带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取得丰硕成果,使得甘肃省全民健身活动从城市社区延伸到农村居民点,健康生活方式已深入民心,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被称之为小康大道上的民心工程、健康工程、和谐工程。

(三)甘肃省体育惠民工程实施状况

体育惠民工程是甘肃省自2011年开始组织实施、每年都逐步推进的政府惠民工程之一,主要由省政府配套国家体育总局支持资金,省财政拨款保证,省体育局组织实施,计划每年新建100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根据甘肃省体育局统计,“十二五”期间,通过实施体育惠民工程,带动各级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6亿元,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80多万平方米,惠及各地民众近千万人。全省58个县建成公共体育场,占全省总数的67%;实现1228个乡镇文体活动站全覆盖,346个乡镇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提升工程,共建成693个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占乡镇总数的56%;建成11012个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占行政村总数的69%,其中超标准、高质量的优秀工程达60%以上;建成全民健身路径5475套,户外健身营地15个,健身广场或体育公园158个,笼式足球场55个;每年全省各级组织累计开展规模性全民健身活动2500多次,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32.3%,举办的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达40余项,参与人数近700多万人次[8]。体育惠民工程的实施,有力支撑了甘肃省全民健身活动,推动全省城乡居民的健身活动、体育赛事蓬勃开展。

(四)全民健身“三纳入”制度执行状况

全民健身“三纳入”制度是为了促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提出“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甘肃省据此将“三纳入”扩展至乡镇、社区一级,并纳入年终绩效考核体系中。根据甘肃省体育局工作报告,截至2015年10月,甘肃省、市、县三级政府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已经实现全覆盖,且水平逐年提升[3],乡镇一级政府由于没有确切统计数据,目前尚不能准确判断。但在与张掖、酒泉市县体育局领导访谈中了解到,二市所属乡镇政府全民健身“三纳入”工作已达到100%,而且根据他们的估计,全省乡镇政府全民健身“三纳入”至少达到90%以上。实行全民健身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制”,对没有实现“三纳入”的地方不给项目、不给器材、不予评优表彰,且由甘肃省全民健身委员会与这些地方政府负责人进行约谈,这使得全民健身工作得到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成为全民健身顺利开展的有力措施。甘肃省全民健身“三纳入”制度的实施,形成全社会各方面合力推进的态势,体育事业经费逐步拓展,群众体育活动次数逐年增多,体育公共服务得到有效的保障。

二、甘肃省开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特点

甘肃省县域经济主体为农村的自然经济。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投入有限、产业带动能力不强、资源匮乏等多元因素影响,甘肃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程度不高[9],决定了在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中,必须统筹城市、农村体育事业同步发展,紧紧围绕健身场地服务、健身活动服务、健身组织服务、健身机制服务、健身文化服务等方面,尤其是要带动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体育公共服务的发展,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通过项目带动实现基础建设的重点突破

由于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长期以来体育事业发展欠账较多,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基础尤为薄弱。通过国家体育总局的“全民健身工程”、面向西部农村的“雪炭工程”、甘肃省政府“体育惠民工程”、甘肃省体育局组织实施的“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工程”等重大全民健身项目为基本框架,重点实施“四个一”工程建设,即:“一市一馆(体育馆)、一县一中心(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一乡一站(文体活动站)、一村一场(篮球场)”,来带动甘肃省尤其是农村地区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建设。为保证建设工程质量,对乡镇及社区体育健身中心和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项目设置、场地面积、建设与验收标准、使用和维修责任都做出了细致的要求,确保农村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有标准、使用有养护、活动有组织。全民健身基础建设工程使甘肃省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得到了根本性改善,极大地缓解了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体育健身场地严重不足的矛盾,为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二)通过制度保障提升体育公共服务水平

甘肃省通过全民健身“三纳入”和绩效考核“一票否决制”来使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得到切实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级政府成立全民健身领导小组,乡镇一级有分管或主管领导担负全民健身工作职责,在健身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活动开展、队伍建设、人员调配上,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工作机制。强化评估奖励机制,省体育局每年对全省14个市(州)和86个县(市、区)的全民健身工作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向各级政府通报评估结果,对评估结果为优秀的给予奖励。乡镇一级政府通过年终绩效考核评估城市社区和农村居民全民健身活动开展情况,从而使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的政策措施落到实处,保证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正常、有效运行。

(三)打造品牌赛事增强体育活动吸引力

利用甘肃省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自然资源,来发展体育旅游产业,也是甘肃省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举措,甘肃省充分发挥民族地域优势,培植特色体育,打造体育品牌赛事活动,依托嘉峪关、敦煌等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大力开展沙漠、航空体育项目;依托甘南、临夏自然资源,着力发展民族体育项目;依托河西走廊丰富的自然资源,开展户外体验、徒步挑战体育项目,依托兰州黄河、刘家峡等水上资源,开展水上体育项目[10]。这些品牌赛事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吸引国内外体育爱好者和游客参加,提升甘肃省各地域知名度,拓展体育产业发展,另一方面吸引当地居民参与,成为具有甘肃特色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对城乡群众体育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四)增强基层组织建设以提高体育健身指导水平

建设有限运行的基层体育组织,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水平,是保证基层体育公共服务质量的关键。截至2015年,甘肃省已累计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57601名,每万人达到22名。全省1228个乡镇文体专干全部接受培训并取得一、二级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成为推动农村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核心和支撑点。但对农村地区而言,乡镇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仍然不足以担负体育健身指导工作,甘肃省许多县市乡镇的做法是:通过成立乡镇农民综合性体育组织或单项体育协会,连接单位、学校、村社、家庭和各类体育自组织,扩展全民健身骨干队伍和组织网络;通过推广广场体育、家庭体育、假日体育和趣味体育、街道体育,充分发挥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和各类“民间体育能手”的作用,推进群众体育大众化、生活化、长效化,构建起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群众体育格局。

三、发展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建议

(一)以政策引导拓展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

政府主导、制度保障、绩效评估是现阶段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必然选择[6]。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面临的社会环境异常复杂,尤其是甘肃省这样一个区域类型多、民族分布广、经济发展不均衡的地区,农村社区的发展还很不成熟。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供给中往往存在资金缺乏、独立性不强、专业人才不足等一系列的问题,容易出现政府失灵的现象,需要以政策引导多方面力量分层次、多元化开发和提供体育公共服务[11]。如政府可以负责提供基本公共产品性质的体育公共服务,也可以通过制定标准、有限监控搭建基础平台,以公办民营或民办公助的方式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对于一些农村居民个性的、较高水平消费的体育公共服务,则可以交由市场提供体育公共服务。

(二)合理规划实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均等化覆盖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均衡性与自然条件、发展环境的差异性,使得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体育公共服务发展很不均衡,如城市郊区、河西地区和沿黄灌区农民经济收入高、文化需求大、体育活动也相应丰富多采;而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农民收入低、文化生活贫乏、体育活动少,建设均等化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体系难度较大[12]。因此需要坚持政府主导,合理规划、协调统筹城乡体育公共服务发展,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大对农村地区、老少边穷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公共服务网络,实现共享公共服务资源,利益分配公平、获取服务机会均等、弱势群体权益保障,让享有基本体育公共服务的群众扩大化和均等化。

(三)深度挖掘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体育公共服务产品

甘肃省地势狭长,资源丰富,森林、草原、沙漠戈壁、冰川、山脉、高原、盆地、丘陵等各种自然环境、生态地貌都有分布,是一个区域类型多,历史悠久且文化底蕴厚重的多民族省份[13]。民族性和地域民俗性是甘肃体育文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时,要深度挖掘和保护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民俗性特色的体育资源,既要打造影响力大、知名度高的精品体育赛事和项目,还要发展植根于深厚地域文化土壤中的乡土体育项目,使之系统化、常态化。生活在甘南大草原及祁连山地的藏、蒙、裕固、哈萨克、东乡、保安等民族都有善于骑射的体育传统和独特的民族节日,可以开展赛马、赛骆驼、赛牦牛、叼羊、射箭、拔河、摔跤、荡秋千、拉爬牛、顶杠子等草原体育健身;汉民族地区丰富的民间社火秧歌、踩高跷、太平鼓、武威功鼓、跑旱船、耍狮子、龙灯,以及黄河沿岸的羊皮筏竞渡、皮袋凫水,雪山、冰川、沙漠戈壁的探险旅游等项目[14],都可以移植、改造并赋予时代内涵,形成结合城乡、连接域外、造福乡村的体育公共服务产品。

(四)扩展基层组织和健身指导以延伸体育公共服务

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绝对人数偏少,与农村人口比例严重失调,影响了基层群众体育健身水平的提升。农村中活跃于田间地头的“体育能人”“文艺能手”,往往具备一定的健身、组织、指导等技能,在进行健身指导和发展健身社团组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6]。因此在短期内社会体育指导员难以补充农村社区情况下,可以考虑通过培训农村各类“能人”来指导基层体育文化活动,加强和扩展基层体育组织的力量。基层体育组织的扩展以乡镇文体综合服务中心为主体,组建乡镇单位、村社、家庭相互联系的小型健身组织,使其既有镇、村、社、组的纵向层次,又有人群组织、项目组织、单位组织的横向层次,在不同层次上可以满足青少年、老年人、妇女等人群的体育需求,使农村居民的体育公共服务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基层组织的向下延伸,与自发的、草根的文化体育组织相结合衔接,能够长效化、生活化地为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

四、结束语

借助国家社会建设的有利政策,甘肃省通过实施多项配套政策和全民健身建设工程,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初步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成为新农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全民健身“三纳入”和绩效考核在制度上保证了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的顺利推进;通过各级政府的扶持政策和资金投入,农村体育健身场地设施快速增长,大幅缩小了与城镇社区之间的差距,农村群众体育组织和队伍不断壮大;借助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乡土特色,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与竞赛蓬勃开展,农村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显著增加,居民身体素质逐步提高。但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甘肃省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尚处于低水平、保基本的阶段,需要进一步优化政府主导作用,从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市场培育、宣传教育等方面大力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使之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和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载体。

[1]任莲香,崔吉磊.农村社会变迁对西北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影响分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2(5):224-227.

[2]郝军龙,贾文彤,齐文华,刘惠芳.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政策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4(1):61-64.

[3]甘肃省体育局.《甘肃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实施效果评估报告[EB/OL].http://www.gansusport.gov. cn/zhengwugongkai/zhengwugongkaixinxi/guihuajihua/201512-24/1757256964d142.htm.

[4]王莉莉,高建国.甘肃民族地区体育公共服务居民满意度分析及改善策略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5,23(5):3,25.

[5]常毅臣,钟全宏.西北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瓶颈及对策[J].甘肃社会科学,2013(3):199-201.

[6]盛建国,钟全宏,王磊,唐光旭.甘肃省银达镇公共体育服务个案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5(10):16-20.

[7]甘肃日报.全力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长廊[EB/OL]. http://gsrb.gansudaily.com.cn/system/2014/09/15/015181660. shtml.

[8]中国体育报.甘肃省体育惠民工程五年来惠及千家万众[EB/OL].http://toutiao.com/i6243595760470852097/

[9]曲玮.甘肃县域经济发展特征分析[J].开发研究,2009(6):22-26.

[10]王东良,彭丽娜.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产业化开发探讨[J].体育文化导刊,2009(4):80-84.

[11]刘玉.分层次、多元化、竞争式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区化供给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27(12):l-6.

[12]任莲香,钟全宏,袁音.西北地区农村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特点研究[J].新疆社会科学,2012(3):104-107.

[13]辛刚国.甘肃地域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2.

[14]袁音,陈忠菊,任莲香..构建甘肃“丝绸之路体育健身旅游长廊”的研究[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2):112-114.

G808.22

A

1007-9106(2017)02-0018-05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XTY002);甘肃省体育社科项目(GST2015169);河西学院科研创新与应用校长基金项目(XZ2014-15)。

盛建国(1970—),男,河西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教育学硕士,主要从事农村体育和特殊教育体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甘肃省全民公共服务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全民·爱·阅读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可持续全民医保